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專欄的第300篇文章。
今天說日本的養老問題,世界上最長壽國家的優勢按說并不應該視為一個問題,尤其是養老本身應該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一個問題。
日本是世界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同時人均壽命84歲也是全球第一。日本65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曆史最高點29.1%,即将達到30%大關,也就是說幾乎三成,成為人類曆史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研究參考一個國家的未來社會老年人處境,其實日本就是一個實踐中的對象。

老齡化社會會出現的種種在日本可以找到範例不少,做得特别到位的值得借鑒,也有已經呈現的問題給其他國家參考。而許多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個人所得是458萬日元(約合4萬美金多一點),是妥妥的高收入國家;可以對比同期我國的人均GDP杠杆突破1萬美元,當然說到人均,日本和我們都有一個“被平均”的概念。
既然老年人的社會處境也是經濟問題的反映,同時人均财富和實際個體間财富差距左右了日本老年人的養老方式;日本的NHK電視台曾經連續多年跟蹤報道、調查日本的老年貧困者生活的情況(這個系列報道包括社會各階層,還有女性的專題,後來結集出版),其中也包括了關于養老的話題,看下來也讓人唏噓即使如此發達的經濟體,有設施、有制度,但落地的效果卻千差萬别。
一邊是老齡化,一邊是少子化,這倆加起來是我們鄰居日本、南韓同時面對的,而且在這事上妥妥的走在我們前面給我們趟路了。南韓的出生率已經低到0.64%,日本的出生率則是1.3左右;距離聯合國統計的可以維持人口替代的2.1%的生育率都有不小差距。這也不是什麼好的事情,但背後的原因卻不一定都是壞事情,起碼我們說不出什麼特别的反駁理由。
老齡化、少子化結合起來加劇養老問題的嚴峻性,普遍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普及和教育時間延長;
二、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
三、人均壽命增長;
四、女性社會地位提升;
五、社會流動性和自由度更高,人們可以選擇流向機會更多的大城市。
你看都是好事,在人們選擇更多,更有保障的社會,自由度更大了大家的養老似乎是時代和社會要面對的悖論,挑戰更大。我們總不能說,年輕人就該呆在小地方結婚生子,女性就不該離開家鄉選擇大城市,而是早結婚生孩子,這些都是違背人們用腳投票的基本選擇自由的,自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治正确。
而且此時的日本還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論證:我們關注的房價并非養老和少子化的最主要動因。舉個例子,日本的北海道、甚至本州島的部分地區房價并不太高,然而還是人口流失且生育率下降,北海道是日本第二大島,但是人口才五百多萬也就剛夠上我國的一個大城市的人數。以至于日本有些地方你隻要願意搬去住,當地政府免費給房子,且提供翻修的費用,然而并沒有扭轉這一局面。再想想我們近年上了熱搜的鶴崗和張掖等城市,房價三四千但是出生率卻不一定追上國内平均值。
如今日本的老年人正是經曆了日本經濟快速崛起的一代,也就是昭和時期(1926-1989)的日本人,之後是平成年代(1989-2019),如今日本的年号則是令和。這幾代的差異就是經曆了高速增長、資産泡沫和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準和城鎮化率的飛躍,然後突然急轉直下,在兩代人之間造成了極大的反差。
我們今天的回憶中日本的發達似乎都在昭和時代,各種便利的城市設施,各種家用電器和汽車的品牌,都是當年同時期的中國人聽羨慕的,日本的産品曾經被如此追捧,那時我們沒有,也沒有生育的煩惱。昭和年代日本結婚率生育率跟現在的日本簡直不是一個國家,那時候一個人工作就可以養家而女性基本上做全職太太,那時候一家兩三個孩子也常見。
昭和男兒都成了奮鬥狂人,在年功序列制度下、時代紅利的同步中,功成名就的一代對後來的年輕人打的雞血一點都不比我們現在少;日本的各類管理大師的作品目前還都在書店暢銷書架上,裡面不少都是強調極緻的努力。可是一邊是日本管理經驗變成名著,一邊是青年人躺平,後面的“平成廢宅”現象大行其道,這發生在同一個時期還蠻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
然後日本在老齡化的同時,各種禦宅族崛起,在家追動漫的、追女團的、追劇的、玩遊戲的、搞手辦的,就是沒有追求戀愛結婚的。與此同時日本擁有比我們高得多的個人所得和最低工資保障,卻不得不面臨養老支出的缺口,這裡面不隻是養老金還有各種養老機頭和設施的投入成本。于是日本一方面在前前任首相安倍晉三任内一方面推出低利率刺激經濟和消費,一方面兩次提高消費稅率達10%來補充财政缺口。同時也走上加大對生育子女補貼的路子。
轉嫁生育和撫養後代的成本,就是通過财政轉移支付,具體說就是用稅收來給多生育後代的家庭以補貼,其實養老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思考一下這個是否有效,這是個開放的話題,然而目前日韓的做法看,都對生育進行補貼,大概有以下幾個途徑:
1、對育齡女性懷孕期間的收入進行補貼,同時要求企業支付一定成本,且保持工作崗位;
