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自21年前釋出之日起,Google搜尋就一直是卓越産品設計的成功案例。憑借卓越和無處不在的優勢,Google為高品質的軟體産品樹立了高不可攀的标準。搜尋是一切的中心。這篇文章從Google搜尋的核心原則、自适應設計、自動化測試與疊代等三個方面來展示産品設計的未來,一起來看看吧。

自21年前釋出之日起,Google搜尋就一直是卓越産品設計的成功案例。
在過去的20年裡,Google通過緻力于實作其雄心勃勃的目标——「組織世界各地的資訊,并使其普遍可通路和具有實用性。」——超越了所有競争對手。這不僅是搜尋,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幾乎在每一類軟體上都達到了獨一無二的成就。截至2019年5月,YouTube 月活使用者超過20億,有25億活躍的 Android 裝置,Google Maps 月活使用者超過10億,Gmail 月活使用者超過15億。
憑借卓越和無處不在的優勢,Google為高品質的軟體産品樹立了高不可攀的标準。搜尋是一切的中心。
拉裡·佩奇(Larry Page)在2012年接受《财富》雜志采訪時總結了他對搜尋的願景:完美的搜尋引擎會真正了解您的需求。它會深刻地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并給您正是所需的東西。
僅研究該願景如何成為現實,就可以洞悉使用者對優秀産品的期望。通過運用這些見解,可嘗試達到與經過微調的Google搜尋裝置相同的可用性與實用性。
<h1 toutiao-origin="h2">一、核心原則</h1>
從第一天開始,Google搜尋就展示了一些簡單的産品設計規則是多麼強大。
<h2 toutiao-origin="h3">1. 樣式=功能</h2>
Google搜尋的決定性設計選擇(使之在1998年的搜尋環境中異軍突起)是與搜尋有關的。
谷歌最初的首頁,大約在1998年
在2019年,這似乎是搜尋引擎的必然樣式,但看看Google推出時的一些早期競争對手吧:
四個競争搜尋引擎的首頁,也大約在1998年
差别一目了然。Google的界面是透明的:它的作用顯而易見。另一邊,Google的早期競争對手并不透明。搜尋僅是側邊欄,是一項補充功能,隻是頁面上數百個元素之一。
其原因有兩個:
搜尋仍是很難正确實作的功能。如果您在1998年經常使用網際網路,大概不會忘記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找到正确的頁面,即使是像「corgi OR dachshund NEAR “cute dog”」這樣的複雜查詢,找到正确的頁面也可能需要多次嘗試,并且大多數搜尋結果與您要尋找的内容無關。
90年代最成功的網際網路公司(如美國線上AOL和雅虎Yahoo)策劃并彙總了網絡。他們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起始頁”,包括新聞、天氣、金融市場和網上購物的連結。網絡上的内容品質通常很差,數量很低;對于少數網站策劃人來說,他們很容易通過手動挑選,就能提供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最好内容。
Google隻把注意力集中在「透明的」搜尋上——将其從競争對手的基于聚合的方法中“拆解”出來——對搜尋的重要性下了很大的賭注。
随着網際網路規模和标準呈指數級增長,這種押注得到了回報。一直以來,google.com始終隻是一個搜尋欄:
谷歌2019年的搜尋頁面
<h2 toutiao-origin="h3">2. 無需經驗</h2>
在過去的幾年裡,「可視性」這個詞開始用于形容軟體産品的特性。雖然沒有一個明确的定義,但我認為它是這樣的:
可視性:使使用者能夠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即可充分利用功能的界面品質。
若使用者能夠快速學習如何充分利用該功能,則該功能具有較高的可視性。
若經驗不足的使用者無法使用該功能或無法從中受益,則該功能的可視性較低。
以門把手為例,有些把手具有很高的可視性:
如果是要轉動的,把手會是圓形;
如果是需要按壓的,則是杠杆狀。
有些可視性很低:比如豎杆的門把手,在門隻能被推開的情況下,它們看起來既可以推也可以拉。(注釋:這些低可視性門把手屬于諾曼門,以唐·諾曼的名字命名。諾曼發明了“示能「Affordance」”一詞來描述設計元素,這些元素暗示了應該如何使用一件東西。)。
Google搜尋是可視性的黃金标準。這是因為該界面可以流暢地适應個人用例及經驗水準,而無需配置任何設定。Google非常有信心,他們已經删除了“設定”頁面的所有痕迹:
「在2017年,Google擺脫了“進階搜尋”。為什麼? 因為沒有人點選它。
最初,當您想進行地理位置搜尋時,Google會幫您跳轉到進階搜尋。如今,他們知道您正在進行地理位置搜尋并向您顯示地圖。」
重申一下:毋庸置疑,Google搜尋是最先進的搜尋引擎之一。想要貓的照片嗎?輸入“貓的照片”;想要将23.45秒差距轉換為光年嗎?輸入“ 23.45秒差距轉為光年”。Google搜尋學習曲線是一條平緩的線。
<h2 toutiao-origin="h3">3. 沒有錯誤</h2>
Google始終堅持的一項終極原則是——不管使用者輸入什麼——搜尋始終有效。它是有彈性的。這
看似微不足道,但任何建構過多種類型輸入表單的人都知道,不可預測的使用者行為所面臨的挑戰有多大。
Google搜尋在處理大量資料的同時還會這麼做:它自豪地報告說,搜尋“狗”,在0.89秒内産生了大約54.8億(54億)!個結果。
同時,搜尋“zzzzzxxxxxxzxxxxxxz”的結果隻有一個:維京軌道飛行器于1976年9月14日從火星向地球發送了一次信号。
