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遇刺引發驚天危機

作者:淚痕春雨記不住的那天

扁舟秦漢系列之秦帝國的滅亡(二十六)

秦始皇三十一年,即公元前216年,他又一次遭遇了刺殺:

始皇為微行鹹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見窘,武士擊殺盜。

這不是始皇帝第一次遇刺了,甚至可以說,權傾天下的始皇帝在遇刺方面經驗豐富,堪比專家。

在始皇帝親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38年,始皇帝遭遇了《嫪毐之變》。

這是一次大規模的兵變,也可以算作刺殺範疇,因為一個不小心始皇帝當場就得交糧本。

之後在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發生了著名的荊轲刺秦王: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轲刺秦王。

大約十來年後,據說是荊轲至交好友的高漸離刺殺秦王:

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複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

大約與此同時,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帝東巡途中在博浪遇刺: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

前三次遭遇生死危機,對手是誰都比較明确,不是内部宮鬥就是六國餘孽。

博浪遇刺,從秦始皇的角度,他始終不知道兇手是誰:

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不過史記作者司馬遷是知道兇手是誰的,因為主使者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良。

而最後這次蘭池遇刺最為神秘.始皇帝當時大約是微服出宮,按理來說行程是非常機密的。

是以這次遇刺到底是治安事件,還是有預謀的政治事件,誰也不知道。

但這次遇刺可能是始皇帝最難以忘懷的,因為這次事件的後續處理,引發了令皇帝始料未及的巨大危機:

關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皇帝遇刺,非同小可,雖然刺殺的賊人被當場格殺,但是後續肯定還要繼續深挖。

到底是敵特分子的有預謀的行為?還是一次偶然的治安事件呢?

如果是前者,那麼必然有主使者,當然需要帝國的公安部門狠狠的一查到底。

如果是後者,那也不得了,天子腳下的首都治安卻如此糟糕,必須要好好整治下。

是以始皇帝下令立即關閉城門,在首都及周邊進行一輪嚴打。

然而,嚴打的結果讓始皇帝大吃一驚,隻怕接下來很多天連覺都睡不好。

因為隻不過嚴打了20天,首都的糧價居然飙升到一石1600。

帝國的一石比較輕,當時規定一個成年男性刑徒一個月的口糧要兩石,是以一石大約也就現在的20多斤。

一石1600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來看下帝國關于糧食的标準價:

城旦舂,公食當責者,石卅錢。

上面這段文字來自睡虎地秦簡的《秦律雜抄》,記錄的時間大約在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37年),就是遇刺事件的前一年。

帝國規定的标準價是30一石,現在首都要1600一石,也就是說帝國這一輪嚴打二十天,米價漲幅超過五十倍!

這樣的漲幅足以讓始皇帝夜不能寐,因為這價格持續下去,帝國馬上就要破産。

米價上漲,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買米的人,而當下最大的買米的人是誰呢?就是帝國自己。

我們通過《秦帝國的命根是什麼》以及其後的幾節,已知道帝國的根本經濟模式是刑徒經濟。

通常地方基層官員的薪水,靠稅收是無法做到自給自足的,遑論基礎設施建設和軍事動員需要的脫産人員開支。

是以帝國主要的薪水、物資都靠刑徒供給,執行公共行政職能的脫産人員的主要來源也是刑徒。

帝國的近千個縣,實際上就是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小國企。

在這種模式下,首都的壓力就會特别大。

因為首都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需要的脫産人員數量特别大,遠遠超過基層的郡縣。

帝國首都擁有衛戍部隊至少幾千,帝國擁有數以千計的官員和辦公人員,帝國還有數以萬計的後宮以及宮廷人員。

首都需要帝國供給糧食和薪水的脫産人口至少三萬起,每個月需要的糧食大約是十萬石級别的規模。

當然,首都肯定有着比地方更多的刑徒和公田,但是總會有個限度。

而且,無論怎麼高額搜刮,刑徒得先要自己要養活自己,才能額外養活其餘脫産人員。

遷陵縣總共52個公務員的薪水,額外需要300個刑徒、5000畝公田來養活。

現在首都三萬起步的脫産人員,豈不是需要十幾萬刑徒,幾百萬公田來養活?

現實情況隻會更加糟糕!

因為首都附近是帝國大型工程的主要集中地。

以始皇陵、阿房宮和長城為代表的各類建設與戍邊需求,需要大量的人手。

在《公子扶蘇為什麼乖乖自殺》中,我們仔細為大家介紹過這些大型工程的人員組成。

工程刑徒帝國要無條件提供糧食。

服徭役的平民表面上是自己帶糧食,可問題是他們沒糧食了怎麼辦?還不得向帝國貸款買糧食?

也就是說,幾十萬人的隊伍,帝國至少得準備好一半人的糧食儲備。

不然到時候糧食都被“借”光了,沒糧的武裝人員,那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是以帝國首都的糧食缺口實在是大。

帝國各個部門每個月需要在市面上采購的糧食總量,大約不下十萬石,要花個300萬錢。

現在一石要1600,十萬石就是1.6億。

帝國一個月花在糧食上的錢要從300萬漲到1.6億的話,帝國可以立即宣布破産了。

當然,帝國肯定不會去花這冤枉錢,畢竟帝國說要賴賬,沒人敢來追賬。

可問題是,糧價之是以漲了五十多倍,本就是由于嚴打造成的交通不便,市面上沒糧食運過來。

你就算要強買強賣,可是市面沒糧食你能怎麼辦?