2、對懷孕到生育的費用進行補貼,生育一個孩子給42萬日元(約合2.3萬人民币);
3、對撫養孩子的補貼,從出生到15歲每月都給錢。而且男女都有育兒假,當然按日本這社會習慣男的休這個假的比例很低,2017年的資料約5%。
不過這樣的補貼真的管用麼?我們在讨論撫育後代的成本高的時候一直在講應該補貼,但是生育意願很難通過補貼來實作,俗話說錢不能買來一切,看來生育也是錢買不來的,或者說錢給的不夠。但是養老的支出也是錢不夠的問題,養老代表着社會對當下的價值觀,養孩子則是對未來的判斷。
養老跟生育率的結合是無法拆分的,因為養老金的來源也是經濟發展和生産,而這需要有人去發展經濟和繳納養老金,養老金有很多積累、支付方式,但是基本不脫離現收現付制度。很多人說起我國是這樣,就是現在工作的人交的錢就是同期退休的人養老的錢,是以叫現收現付;其實這不是我們的個例,從經濟發展和收入角度,通脹和社會發展決定了養老金的來源沒法通過簡單的一點本金儲蓄投資來實作,因為你首先得有這筆資金構成的資金池,然後盡可能維持其規模才能應對越來越多領終身俸福利的人口。
當然還有一種辦法是日本在搞同時我們也有人想借鑒的:以房養老。當然本文直接潑冷水了,這個缺乏廣泛推動的可能性。不八卦,以房養老一提到這件事,大家眼前出現的是媒體上獨居老人膝下無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邊,然後老人故去房子送保姆之類的個例,先說那隻能是個例。
本文說的以房養老是日本的模式,簡單說就是把房子做擔保抵押,然後獲得一筆資金,可以來自政府機構也可能是民間機構,然後按月領錢,最高可以領房子評估價格的80%的錢來用于房主生活。注意這個錢是要還的,房子做抵押,如果不還就把房子給支付養老費用的機構,當然這個養老金是變相融資,如果擔保人将來把錢還了房子就可以留下。這種情況下一目了然基本上擔保人都是子女,可以獲得父母房産。
以下舉例東京以房養老申請條件: 1.申請人要在65歲以上, 2.申請者需居住在自己持有産權的住宅當中 3.家庭成員構成不能超出單身、夫婦以及夫婦兩人的父母的範圍,也就是說不能有子女同住 4.申請人家庭的個人所得還要在當地的低收入标準之下 5.已經申請了低保等福利政策的家庭還不能享受這項政策。 6.申請人持有産權的房屋得是土地價值在1500萬日元(約合人民币120萬元)以上的獨門獨戶建築,集體住宅是不可以申請的 稽核獲得通過後,申請人每月可以領到30萬日元以下的生活費,但總額度不能超過抵押房屋土地價值的70%,借貸期限到貸款額度到達總額度上限為止。生活費每三個月發放一次,貸款的利率比較低,每年3%左右。貸款的償還期限是申請人去世後三個月内,由擔保人負責一次性償還。
我們的養老路徑不一定學日韓,但是有可能經曆同樣的過程,這事在社會層面和經濟層面上挑戰都不小,我們可以先借鑒一下:
1、房産的價值波動;本來抵押的房産擷取資金,但是房價并非一路漲,如今日本的房價還是不均衡,大城市的土地和房價有的已經開始恢複到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泡沫年代,但許多地區的房價并沒有升值甚至在貶值。抵押物價格下降後會怎樣,會讓你要麼獲得的貸款少,要麼還得補充抵押物,我們和日本一樣不是人人都有那麼大、那麼多、那麼貴的房産的,而且無法保證接下來30年各地的房價還能一直漲。
2、長壽;段子裡調侃的人活着錢沒了,說明錢得跟得上壽命。可見隻有房産隻能是一種補充,所有資産的增值還是問題,這就得說回經濟發展。房産補充養老,養老金本身的投資收益如何呢,這裡說個不是段子的事情,最近日本養老金被恒大帶上了熱點話題。跟各國養老基金一樣,日本的也在各處投資保持增值,但是有投資就有風險,這次就重倉恒大債券,是以你懂的。
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overnment PensionInvestment Fund, GPIF)在恒大債券投資者中排名第9。投資總額96億7000萬日元(約為5.6億人民币),當然日本表示不要慌,這點錢不多,可見投資需謹慎;全球第一大養老基金尚且如此,你讓個人投資者如何應該對自己的養老錢,不可能随着年齡增長投資越來越激進,高風險高收益那種首先就容易高血壓。
3、東亞各國的家庭觀點和老年人希望将财産留給子女繼承。這一點又是大家差不多的文化背景,觀念上老人和子女是否願意抵押房産還是個問題。
當然目前日本親友哪怕父母子女之間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大城市的獨居家庭占比甚至超過40%,在日本NHK電視台的采訪中許多人在困境中都并不會尋求親人的幫助,或者也不願意給對方提供幫助。甚至有很多獨居老人無聲無息故去後并沒有家人來料理後事,甚至能聯系上的親友或子女都不一定現身。
我們面臨的跟日本差不多的情況是:社會發展速度太快已經超出了一兩代人能夠适應的程度,這其中無論是是為财産的房子,或者面臨的後代無暇顧及隻能自己養老的情形;還有社會宏觀層面上生育率飛速下跌導緻的養老支出後續壓力等等,養老并不是難在找出辦法,而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内整個社會進化到有足夠的體系來支撐現代人的養老福利,尤其是有尊嚴和有品質的老後所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是如果我們的後代越來越少,誰來交養老金呢?尤其是當出生人口越來越少,那麼勞動力的成本将急劇上升,就好比如今的歐美和日本這些發達國家,有限的養老金如何支付高昂的養護費用,尤其是養老這事很難擺脫人的照顧和服務。
歡迎留下你的觀點,更多專欄文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