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交響樂團成都參演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黃英用四川話唱起四川山歌

作者:上觀新聞

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正在成都舉行。這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音樂專業綜合大獎,今年以“百年華誕 盛世金鐘”為主題,設鋼琴、聲樂(美聲)、聲樂(民族)、古筝四個項目的複賽、半決賽、決賽,共計44場高水準的音樂比賽和系列專場音樂會。其中,上海交響樂團帶來專場音樂會和閉幕音樂兩場演出。

10月23日晚,上海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餘隆的執棒下,獻演“中國音樂金鐘獎暨‘蓉城之秋’上海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與上海交響合作過多次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黃英及鋼琴演奏家左章,再次牽手樂團,在四川大劇院聯手帶來丁善德的《夫妻送我向日葵》等中國民歌改編作品,以及穆索爾斯基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拉威爾的《波萊羅》等多部東西方經典。

上海交響樂團成都參演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黃英用四川話唱起四川山歌

上海交響樂團與金鐘獎頗有淵源。2001年,上海交響樂團兩位駐團作曲家在首屆金鐘獎上各有斬獲,瞿維獲得“終身成就獎”,朱踐耳則憑借《第十交響曲“江雪”》獲得“器樂 、大型交響合唱作品”銀獎,此後他于第三屆金鐘獎榮獲“終身成就獎”。随後的近二十年間,上海交響樂團多次邀請金鐘獎獲獎選手登台演出,合力為中國年輕音樂人搭建演出舞台,為其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助力。

10月23日晚,上海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在四川大劇院舉行,音樂會以穆索爾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開篇。跟随樂聲,觀衆仿佛沿着晨光中的莫斯科河漫步,聽見士兵的步履聲、教堂的鐘聲。

随後,鋼琴家左章與樂團一起奏響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首曲子被稱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炫技一派的絕響”。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中的主題曲即出自該作第18變奏,左章的演繹帶着一絲溫婉憂郁。

上海交響樂團成都參演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黃英用四川話唱起四川山歌

下半場,女高音歌唱家黃英與上海交響樂團聯袂獻上了作曲家丁善德的多部藝術歌曲。上世紀50年代初,懷揣着對中國傳統民歌的濃厚興趣,丁善德改編了一系列人們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

上海交響樂團成都參演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黃英用四川話唱起四川山歌

這些優秀的聲樂作品展示了以丁善德為代表的老一輩作曲家在音樂民族化之路上的探索。丁善德的創作中西融合,在保留民歌意境和地方風格的基礎上,通過對西方創作技法的融入增添了豐富性和表現力。

指揮家餘隆對外公丁善德音樂情感的了解是:“這些作品都是小曲子講大故事,表達着最樸素單純的情感和對生活最熾熱的愛。《夫妻送我向日葵》這樣的歌,那麼樸素單純卻又那麼熾熱的愛情。每一句詞,每一個音符,都是對生活的美好寫照,對愛的寫照,沒什麼比愛更值得我們歌頌了。”

上世紀80年代,餘隆見證了外公寫出聲樂套曲《滇西詩鈔》。“《滇西詩鈔》寫的是傳統的中國,但你能聽見非常現代的技法、非常大膽的創新,演唱難度也很高。”

上海交響樂團成都參演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黃英用四川話唱起四川山歌

演唱這部聲樂套曲的黃英,被西方媒體譽為“中國飛來的夜莺”。她用婉轉的唱腔,展現出聲樂套曲《滇西詩鈔》中潺潺泉水、蝴蝶飛舞,描繪出語言難以重制的意境。

丁善德曾提出:“民族化不是在作品中用了多少民族傳統表現手法,也不在于是否用民族樂器演奏,而是在于它是否真切地表達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感情,是否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 。”

來四川,當然少不了四川山歌,《槐花幾時開》《太陽出來喜洋洋》就是丁善德取材自四川不同地區的山歌。《槐花幾時開》是一對母女的一問一答,短短幾句歌詞,生動描繪了槐花待開時節,姑娘望郎歸來又羞于承認的心情。《太陽出來喜洋洋》則以輕巧跳動的節奏刻畫出上山砍柴的勞動人國樂觀開朗、怡然自得的形象。

黃英已經多次演繹過丁善德的作品,她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恩師葛朝祉就是丁善德當年從法國請回來的,在她看來,這也是和丁善德冥冥之中的聯系。“藝術歌曲是像繡花一樣繡出來的,丁善德先生的藝術歌曲還加了一層民族特色。比如《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四川民歌,用四川方言來唱就活靈活現,非常過瘾。”

10月26日晚,第十三屆中國音樂金鐘獎頒獎典禮暨閉幕式音樂會将在成都城市音樂廳舉行。指揮家張國勇将攜手上海交響樂團,與本屆金鐘獎部分獲獎選手和評委張也、閻維文、迪裡拜爾、石倚潔,共同為觀衆帶來精彩演出。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來源:作者:吳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