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沖沖地拆開禮盒,結果發現裡面裝了一坨便便——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觀後感)
歡迎來到電影說開去,我是喜歡睡覺熱愛電影的“貓”。
前不久,“貓”在搜電影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幅電影海報,海報上,一位穿着紅色演出服的男性舞者正在跳舞。

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海報
由于“貓”剛剛寫了一篇探讨電影《石榴的顔色》為什麼讓人看不懂的文章。在寫那篇文章的時候,“貓”對于外高加索地區的民俗産生了深厚的興趣,是以,在看到這張電影海報的時候,本能地就對這部電影産生了好感。于是,“貓”忍不住花時間看了這部電影。
XX與OO
一口氣看完,“貓”感覺這部電影本身值得說的地方不多,無非是耽美電影的慣用套路:用唯美的畫面講述一對帥哥由抗拒到接受(掰彎)彼此的心路曆程。
但是,就在“貓”關掉電腦打算洗澡衣服都脫到了一半的節骨眼,頭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于是“貓”馬上打開電腦查證了一番,哈哈,果然......差一點就上壞人的當!這部電影可不是沒什麼值得說的地方,相反,這部電影值得“貓”專門寫一篇文章來揭露它到底有多險惡。
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拍攝于2019年。有趣的是電影上映的前一年,也就是2018年,一部叫做《格魯吉亞的舞蹈革命》紀錄片被拍攝出來,更加讓人浮想聯翩的是:這部紀錄片的出品方叫作“BBC”。
看到這裡,關注時政的小夥伴們可能隐約預見到“貓”想說啥了。下面我們暫時抛開電影,先來看看這部叫做《格魯吉亞的舞蹈革命》的紀錄片講的是神馬玩意。
LGBT抗議人群
BBC在紀錄片《格魯吉亞的舞蹈革命》中,描述了格魯吉亞政府、保守派極端團體、格魯吉亞東正教會等“邪惡勢力”對于LGBT(同志,雙性戀等非規範性取向人群的總稱)群體的鎮壓。而BBC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我們想知道,為什麼這些保守勢力能如此自信地站在自由戰士面前。更想弄明白,這些人背後站着什麼人?”好家夥,“自由戰士”大戰“邪惡勢力”,這集好像在哪看過。
“惡警”
按照劇本流程,BBC先是向觀衆展示格魯吉亞警方對LGBT群體的殘酷鎮壓。
集體蹦迪
而LGBT團體聚集在格魯吉亞國會廣場,用集體蹦迪的“文明”方式表達對政府鎮壓“自由”的不滿。
保守派激進團體
LGBT團體國會蹦迪的行為激怒了保守派,具有納粹傾向的保守派激進組織前來對線。
弱小的受壓迫着
然後BBC記者一副“中理客”的樣子采訪沖突雙方。我方要找個一看就是“弱小無助又可憐”的人物,哭訴地方如何霸淩自己。這位小哥說自己不過就是開了一家同志俱樂部,而俱樂部裡有人買賣毒品,僅此而已。這麼點小事格魯吉亞警方就大動幹戈,全副武裝地沖進俱樂部抓人,這簡直就是對人民“自由”的殘酷壓迫。(有人販毒警察不能抓?)
激進的保守團體領袖
之後再找些敵方的激進人士進行采訪。先搞點看起來像納粹的旗幟、袖标作為道具,再讓“敵方領袖”發表些反同志的極端言論,最好能把敵方塑造成民族主義者或是精神病啥的。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受訪者怎麼辦?花錢雇一個!
第三方民間機構
之後再找一家所謂的第三方民間機構,表明BBC做的是中立,理性、客觀的報道,這家民間機構會提供一份研究報告,告訴觀衆,各種沖突和悲劇的幕後黑手是誰。
啥啥都是俄羅斯幹的
然後記者再抛出結論:格魯吉亞的這些極端組織和東正教會等“邪惡組織”,都是由俄羅斯外交部出錢資助的團體,一切都是俄羅斯搞的鬼。(BBC的邏輯:全都賴俄羅斯,如果實在扯不上俄羅斯,那就是中國幹的。)
paata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影片中格魯吉亞LGBT群體宣揚的那些奇談怪論。上圖這位老哥叫paata,是減輕毒品管制法規的倡導者。他的觀點是:應當減輕對毒品的管制法規,吸毒什麼的不過是人民的自由,并且監獄并不能幫助吸毒者,而他知道怎麼幫助他們。
(作為一名普通觀衆,看着這位老哥一臉大麻抽多了的萎靡造型,“貓”很難相信他能幫助任何瘾君子戒毒,包括他自己。)
奇葩哥
而這位老哥的理論更加奇葩,他認為:“嚴格的毒品管制法是政府限制人民自由的最後武器。”并且沒有拿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指出:“俄羅斯正在用他們腐敗的系統去毒害世界上所有親西方的、自由的東西。”
(“貓”懷疑這位老哥嗑藥把腦子磕壞掉了,政府打擊毒品是對人民自由的限制???“貓”可能歲數大了,對于這種新穎前衛的理論真的了解不能,聽得腦袋嗡嗡的。)
厲害老妹兒
這位女孩接受采訪時說:“蘇聯的思想仍然影響着這裡,我很高興我們能夠對抗它。”
(好吧,嗑藥,搞同志原來都是與蘇聯對抗的手段。問題是蘇聯已經解體好多年了,老妹兒你這腦子......)
