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如模式對新居住的啟示

10月14日,自如宣布熊林繼任董事長。一周之後,熊林在上海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彙的百年建築裡,舉辦了自如10周年暨自如成立以來第6個新産品釋出會—2022新産品釋出會。

“此時此刻我要感謝很多人,感謝許許多多給予自如幫助支援的人,一路和自如走過來的人。但我也想在這個場合請大家跟我一起感謝一個人,感謝自如永久的創始人、永久的名譽董事長左晖先生。”熊林開場講到此處幾近哽咽。自如十年,卻少了這位引路人的見證。而熊林更想用這場釋出會來啟動自如新十年的第一幕。

對于熊林和自如,居住與服務科技這樣一個行業,十年有所成值得慶祝。但對于城市居住的宏大課題,十年也隻是起點。

從底層來看,中國房産從買賣邏輯向存量營運邏輯轉變,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機遇。在新時期,居住空間的營運将會成為新主題,技術帶來的智能化成為新動能。

而觀察以自如為代表的新居住服務科技企業,本質是在思考:當城市居住領域發生結構性變化,商業力量應該如何創新應對?

針對這個話題,我們邀請到了自如董事長熊林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朱恒源,一起探讨居住服務的行業新格局。

關于“解構城市居住領域的商業創新”的探讨

自如董事長熊林×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朱恒源

從0-1打造租住模型

推動中國城市居住變化的因素有很多,而核心是城市化程序帶來了人口流動和消費更新,也就是說,需求是推動城市居住形态變化的底層動因。

而吃穿住行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城市居民的需求不缺關注——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創業者們狂熱挖掘使用者需求并以此創造商業機會。

從結果來看,各種線上APP一鍵即可打車、叫外賣、買衣服,而在住這件事上,行業最喜歡提的“拎包入住”,如今也已經屢見不鮮。但人們忽視了,改造居住行業,難度遠大于在吃穿行上的改造。大家明白,這不是一塊易嚼的“肥肉”,而是一塊極難啃的骨頭,自如CEO熊林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

創立自如之前,時任鍊家副總經理的熊林帶着團隊到國外做了大量調研。團隊發現,在美國的城市化程序中,出現了大量專門的租賃用房,形态豐富,一房間、兩房間,甚至大House。日本的租賃市場也有自己的特色,個人擁有土地,第三方供應商負責蓋房子,蓋好之後再用租賃的方式幫忙管房子

而回到中國,面臨的是完全不同的局面——市場沒有一個成熟的租住模型。

過去幾十年中國蓋了2億多套房子,共計200多億平米,體量巨大。但其中,卻沒有專門用于租賃用途的房子,出租房源幾乎來自個人業主的分散供應。

分散、非标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資訊不比對、産品功能不比對、價格不比對,以及服務不比對。這就是租房在大多數時候隻能是碰運氣的根本原因。

調研期間,美國、日本交流之後的同行向熊林表示,在中國這個問題幾乎無解。面對分散的房源,租住模型極難建立,管理上也不具備規模效應。

但推動一個行業前進的底層因素是需求,而租房市場需求可謂磅礴。熊林算了一筆賬。2億多套房子裡,保守估算,起碼有30%的房子處于出租狀态。超過6000萬套的房子,若每年減少10天的空置時間,能解決多少人的租房問題?熊林選擇主動改變。

十年以來,自如努力将一個個分散的供給整合,過程中解決了接踵而至的困難,最終讓幹淨、品質租房這件事得以規模化實作。

與10年前相比,如今人們在城市的居住生活習慣已有很大不同。線上上就能看到真實立體的房源資訊,線上簽約、無中介費,拎包即可入住,還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服務——在今天,租房已經可以像訂酒店一樣便捷操作,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想像的。這背後,是以自如為代表的新居住服務科技企業,在真房源、租金定價、線上化簽約、VR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随着行業數字化程序的不斷推進,更智能化的居住體驗可期。以最簡單的鎖為例,從九年前北京淩雲自如寓的首次智能門鎖産品行業首次試水,到今天全國158萬把自如智能門鎖的配置。從去年至今,自如智能房源數量增長50餘倍,達到58萬間,新增智能裝置數超過25萬個。