數以十萬計的人,很多都是武裝人員,他們嗷嗷待哺下随時能把帝國整翻天。

于是,帝國關中的嚴打隻能是草草收場。

嚴打結束,各地交通和生産以及商業運作都恢複往日局面,糧食的嚴重短缺大約可以過去。

但是這顯然給了始皇帝以巨大的震撼。

原來,帝國首都潛藏的危機是如此的嚴重,嚴重到隻不過嚴打20天就足以動搖國本!

那一旦首都面臨軍事威脅怎麼辦?帝國能撐多久呢?

事實上,帝國這次的危機充分說明了,帝國首都是無法維持很久的。

是以當幾年後,帝國首都真正遭遇危機時,它顯得非常的脆弱。

人們為當時的帝國在首都輕易放棄防守而震驚,殊不知多年前始皇帝還活着的時候,這一幕就已預演。

始皇帝生下來就是王子,13歲就當了國王,之後就成了皇帝。他大約是沒有辦法接觸到真正的基層。

直到這次遇刺和随後發生的一幕,才讓他明白帝國的危機原來已經如此的深入骨髓。

我們有理由相信,始皇帝随後會集合中央所有的優秀人才,去探尋危機的根源,尋找解決的辦法。

是以随後帝國似乎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動作,力求解決問題。

首先的一個動作,來自南朝裴骃的《史記集解》裡的一段記載:

(始皇三十一年)徐廣曰:“使黔首自實田也。”

這是始皇帝這次遇刺同一年發生的,極有可能是嚴打後的應急政策。

黔首就是指的百姓,刑徒以外的自由民。

使黔首自實田的意思就是,讓普通百姓自由申報自己的田數。

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老百姓能不能自己報自己有多少田,有啥影響嗎?

影響可大了去了,因為以前帝國都是按照你名義上的田地來收稅的。

帝國的百姓斬首立功後,賜爵一級可以分到一頃也就是100畝的田地。

普通百姓則是每戶50畝的田地,也是由國家配置設定的。

可這50畝、100畝,都是上司們制定政策拍腦袋定出來的數字,實際哪有這麼多的地呢?

在《國企與996,你選哪一個》一節,我們發現遷陵的百姓戶均隻有35畝地,在地狹人稠的中原,戶均更隻有20多畝。

算戶均的時候還包含了有爵位的人,他們的地肯定要比普通老百姓高一點,是以無爵平民一戶所有的地隻會更少。

首都附近的情況比地方隻會更糟糕:

(二十七年)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

幾年前剛剛統一天下的始皇帝,為了打散關外的地方基層,有意遷徙了12萬戶富豪進京。

12萬戶正常至少60萬人口,而這輪遷徙的是各地富豪,還包含大量奴婢,是以實際人口可能高達80萬以上。

這麼多人口湧入首都,固然可以幫助開發首都,但首都周邊的可耕地數量是有限的。

何況,帝國此時還處于輪耕階段,即便是耕地每年可用于耕種的也不到一半。

是以這12萬戶湧入首都,必然會使首都群眾的戶均耕地進一步下降,戶均最多也就二三十畝地。

但是,在帝國的文書賬本裡,每戶百姓的耕地就是50畝,一級爵位的耕地就是100畝。

總之,誰敢說我的地隻有20畝、30畝,那就是說地方長吏違反了帝國法律,那個官員敢承認呢?

是以,無爵的普通百姓的稅收仍然按50畝這樣的标準來收取。

明明隻有二三十畝地,卻按照50畝的量交稅,自然就等于多交了一半的稅收。

直到這一次危機大爆發,中央的一些官員們大約終于可以就這個問題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探讨。

一些比較能接觸到實務的官員會指出,糧價之是以失控和民間餘糧太少有關。

百姓交的稅收太高,生産意願和生産積極性就會降低。

而且,稅收交多了,餘糧少了,徭役時可以帶的糧食就少了,要向帝國借的糧食就會更多。

多餘的稅收帝國收取了,運輸集中儲存和轉借,浪費太多,不如讓人家百姓自己去帶。

再說,百姓缺糧向帝國借錢多了,就要淪為債務刑徒,到時候又耽誤生産,形成惡性循環。

是以,帝國少收一點稅,讓百姓手裡的餘糧多一點吧。

一來,餘糧多了,市面上的糧食就多了;

二來,百姓手裡糧食多了,服徭役時需要帝國準備出借的糧食也少了。

不管怎麼說,經曆了這次危機,帝國終于開始承認群眾手中實際擁有的田地數量了,群眾得到了實惠。

但是,這樣的舉措顯然隻是開始,帝國後續勢必還要學習研究這輪危機,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很想知道,帝國這輪危機背後,究竟蘊含着怎樣的原理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