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峰村茶園
中國茶葉博物館坐落在西湖邊雙峰村的一大片茶園對面,館内清幽雅靜,鳥語花香。空閑時間去茶博館轉轉,享受悠閑時光,享受慢生活。
原以為西湖龍井茶是龍井山上的茶葉才是真正的龍井茶。
在西湖周邊的茶園逛了一圈,才知道龍井、雙峰、滿覺隴、梅嶺等一大片地兒都種植茶樹有幾百年的曆史,圍西湖、龍井的茶葉統稱西湖龍井茶。
記得2012年去杭州空軍療養院體檢的空閑,還特意和同僚打車去了龍井村品嘗道地的龍井茶。
透明玻璃杯裡一根根直立的茶筍,張開微弱的葉片,憑我小時候采過茶的經驗,知道這是一杯好茶,品過後順便買了半斤茶葉,花了1250元人民币,這是我唯一買茶葉的經曆。其實對一個不怎麼喝茶的人來說真的是浪費,帶回來後,因茶堿讓我失眠,隻能忍痛送人了。
茶,對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也沒去更多地了解,但茶文化盛行,或多或少被動地接收着有關茶的資訊,自以為對茶文化還是有所了解。
然而,昨天去了中國茶葉博物館才讓我明白,就憑我以前對茶的了解,大概也就是大海裡的一滴水。
看完茶史才明白,茶從唐代開始,由茶聖陸羽廣為傳播,并著有中國茶史上的第一本茶葉專著《茶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
普洱茶
幾百年前,茶聖就已經告訴我們茶樹的形态,茶葉的好次。隻是喝茶的有幾人能去讀茶經,了解茶史?看完茶史繼續來到茶萃廳。
古老的萃茶工具
茶萃,倒是從小就耳熟能詳,幾十年前,我們村裡唯一機械化的是茶廠。
清明前後,家家戶戶老老少少全都去後山采茶,腰上系一個小茶蒌,雙手不停地糾下茶頂放入茶蒌,小茶蒌滿了再倒入大茶蒌,半天的時間大概能采個10來斤,一斤茶給一毛錢左右工錢。中午的時候送往茶廠過秤,我就很喜歡看大茶盤慢慢轉動,喜歡聞空氣中彌漫着茶香,深吸一口氣沁人心脾。
大人小孩拿着采茶掙的錢心裡樂開了花,即使雙手痛得都貼上膠布了,臉上也堆滿笑意,因為那個時候能掙錢的機會不多。
茶具
紫砂壺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排在最後,但在老百姓心中也是舉足輕重。既然茶從唐代開始的流行,到宋明清直至現代的盛行,相信好多人和我一樣,詳熟的大概是比較有名的大紅袍、鐵觀音、普洱、龍井等,看完展示的兩面牆上的品種才知道,原來毛尖茶葉都有十幾種。
茶的品種
大紅袍
白牡丹
不管是否喜歡喝茶,來一次茶葉博物館受益匪淺,在這裡不僅讓你了解到茶的起源、種類,還是茶具的曆史變遷,清代的盤腸茶壺造型奇特,古老的茶竈居然長得夜壺似的,看得我忍俊不禁!
從博物館出來,不愛喝茶的人也采了片深秋的茶葉咀嚼着,淡淡的苦澀味在舌間回味。
盤腸壺
茶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