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一生作詩無數,才華無窮,但是人總有一死,詩仙也不例外。
李白在生命行将終結之時曾作一首詩歌,這首詩可以算作詩仙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對自己際遇的哀歎。
所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鳥之将亡其鳴也哀”,那麼,詩仙李白臨終前又作了怎樣的詩歌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李白一生所作最後一首詩《臨路歌》(一作《臨終歌》)。

李白死于唐代宗寶應元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李白作《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首詩翻譯過來大緻意思是:大鵬展翅振動八方,飛至中天力道衰竭而摧折。雖被摧折,其餘風仍可激揚于萬世,遊于扶桑啊又挂住左翼。大鵬力雖不濟,後人得此餘風仍可傳揚大鵬的事迹,然而世間無孔子,誰又能了解我,為我的摧折而哭泣呢?
李白一生豪爽潇灑,作為唐詩豪放派詩人的代表,這位詩中仙酒中仙堪稱一位奇男子。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生命行将結束的時候,卻發出了“中天摧兮力不濟”的悲歎,這是為何呢?
縱觀李白一生,少年時便才華橫溢,為人所知,成年後滿懷抱負,文武雙全,為人豪爽有氣度,壯年時遊遍天南北地,喝遍世間美酒,寫遍天下詩詞,結交當時豪傑。
然而,李白終究隻是在文學上有所突破,他并未能實作“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抱負——在朝為官。
李白中年時撰寫過一些與軍政有關的詩歌,可見,這位棄官不做的詩仙并不是不想關心政治,隻是自己性格不适合做官秉政而已。
中國古代是官本位的時代,一個官職可以代表這個人一輩子的成就,唐詩本身就是唐代選拔官員的重要考試科目。
是以,李白未能如願登入廟堂執掌權柄,這對他來說是衆生遺憾。
更兼李白晚年卷入李唐王朝的政治鬥争遭到迫害,這就更增添了他哀歎人生的悲鳴。
故此,李白在臨終前作《臨路歌》,感慨自己懷才不遇。
李白對于自己的文學造詣有信心,是以有“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左袂。後人得之傳此.....”的判斷。
但最終,他還是發出感慨“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可見,詩仙也怕孤獨,怕被誤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