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災難,幾乎導緻三名宇航員命喪太空。
阿波羅13号(Apollo 13)是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中的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發射後兩天,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的爆炸嚴重損壞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損失氧氣和電力;三位宇航員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艙作為太空中的救生艇。指令艙系統并沒有損壞,但是為了節省電力在傳回地球大氣層之前都被關閉。三位宇航員在太空中經曆了缺少電力、正常溫度以及飲用水的問題,但仍然成功傳回了地球。

而同名電影《阿波羅13号》真實地再現這一曆史事件,萌叔咨詢創始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給大家分享觀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為什麼會導緻這場空難?</h1>
技術層面,是因為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的爆炸嚴重損壞了航天器,大量損失了氧氣和電力。但是一切技術脫離不了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直接的原因就是新手宇航員Jack Swigert操作失誤(可以從影片中真切看到)。那為什麼要派這位新手宇航員參加此次登月任務呢?是因為原先的航天員Ken Mattingly雖然技術熟練,但是讓庸醫查出有患麻疹的風險(庸醫到處都有),會影響此次登月,而指令長Jim Lovell迫于上級壓力,同時又極度想登月完成夙願,就認可了上級臨陣換将的決定。于是就上演了這次臨陣換将,接着新兵蛋子緊張操作導緻錯誤,使得登月無法完成,三人幾近玩完的鬧劇。
其實公司和企業中也是有這樣的情況,面對項目的巨大挑戰,原先的人對項目十分重視,操作數百遍,已經爛熟于胸(大家可以看下片中Ken Mattingly的認真勁,那是美國人的工匠精神),但是不知怎麼就被換掉,導緻項目出現重大失誤。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有新聞點才傳播</h1>
由于阿波羅11号已經成功實行人類登月,阿姆斯特朗也已經說出了登月第一人該說的豪言壯語,阿波羅13号已經算是第三次人類登月,就新聞媒體而言(尤其是美帝的新聞媒體,由“萬惡的資本家”自由控制),沒有了新聞點的事件,就沒有報道的必要,哪怕是一個頻道也不直播。然而,當事情急轉直下的時候,新聞媒體就發掘到新聞點了,開始了全天候的播報。
這其實給了企業和公司中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很多思考——如何抓住新聞點?如何在沒有新聞點的時候制造新聞點?如何在突發狀況的時候轉移公衆視線?
宣傳和傳播的重要性不需要再提了,現在的自媒體為王的時代,更是如此。
先談一點我的感受,西方社會其實比東方社會更重視第一,當他們得知某一領域别人已經做過了,不會盲目跟風,而是積極找尋新的領域來開拓。這一點,對于當下中國的日趨惡劣的商業環境尤其有指導意義。同樣可以指導新聞宣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三人如何安全返航?</h1>
阿波羅13号上三人的安全返航,被臨時撤換的Ken Mattingly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在模拟艙中根據阿波羅13号的實際情況,摸索到如何順利傳回地球的辦法,并将這個辦法分解成一個個的可操作的步驟,讓阿波羅13号順利落入大海。
給予企業的指導是,每一項工作應該能夠複盤,你應該能夠讓另外一個不懂行的人知道這項工作是怎麼回事,便于複制;另外大工作要拆分成一個個的小工作,可操作的小步驟。這對企業來講,是一筆無形的财富。
其實還有很多可以供我們思考的地方,歡迎關注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