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作者:上觀新聞

年輕明星們愛用熒光筆區分台詞段落,嚴曉頻不同,她拿紅色原子筆在《洋麻将》劇本上劃自己的台詞,黑筆寫注釋,“我們剛演戲那時候沒有熒光筆,習慣了。熒光筆顔色有點花。”“那時候”可以一直追溯到1986年《在水一方》、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1994年《孽債》。8月20日起,《洋麻将》在浦東大戲院連演四場。從藝34年的嚴曉頻說,“這部戲讓我成長。”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洋麻将》排練廳遠比想象中小,兩張長椅組成舞台,台下三張桌子拼在一起。導演陳薪伊坐在中央,腰間綁着布條,挂住小熱水袋,胃部不适絲毫不妨礙她的工作進度。她目光如炬,時而指點《洋麻将》另一位主演關棟天,“遞手帕時,不用左手,變成右手;手帕散開,不要方方正正。”時而關照兩位演員,“台詞嗲一點,你們太嚴肅了,變成了政論戲。”一場戲結束,她連嚴曉頻的眼妝也沒放過,轉頭對造型師說,“曉頻眼睛圓圓的,下次可以把眼線畫長一些。”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陳導經驗極其豐富,非常會抓細節。”這是陳薪伊吸引嚴曉頻的原因,2007年紀念中國話劇誕生百年活動,嚴曉頻與陳薪伊在大型交響劇詩《籲天》有過合作,戲不多,隻有兩周排練,演了一場,“我在影視劇花的時間比較多,舞台是我一直很喜歡的地方,想和陳導合作,學習、好好成長。”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洋麻将》講述養老院裡,老頭魏勒與老太太芬西雅玩一種叫“洋麻将”的撲克牌。十四把撲克牌,每一把牌都是對兩人性格和生存境遇的一次揭示,兩位失意的老人在一次次沖突中向生活和解。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全劇四場戲發生在不到一個月裡,展示了人的一輩子,像長卷,觀衆可以通過自己的生活去想象。《洋麻将》讓你感受到複雜,人性的複雜、生活的複雜、一輩子的不容易。”在電視劇《天驕》《上海滄桑》,嚴曉頻演過兩次年齡跨度極大的角色,從二十出頭演到七十古稀,“那都是我三十多歲的時候遇到的角色。四十多歲就變得很難了,因為你很難回到二十二三歲狀态。”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嚴曉頻喜歡《洋麻将》劇本,“現在的戲更多往觀衆愛看的方向發展,短小精悍。”而《洋麻将》讓嚴曉頻想起在北京電影學院上學時去中戲看的話劇《饑餓海峽》《培爾金特》,“連語氣詞應用,都有人物的情緒狀态在其中,越看越覺得深刻。年輕觀衆也許看不到那麼遠時空後的自己,但在劇場兩小時,你總會有一刹那去想一想,因為誰家都有老人,誰都有父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今年,演藝圈“姐姐們”忙着乘風破浪,嚴曉頻卻是風平浪靜的那個人。《洋麻将》原定2月開始排練、3月演出,由于疫情推遲到8月。嚴曉頻依舊在2月初開始為期一個月的線上工作,每天早上九點半開始與劇組同僚對詞,“大約一個半小時,找角色感覺。今天可能是第一二場戲,明天可能是第三四場戲。”

“話劇台詞如此重要,得有非常細緻的準備。”舞台對嚴曉頻并不陌生,2017年到2019年她連續演了超過60場話劇《戴茜今晚嫁給誰》,這是她正式主演的第一部話劇,“認認真真演了三年。”《洋麻将》隻有兩個演員,每人台詞量近一萬字,“台詞處理、音調運用,像一個工具幫助演員展現人物。”排練現場,陳薪伊每翻一頁劇本,随口轉場景,關棟天都能不停頓地續上台詞。

演藝圈姐姐們“乘風破浪”,演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她偏偏風平浪靜演起話劇

對手的本事擺在眼前,嚴曉頻說,“作為演員,有時候要逼迫自己去做難的事。演芬西雅,這樣的排練、這樣的完成度,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面對面排練時間隻有十多天,每天從早到晚,我感覺自己在成長。究竟是什麼樣的收獲,不像一二三四說得那麼清楚,但我能感覺自己的内在,從演員的職業狀态裡又掌握了更多,是以我覺得這段時間非常寶貴。”

一天排練,以服裝确認為結束。陳薪伊要求嚴曉頻回家找方形絲質圍巾,換掉排練時的長羊絨圍巾。嚴曉頻又與舞台監督清點《洋麻将》要穿戴的長褲、襯衫、鞋子,把它們一一裝進随身帆布包,拎下樓,這是她平常排練就會穿的衣物,“舒服,《洋麻将》首演就這麼上了。”

來源:作者:諸葛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