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長輩催婚的時候,經常會說類似這樣的話:“不結婚,你必定會老無所依!”
很多年輕人對這種話特别反感,紛紛表示抗議,擺事實講道理說“未必”,有的甚至推翻這種觀點,說結了婚才真的會老無所依。
其實,我們冷靜地去看待這兩種觀念,會發現都不是絕對的。
說不結婚就會老無所依,是絕對的,因為确實有些人結了婚也不得善終,即便不是婚姻出了問題,當有一天另一半先自己而去的時候,也會無依無靠。
說結了婚才會老無所依,也是絕對的,因為有很多人常年獨居,過得确實很不好。
反複争論是對是錯,是沒有意義的,這種事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個人”,每個人都要仔細想想:你想要什麼?你為什麼想結婚?為什麼不想結婚?你認為最好的活法是什麼?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你可以從衆,也可以個性,有一點不變的是,别讓自己後悔,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否則你現在決定獨身,老了又後悔沒結婚,最後注定會郁郁而終。
父母和長輩催婚,也未必全都是惡意,未必全都是從衆,還存在這樣一種情況:父母也走過彎路,他們驗證了結婚更好,是以才會催婚。隻不過,他們用詞不當,以至于詞不達意,子女了解不了,是以才會鬧出沖突。
不管有沒有這樣的沖突,作為個人,還是要從個體的角度去規劃和定義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自己不對自己的人生下定義,你活着就沒有心理支撐,就沒有要堅守的東西,這樣的人生,即便什麼都不缺,也是一種随風飄搖的狀态。
朋友琪琪的母親也跟她說過:“不結婚,你必定會老無所依!”她反抗過,也妥協過,也有過認為“結了婚才會老無所依”的感慨,不過活到40歲時,她發現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之前的了解都是有失偏頗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隻顧“擺拍”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h1>
大家對“擺拍”這個詞應該都不陌生,因為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擺拍,我們自己有時候也不知不覺加入到這個行列。
擺拍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人,是出于怎樣的動機擺拍。
或許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他們嘴上說去吃飯,實際上是去擺拍,從頭至尾隻是在拍照,發朋友圈,吃飯反倒成了順帶腳的事,完全沒心思去細嚼慢咽品嘗飯菜。更有甚者,擺拍之後直接走人,從始至終沒動過筷子。
還有的人買了衣服是為了擺拍,進店試衣服是為了擺拍,出去玩是為了擺拍,他們的動機隻有一個,拍照之後發朋友圈,沉醉在别人的點贊和評論當中。
如果是重視飯菜的品質在先,順帶着拍照留個紀念,不在乎别人是否點贊,這樣的擺拍就是有意義的。但如果完全無視飯菜的品質,隻是為了迎合别人,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沒有意義的,曬多了反而會讓人反感,從你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你這個人有沒有深度。
不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沒有深度和品質的人生也不值得一過,一個人活着如果不是先注重自身的品質和品質,隻是向外尋求虛榮和滿足,心靈上會一直處于幹癟的狀态。
結合婚姻來講,如果結婚隻是為了迎合别人,隻是為了“表演”,就會老無所依,因為你的内心是空虛的,年紀越大,内心感受到的寂寞越多,單靠外在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消除你的寂寞。
這并不是說不結婚就好了,不結婚的人如果活得沒有深度和品質,同樣會在精神上老無所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有信仰”的人生,才是高品質的。</h1>
有個詞叫“匠人精神”,講的其實是一種“信仰”,不管他們是在扮演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者的角色,還是專注于做小吃,都有一種“天長地久”的信仰。
正如蔣勳所說:“所謂天長地久,就是我經營一種食品,并不是一次量産到某個程度,之後發了财賺了錢就不做了;而是我相信我的産品是被别人記憶着的,有人會從很遠的地方特地跑來品味一番。”
做人不也是如此嗎?如果沒有天長地久的信仰,如果不專注于打磨自己,靠着自己打磨出的品質和深度過一輩子,你随時都有可能感覺活着好沒意思。人一旦覺得活着好沒意思,不管你結了婚還是獨身,都會出現一種“無所依”的狀态。
不要一看到信仰就想到宗教,應該把它當成一種既有長度又有深度的信念,順便加一點生活美學在裡面,就像蔣勳談到“食之美”的時候所說:“美絕不是填鴨,而是一種比較精緻的品嘗。比如吃小籠包,如果你隻是為了吃飽,可以狼吞虎咽吃好幾籠;但如果是為了品質,可能吃一個就夠了,咬一小口,先把湯汁吸掉,然後慢慢品嘗。”
隻要你不是為了擺拍,隻要你不是裝腔作勢,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做得那麼細緻、精緻,這跟你匆匆忙忙做完了事肯定不一樣。類似的精緻多了,生活的品質也就出現了,要求自己一直不丢掉生活的品質和深度,就是一種信仰,這樣才能真正避免自己在精神上老無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