使用者看到的唯一錯誤是,如果他們的搜尋查詢太過複雜,以至于沒有符合邏輯的結果可顯示。即使如此,這也是事實,很難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它隻是給使用者一些建議:
Google有用的搜尋錯誤頁面
<h1 toutiao-origin="h2">二、自适應設計</h1>
Google搜尋的核心原則——從一開始就提出的設計理念——隻是其成功故事的一部分。最近,Google搜尋的設計重點是在使用者點選搜尋結果之前傳遞資訊。為此,Google采用了一種稱為自适應設計的方法。
自适應設計:通過設計小型獨立元件來創造使用者體驗的做法,以及如何根據個别使用者的需要顯示這些元件的規則。
自适應設計意味着針對每個使用者的每一次搜尋,都會産生一個定制的界面,該界面将自身塑造成所顯示的資訊。請看以下示例:如何根據不同的用例更改搜尋結果頁面。
Google搜尋适應使用者需求的第一種方法是重新安排導航以适應結果。
在“lizzo”的例子中,搜尋框下面的導航是:(按順序依次為)圖檔、視訊、新聞、購物、更多。
在“tel aviv”的例子中,導航是:新聞、圖檔、地圖、視訊、更多;搜尋“aapl”(蘋果公司的股票代碼),導航顯示:金融、新聞、書籍、購物、更多;Google有362,880種獨特的方式來排列導航,以适應搜尋查詢。
然而,自适應設計的最大例子是搜尋結果本身的布局。結果頁面是完全子產品化的:根據搜尋結果,不同的元素出現在不同的配置中。
例如,音樂家Lizzo的搜尋結果集中在媒體上:一組子產品以本機格式顯示視訊,圖檔和歌曲。還顯示最近的新聞,推文和即将舉行的活動,以及指向Lizzo在YouTube、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SoundCloud上的個人資料連結。直到頁面底部,我們才能看到看起來像傳統搜尋結果的元素。
另一方面,以色列特拉維夫市的搜尋結果為旅行者提供優先資訊。
圖檔、地圖、當地天氣以及與旅行有關的問題(“特拉維夫對遊客安全嗎?”、“特拉維夫以什麼聞名?”)優先于傳統搜尋結果。子產品促進了特拉維夫的活動以及對附近其他城市的推薦。
搜尋結果頁上可能會出現數千個不同的子產品,從簡單的布局驅動子產品到完全獨立的應用程式。例如,“aapl”的搜尋結果頁上,股票代碼子產品顯示了目前價格和互動式曆史價格圖。
通過自适應設計,所有有關内容、格式和順序的決策都是由算法決定的。設計人員的作用不再是建立明确的外部布局。如今,尖端産品的設計者,以及未來日常産品的設計者,正在就生成這些布局的規則做出決策。
<h1 toutiao-origin="h2">三、自動化測試與疊代</h1>
從顯式靜态設計過渡到隐式自适應設計的驅動力是:規模。自2000年以來,首次有近42億人使用網際網路。有理由相信,這其中大多數人都使用Google搜尋。如果沒有先進的測試和自動化,任何設計團隊都不可能滿足這麼多使用者的需求。
2010年一篇論文的圖表,描述了Google的測試方法
Google率先将自動化測試應用到産品設計中。搜尋的第一次A/B測試于2000年2月27日舉行。
盡管一個技術故障毀了這個測試,Google還是翻了一番:
到2011年,他們每天在搜尋算法上進行将近20次A/B測試。六年後,這一數字增加了五倍;
僅在2017年,Google就對其研究參與者進行了31584次測試。這是一整年每20分鐘一次的新測試。這些測試帶來了2453次使用者體驗的改變,每天大約更改7次。
這些驚人的數字讓我們窺見了産品設計的未來:
随着軟體産品的增長達到數十億新使用者,學習和改進該産品的機會大大超出了傳統螢幕設計工具(如Sketch、InvisionStudio或AdobeXD)的能力範圍。
這些傳統的設計工具适合那些從事相對簡單且少量變化的使用者體驗的設計師。對這些設計的回報通常來自利益相關者,使用資料來增強設計是一個手動過程。設計進度的速度受到團隊中設計師人數的限制。
另一方面,像Google這樣的公司正在開發全新的工具,使研究人員能夠快速地進行實驗,并立即部署他們所學到的東西。例如,Uber建立了一個同時運作1000多個實驗的平台。改進的速度不再受到設計師建立模型和原型的能力的限制。
為了跟上網際網路的規模,産品設計師必須熟悉統計和機器學習的語言。産品設計不在于創造正确的體驗,而在于定義一組能産生最佳洞察力的實驗。
<h1 toutiao-origin="h2">四、結語</h1>
産品設計的未來并不适合所有人。道格·鮑曼(Doug Bowman)是Google最早雇用的設計師之一,他于2009年離開公司時公開譴責快速試驗:
是的,的确,Google的團隊無法在兩種藍色之間做出選擇,是以他們正在測試每種藍色之間的41個色調,看看哪種顔色表現得更好。
最近,就邊框應該是3像素、4像素還是5像素的問題,我進行了辯論,并被要求證明我的示例。我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我已經厭倦了争論如此微小的設計決策。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令人興奮的設計問題需要解決。
但是Google與其他行業上司者(如Amazon、Netflix、Facebook和Airbnb)已經證明了設計師的潛力,他們可以在經過微調、自适應的環境中工作。鮑曼離開後,他們繼續創新:喜歡還是讨厭它,Google之是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緻力于卓越的産品設計。在Google搜尋中,這一點再明顯不過了。
原文連結:https://www.uxbooth.com/articles/what-google-search-shows-us-about-future-of-product-design/
本文由 @Hitomi 翻譯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