自由哥
這位老哥則說道:“我們是自由的,我們也必須是自由的。”
(“貓”覺得這位老哥應該問問BBC,英國女王陛下家裡的男人們有沒有嗑藥、搞基的自由?)
騷騷的天空
影片結尾,晚霞襯托的天空下,偶爾有鳥兒飛過。畫外音在反複播放着一句口号:“如果我們共同起舞,那我們就應該共同戰鬥”。這就是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片名的出處,其實它是一句政治口号。
說真的,看完BBC的紀錄片,“貓”完全get不到BBC所宣揚的這種“自由”到底有什麼牛逼之處,相反,“貓”倒是覺得這種所謂的“自由”難道不應該稱之為“堕落”更合适麼?
格魯吉亞舞
看回電影《然後我們跳了舞》,作為“系統性颠覆格魯吉亞民族文化”系列作品之一,導演保留了同志這個題材,而刻意淡化了關于毒品的話題。這讓電影在傳達“自由”這個主題上變得更加隐晦,也更能讓人接受。
電影在内容表現上基本跟BBC紀錄片的套路一緻。導演也是将電影中的人物分成了兩派:以“團長”和“經理”為代表的“保守派”以及梅拉布代表的“自由派”。
男主梅拉布
電影開頭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一名叫做紮紮的主力團員因為跟一個美國人搞基而被逐出舞團,舞團決定從預備隊選拔一名隊員作為頂替,整個故事圍繞着這個前提展開。
團長
團長在梅拉布與舞伴瑪麗跳雙人舞的時候指出梅拉布跳舞動作總是軟趴趴的,而瑪麗的眼神太俏皮。團長告訴他倆:“跳格魯吉亞舞,男人要像石碑一樣硬朗,而女人要表達出純真。”
舞團經理
在看過梅拉布跳舞之後,舞團的經理問梅拉布,格魯吉亞舞是什麼?格拉布回答“傳統”。經理則告訴梅拉布:“格魯吉亞舞并不意味着追求完美,它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這句看似鞭策的話,實則是對梅拉布的敲打。梅拉布擁有舞蹈的技巧,但他缺少格魯吉亞男性舞者必須具備的強悍氣質。
基情四射
而與新隊員伊拉克利的短暫激情更是成為梅拉布最終崩潰的導火索。面對與梅拉布的同性愛情,伊拉克利最終選擇了退縮,并以父親病重為由逃離了這座城市。
伊拉克利離去後,傷心的梅拉布混入了LGBT群體,在與LGBT團體狂歡時,正好被舞團的另一個競争對手撞見。
第二天,“梅拉布是個死基佬”的流言在舞團傳開。而喝得醉醺醺的拉布因為在訓練中與團長賭氣傷了腳踝,這也注定了梅拉布的格魯吉亞舞之路徹底玩完。
團長找梅拉布談話,語重心長地勸告梅拉布放棄主力團員的選拔。團長告訴梅拉布:“格魯吉亞舞是要展現男子氣概,原始的金圖利和阿爾紮舞蹈更柔和一些,但是我們在50年前就改變了它,格魯吉亞舞不允許軟弱的存在。”
50年前?50年前格魯吉亞還是蘇聯的加盟國呢。是以,這一切都不是梅拉布的錯。梅拉布作為一名職業舞者,他身體瘦弱、抽煙、喝酒、通宵蹦迪,因為宿醉而扭傷了腳,這些都不是錯他的錯,這些都是他“自由”的表現。而斷送梅拉布舞者夢想的罪魁禍首是——蘇聯???
兜了這麼大一圈,導演偷偷地掏出了影片的主旨:壞事都賴俄羅斯!