自如的創新性解決方案,終于讓城市買不起房的人也擁有了更好的居住體驗,更體面的生活,以及在未來更智能的家。

自如模式對新居住的啟示

<h2>戰略=方向+節奏</h2>

十年前,北京一套房的租金是3000多塊,這已經是可出租的最小機關,但對于很多人來說仍然無法承擔。

傳統二房東抓住了這個需求,一套兩房間,可以隔出四五個房間。但簡單的切割隻能降低租房門檻,本質上沒有提升居住體驗。

若總結十年以來自如為行業創造的最核心價值,應該是标準化——産品标準化,以及服務标準化。

自如模式對新居住的啟示

标準化的居住産品以“長租機構”的形态呈現,帶來了真實的房源資訊,而這原本是城市租房青年最大的痛點;機構定價相對穩定,職業管家的标準化服務模式,也給租客更多安心。

雖然前進過程中有曲折,但整體來看成果頗豐。10年以來,自如已進入10座城市,管理着100萬間房源,累計服務50萬業主、500萬自如客。

居住産品之外,自如還讓長租行業首次有了服務。根據官方資料,目前自如家服的團隊有3萬服務者,傳遞生活服務訂單6200萬。這組資料的另一面是自如創造了大量服務崗位——标準化帶來的價值是多向的。

自如模式對新居住的啟示

而現在,自如正試圖進一步延展價值創造的寬度和深度。

熊林認為,戰略永遠是兩個事,一個是方向,一個是節奏。長租行業的方向往後看幾十年,沒有特别大的變化,因為城市化程序仍在推進,租房需求仍然蓬勃。但在節奏上,第十年,自如重新反思,并主動變革了自己的舊模式。

過去三年,長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大批中小玩家破産、跑路,在多起“暴雷”事件中,租客和業主都成為受害者。

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1.0包租模式的局限性。分散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營運門檻極高,在早期階段,主流玩家采取融資-高價包租-快速擴張規模-再融資的方式,但随着競争的激烈,行業拿房成本迅速上升,包租模式難以為繼。

今年,自如重新回歸到供給本質——在業主端,推出了全新房屋資産管理模式“增益租”,從“包租”賺差價轉為提供專業的資産管理服務。

對業主來說,“增益租”改變了合作機制,房源可租、可售、可自住,能真正融入到房屋更新、出租服務的體系當中。業主不僅僅是房屋的出租者與受益者,也成為城市租賃住房生态更新的真正參與者。

“增益租”自今年2月份啟動,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熊林曾表示,這樣的新模式将快速成長為未來十年長租行業的新物種,對新模式的決心可見一斑。

除了分散房源,集中式供給也在發生變化。

十九大後,多個省、市相繼從供需兩端釋出租賃住房新政,要加大租賃住宅用地的供應。開發商也加大了自持比例,如今這些自持租賃産品、集體建設用地産品将在未來幾年陸續建成入市,長租行業的集中供給或将迎來一次爆發。

這種情況下,精細化的資産營運管理能力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十年打磨,自如将過往能力沉澱、固化,更有機會面向不同類型的資産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服務上,自如也做了更多思考。以自如家服為例,自如的生活化服務已不再僅僅服務自如客,而是面向所有城市家庭開放,扮演的更像是一個城市家庭生活服務專家的角色。

《租賃崛起》報告顯示,未來中國将有3億租賃人口,租房市場規模達5萬億元。随着結婚年齡和購房年齡的推遲,更多人将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租賃市場。

而租房這件事,無論橫向縱向都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對自如包括在内的其它玩家來說,在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将會給自身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h2>下一個10年,再出發</h2>

當一個行業的創新無可借鑒經驗,創新顯得更為不易。對内,業務面臨走彎路的風險;對外,還要面臨被質疑的挑戰。

住是一個民生問題,人群廣泛,同時産業結構又極其豐富。随着規模體量的擴大,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大。

在熊林看來,自如目前最大的挑戰可以總結為“大、快、多層次”。在大居住和大消費背景下,美、價值、尊重、環保、安全、隐私等,未來都會是在居住本身之外被放大探讨的話題。

對此,自如也已經有所行動。比如,在最新的2022新品釋出會上,自如提出了“居住美學”的概念。

釋出會現場,自如首席産品官範敏俊為廣大城市青年帶來了自如三大居住門類的新品,分别是堪稱建築作品的曼邸系列,專注城市高端定制設計的曼舍系列新品,以及兼具美學、功能、空間的品質整租系列“心舍”産品。

自如模式對新居住的啟示

在這些系列産品背後,是自如對“美”的重新思考。核心在于,人們對于住宿的需求也在變化。解決了從無到有,下一階段就是從有到好。

租客希望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況下,住上更漂亮的房子。而要滿足這樣的需求,要求企業往下紮得更深。

比如,深入到上遊,去研究中國最大的瓷磚供應鍊、闆材供應鍊——紮根到産業,用集團的規模化采購能力,在每個鍊條節省下“美”的成本。而審美的進步,最終也是社會的進步。

一家企業活過10年,相信時間把雙手弄髒,确确實實解決了一些問題。盡管依然存在不足,但在經曆行業風雨之後,還能保持健康發展并保持初心,實屬不易。

社會應該期待,自如将對行業的正規化發展有所貢獻,而長租機構行業将理性回歸到居住本身。下一個10年,城市美好居住生活,從自如再出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