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朱奕奕
第一張銀河系畫像何時誕生?地球還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嗎?
7月5日,上海天文館開放首次流量測試,這座三體結構的建築物,以“連接配接人與宇宙”為設計理念。當天上午,澎湃新聞記者搶先打卡,為這場等待已久的“人與宇宙的對話”揭開神秘面紗。
不過,天文館還留了一個“彩蛋”。上海天文館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透露,有一件很小卻極其珍貴的“重量級”展品有望在上海天文館與公衆見面,要等待7月17日正式開館那天揭曉。

上海天文館外景 本文圖檔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攝
上海天文館外景
在“家園”裡有上海長興隕石
場館外,上海天文館獨特的建築設計已然是一道風景線。
這一設計源自對于軌道運動的形式化抽象,不僅展現了天文學概念,而且可以真實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使整個建築成為一件可以表現時間流逝的大型天文儀器。特别是夏至前後,光影與地面标記的重合成為一種節氣的标志。
巨大的地球模型
走入正門,第一個展廳就是“家園”,地球、月球和太陽以巨大的尺度出現在面前。外部直徑20米的天象廳外層被投影成地球的形态,交替展現從太空中看地球的景象;地球旁邊是巨大的月球模型,二者大小比例與真實的地球和月球比例一緻,月球模型表面則是根據嫦娥探月等航天探索獲得的真實資料建構,細節幾可亂真。
家園區展品銀河畫卷
銀河畫卷
在“巨大的地球”内部,還藏着一個傳統天文館的靈魂裝置——光學天象儀。這個光學天象廳内徑17米,裝備了最新型的進階光學天象儀,投射出無與倫比的璀璨星空。遊客可以跟随講解員的聲音,到野外觀星,聽星空故事,感悟逼真的宇宙星空,還可以欣賞到精彩的天象節目(《夜空的風景》和《星空畫卷》),步入不同的星空美景。
宇宙區展品
沿着展廳走過銀河畫卷,就是一個精彩的動感劇場——“飛越銀河系”,參觀者将駕駛一台動感太空飛船,飛越超大品質黑洞,探索銀河邊緣的外星文明。
在隕石藏品方面,上海天文館不僅征集了品種稀有的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竈神星隕石,還以精品目擊隕石為重要收藏目标,其中包括随州隕石、鄄城隕石、長興隕石、東烏珠穆沁旗石鐵隕石、車裡雅賓斯克隕石、阿林鐵隕石等約70件著名隕石。
記者注意到,其中有一枚與上海淵源頗深的“長興隕石”——1964年墜落于上海長興島前衛農場,是上海地區唯一一次目擊隕石。
天文館收藏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塊,達21.4千克。這塊隕石當時砸穿了一個農舍,還将農舍下的地面撞出了一個直徑半米的大坑。隕石表面包裹一層黑色熔殼,并留有氣印和熔流紋。
從“家園”走入“宇宙”,一個過渡性長廊上有一處大型多媒體秀,建構了一種神秘的流動性宇宙磁場的感覺。觀衆在向前走動時,身影在磁場中随之起舞,不經意間還将打開一個個小視訊,敏銳的觀衆可從這些視訊标題中,窺探到即将進入的展區所蘊藏的宇宙奧秘。
星際穿越的最後,一道道掃描光束将會引導你走進“宇宙”展區的第一個展項——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這裡镌刻着宇宙138億年起源印記的神秘密碼。
在“征程“體驗月球漫步
“天文是人類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之一。”随着講解員的講述,記者開始了對人類探索星空曆程的回顧。
“征程”展區,全景式展現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漫漫征途,從古人的思考到近代天文學革命,再到當今的天文科學成就和研究計劃。
随着展線的鋪展,人們對天文的認知也在不斷開拓。在一系列複原場景面前體悟伽利略、牛頓、赫歇爾、哈勃等天文科學巨匠對科學探索的精神。
在全球天文大科學裝置模型和影像展示面前感,不少遊客歎科學的偉大進步。
在這個展區内,記者遇到了“當紅流量”——高仿真“嫦娥五号”、“祝融号”及“天和号”核心艙模型。
體驗月球漫步
在嫦娥五号模型旁,設定了一塊體驗區,參觀者可以戴上VR眼鏡,坐上專業儀器,體驗月球漫步的失重感,并見證嫦娥五号的工作場景。
天和号核心艙模型
嫦娥五号模型
嫦娥五号對面的龐然大物就是今年4月29日成功發射的天和号核心艙1:1仿真模型,同時完整的天宮号太空艙整體模型吊挂在頭頂,示範與天舟号的交會對接。
天和号核心艙内的航空食品
參觀者還可以走進這個核心艙,真實地看一看宇航員們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場景,他們的起居、健身、洗浴、飲食,各種好奇,都在那裡等着探秘。
在主題展區外,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猶如館内的明珠,一直深受期待。盡管影院在壓力測試階段暫不開放,記者還是目擊了它奪目的外觀。
球幕影院
外徑30米、内徑23米的球幕影院,正是主建築的“三體”之一,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漂浮星球”。其内部則是一套全球最先進的8K分辨率球幕投影系統,配以進階雷射表演系統和舞台表演系統,帶給觀衆各種震撼心靈的宇宙大片之體驗,還有夢幻般的“星空音樂會”等着你來欣賞。
第一張銀河系畫像
此外,還有“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星聞會客廳、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陽塔與星空探索營等系列體驗,展現宇宙浩瀚圖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幫助觀衆塑造完整的宇宙觀。據館方介紹,全館300餘件展品中,原創比例高達85%,互動展品占比50%以上。
責任編輯: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