電影《女兒紅》是周迅和歸亞蕾合拍的作品,拍攝于1995年,時隔26年再看,它依然是一部好電影,圍繞着一壇女兒紅酒,講述了三代女人的情感與人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女人的成長曆程。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女人不一樣的命運與人生。
花雕:為愛任性,癡等一輩子
花雕出生在一個酒坊之家,她出生時,父親便給她釀了一壇“女兒紅”。
她過着大小姐的生活,父親寵溺,她自信樂觀,以第一名的成績從中學畢業後,本打算去上海學習,卻得知家裡已給她認了一門親事。
為此,她不管當時的風俗,親自上門探個究竟,卻未能如願。
回家後,無意中被畫圖勞工阿藕肩上紋的圖案所吸引,兩人開始有了交集,并暗生情愫。當她看到上門提親的是個還吵着要吃“羅漢豆”的傻小子時,失望與憤怒交加。
她大膽地選擇也阿藕在一起了,并很快有了身孕。
在那個封建年代,女孩子的名聲在那時是比命還要重要的,親事被退,父親氣得一病不起,阿藕被趕走,雖承諾一定來會接她,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誰也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
終于父親撒手歸西,花雕獨自撐起酒坊,女兒秋妹出生,兩人開始了相依為命的日子。
秋妹:為生存錯嫁,隻求平安
秋妹的出生背景注定了她的悲劇。
家裡的酒坊,勤勞的母親花雕,還有在台灣的父親阿藕都成為了秋妹的負擔與恥辱,被貼上了“資本主義”的标簽。
更不幸的是,花雕被打成造反派,被逼無奈之下,秋妹選擇了與母親劃清界限。
而此時,秋妹身邊的同僚,同為洗酒壇子的陳寶康對秋妹示好。
秋妹出于本能讨厭他,但當她孤身一人住在廠裡時,她意識到了一個好的成分是多麼重要。
婚後,陳寶康原形畢露,好吃懶做。
在秋妹大着肚子時,依然讓秋妹做家務,而自己卻成天遊手好閑。
秋妹在醫院分娩時,他隻關心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對秋妹的生死不聞不問。
陳飛:新社會的女性代表,敢愛敢闖
陳飛無疑是幸福的,雖然沒有父親在身邊,但長在新社會,有外婆花雕的愛陪伴,她有主見,有膽量。
因為不喜歡讀師範,就自己作主退學了。她和男朋友斯曉覺的關系,她承認自己喜歡他,但并沒有與他結婚的打算。
她自力更生,擺攤賣絲巾不成,再去做調酒師,很賺錢,但辛苦,斯曉覺卻覺得這份工作不适合她,丢人,兩人為此分道揚镳。
後來陳飛終于在外婆和媽媽的幫助下,終于開辦了“女兒紅酒家”,也與斯曉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謂事業愛情雙豐收。
一壇女兒紅,愛情如酒,醉過方知情重
花雕是在愛中長大的孩子,被寵溺,但當時的封建禮教由不得她的自由婚姻,她也曾渴望喝上父親給自己釀的“女兒紅”,但定親的不如意,阿藕的音訊全無,讓她無緣喝上這壇“女兒紅”,她決定女兒秋妹結婚時再拿出來。
但在她心裡,她是滿足的,她與阿藕的結合,是青春年少最純粹的情感,
是以,她能在父親病逝,阿藕下落不明時,依然保有對生活的樂觀與勇氣,她像父親一樣“趕酒”。
她關心女兒,疼愛外孫女,有自己的生活,在年紀大時,跟着音樂跳舞鍛煉身體,而當她70歲,聽說阿藕即将回來時,她不顧身體,将家中上上下下的衛生搞了個遍,拖地,擦窗戶,樓梯,
歲月改變了很多東西,但她那顆充滿愛的心卻從未改變,因為她相信自己的愛,即使等待了一輩子,她也“不後悔”。
當阿藕歸來,看到他肩上的傷痕累累,沒等他說完,她就原諒了他,他明白他這一輩子也不容易,她撫摸着那些傷痕,隻有心疼,沒有半分抱怨。
秋妹對待女兒紅的态度卻是完全相反。
她不喝酒。
當秋妹即将與陳寶康結婚時,花雕圍着牆根敲敲打打,希望找到那壇酒,作為秋妹的嫁妝,但秋妹唯恐避之不及,說自己是不喝酒的,激動地大聲喊道“我不要我不要,那是舊風俗,‘四舊’。”然後發瘋般地跑了。
秋妹新婚之夜,花雕一個人在家喝悶酒,趁着酒興,她唱起了《梁祝》的段子,飽含對阿藕的思念和自己未能與阿藕在一起的無限凄涼。
當她看到母親花雕賣掉房子給陳飛籌錢開酒家,為了阻止陳飛把女兒紅作為廣告給客人喝大鬧時,她突然明白了作為母親的心,也看懂了母親心中的堅守與愛,她對陳飛說“我想喝一點酒”,或許此時的她,才是突然感受到了,活着,不僅僅是生存,還有愛與信念。
當外婆把好不容易找到的藏了70年的女兒紅送給她時,她想到的是做為商品,做為吸引客戶眼球的廣告,她并不了解這酒是外婆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這是父愛, 這是愛情,這也是她對女兒與後輩的愛。
當外婆病倒後,她才明白,愛才是最重要的,她終于面對自己的真心,給斯曉覺打電話,找回了自己愛的人,不讓自己留下遺憾。
酒如愛情,花雕一輩子都在品味與回味,最後終于喝到了自己的“女兒紅”,但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不管是秋妹錯過還是陳飛擁有它,它是人生錦上添花的東西,女人怎麼活,還得你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