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合陽一場活動的現場,一曲《百鳥朝鳳》讓在場的觀衆大飽耳福,掌聲經久不息。
提起這曲《百鳥朝鳳》,不得不說他的演奏者—郭玉生,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郭玉生和唢呐的故事。

意外驚喜 擔任電影《百鳥朝鳳》唢呐指導及領奏
2012年電影《百鳥朝鳳》在合陽取景,郭玉生成為了電影版《百鳥朝鳳》唢呐指導及領奏。“當時吳天明導演找到我,我們聊劇本、聊唢呐,聊了3個多小時,很投緣。”郭玉生說,在看了他關于唢呐的專題片後,吳天明導演便決定他為這部電影的唢呐指導。
面對突如其來的驚喜,郭玉生覺得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他要把這事做好。“《百鳥朝鳳》是全國唢呐名曲,我能擔任這部電影的唢呐指導,對我、對合陽、對唢呐來說都是一件幸事。”郭玉生說,這部電影主要在合陽取景,也是合陽廣闊而蒼涼的黃土地貌塑造了他的音樂,是以他當時想如何把合陽地域文化推出去,于是想到了線腔,并将傳統的戲曲旋律融入唢呐的吹奏,便有了這部電影版《百鳥朝鳳》曲子。
活動現場記者聆聽了這曲電音版《百鳥朝鳳》,歡快的旋律,仿佛置身于群山中傾聽着百鳥争鳴,仰望着鳥兒們直插雲霄、自由飛翔,瞬間感覺心情變得美麗。真是印證了那句“一支唢呐吹盡人間悲歡離合,曲曲老調吹出世上酸甜苦辣。”
天賦+努力成就了他的音樂之路
唢呐,是一種民間藝術。出生于合陽金峪鎮溝北村的郭玉生在15歲時對這種民間藝術産生了興趣。“剛學的時候不會吹,把嘴都磨出一層又一層的死皮,吹完下來腮幫也疼。”郭玉生說,那時候村裡的老輩們隻會吹,不會講,是以隻能跟着看手型、口型,特别難。
1984年時,郭玉生進入了劇團,開始了專業的學習。“唢呐對肺活量、循環換氣要求比較高,是以在拿起唢呐正式吹之前,先要練好換氣。”郭玉生說,當時他就在碗裡盛一碗水,用空麥稈不停的吹,讓碗裡的泡不能斷。或者有時也會用嘴吹紙,利用氣流讓紙張不停的動。
“學習唢呐一定要勤練,得天天練。”郭玉生說,唢呐最難的是技巧,這麼多年來,他堅持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憑着天賦和刻苦磨練,熟練掌握了單吹、雙吹、咔吹等多種唢呐吹奏技巧,不斷摸索吹開唢呐音樂道路。
合陽獨有的地理環境,加上專業的學習,郭玉生唢呐吹奏的技藝越來越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像他獨奏的《秦腔曲牌》、《懷鄉曲》、《沸騰的黃土地》等讓人回味無窮。2012年,郭玉生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唢呐非遺傳承人。
唢呐像是伴侶 希望可以傳承下去
今年已經58歲的郭玉生,已經和唢呐相識相伴了40餘年,對他來說,唢呐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二生命,就像他的伴侶。
“我現在有20名學徒,都是中國小生,每周來我這裡學習。”郭玉生說,作為唢呐傳承人,能看到很多青少年對唢呐有興趣,能認真學習,很是欣慰,希望學徒們對唢呐的這種熱愛可以深入骨髓中,讓唢呐民間藝術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郭玉生的話就像電影《百鳥朝鳳》中說的那樣:“隻有把唢呐吹到骨頭縫兒的人,才能拼了命把這活兒保住,傳下去。”
八百裡秦川,不能沒有唢呐,《百鳥朝鳳》的旋律還在耳邊環繞,願我們的後代可以繼續聽到這樣的唢呐名曲。
文中圖檔由郭玉生提供
華商報記者 趙峰 編輯 郭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