梅拉布
而梅拉布并未聽取團長的勸告,帶着腳傷參加了選拔,梅拉布穿着舊情人伊拉克利的祖傳演出服用女性化的舞蹈動作狠狠地羞辱了舞團經理。
經理氣地撂下一句“他是在侮辱格魯吉亞舞,剁他手!”之後摔門而去。當然,不會有人真的去剁掉梅拉布的手的。
“女友”瑪麗
在女友瑪麗的掌聲中梅拉布完成了競演。等等,“女友”?耽美電影的男主角怎麼會有“女友”?
這是影片一大詭異之處。瑪麗作為梅拉布青梅竹馬的舞伴兼女友,在梅拉布“變彎”之後始終表現得不離不棄。在伊拉克利離開後,瑪麗又把梅拉布“掰直了”。兩人相約離開了這個沒有希望的腐朽的國家,前去“自由”的英國追夢,是的,去英國。
要去英國刷馬桶啦,開心!
故事俨然擁有一個“王子和公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式的結局:“自由”的舞者梅拉布戰勝了代表着“腐朽”的格魯吉亞國家舞蹈團。然而,電影不會告訴年輕的東歐觀衆:沒有一技之長,東歐人在英國除了通下水道和當小姐之外啥也幹不了。
導演把梅拉布塑造成了“反傳統”的英雄,而把堅持格魯吉亞舞傳統的舞團經理塑造成了腐朽的“法西斯”。更可笑的是:拍攝這部電影的瑞典、以及滿世界鼓吹“反傳統”的BBC的老家英國,直到現在,還在用人民的錢養着國王。
看完這部電影,一般的觀衆很容易留下一個印象:格魯吉亞的民族文化是被蘇聯“人為改良”過的,它壓抑人性,腐朽不堪,不值得守護。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險惡之處,它隐晦地對格魯吉亞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攻擊,手段十分陰損。
格魯吉亞地理位置
那麼,格魯吉亞舞到底有沒有像影片中團長所說的那樣:“原始的金圖利和阿爾紮舞蹈更柔和一些。”
“貓”對于格魯吉亞舞的演變過程沒有研究,但是,曆史上,格魯吉亞這個民族是不可能允許有一絲軟弱存在的。看地圖,到現在也才幾百萬人口的格魯吉亞,在世界兩大戰鬥民族的夾縫中生存了一千多年,打仗更是家常便飯。二戰中,獲得蘇聯國家戰鬥英雄稱号的格魯吉亞人多達90人,這個民族的舞蹈會表現出軟弱?可能很多人都忘記了,20世紀著名狠人斯大林,就是格魯吉亞人。
格魯吉亞狠人斯大林
而格魯吉亞這個民族逐漸開始“娘化”,正是始于蘇聯解體後,格魯吉亞政府選擇親西方的時候。2008年在西方的教唆下,格魯吉亞與俄羅斯打了一仗。在俄軍面前,曾經骁勇的格魯吉亞人變得不堪一擊,格魯吉亞政府向西方求援,西方人看到俄國人動了真格的,屁也沒敢放一個。至此,格魯吉亞看清了西方的嘴臉,轉而選擇在東西方的博弈中保持相對中立,格魯吉亞國内的保守勢力也開始擡頭。西方人看到形勢不利,便重新掏出了看家法寶:“顔色革命”。
蘇聯顔色革命
世界的話語權掌握在西方人手裡,他們利用電視、網絡、報刊,小說,乃至電影,體育等平台,系統性的對于“不聽話”的國家進行文化滲透;潛移默化的醜化、否定這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失去文化認同,陷入集體迷失當中。試想,如果格魯吉亞的LGBT團體在西方的鼓吹的“自由主義”下最終成為主流,同志、吸毒成為年輕人眼中的“時尚”,那這種國家控制起來就容易多了。
俄羅斯差一點就被西方用這種手段搞殘,幸虧及時出現了一個強人扭轉了局面。而俄羅斯的鄰居烏克蘭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甚至“自由”地選出了一名喜劇演員做總統。曾經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現在靠着向全世界出口妓女苟延殘喘。
最近國内媒體爆出“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簡稱:NED。每年都要砸重金對中國進行網絡滲透,資助“田園女拳”和“反華公知”等垃圾玩意,企圖搞亂中國人的腦袋。在此,“貓”想提醒大家:一定要頭腦清醒,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鑒于有些惡心的電影導演開始大量地往電影這種美好的藝術形式中摻政治沙子,作為電影愛好者,應該認清并積極揭露這種惡心的行為。
本篇結束·謝謝觀賞
喜歡的朋友,歡迎評論、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