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一部叫《百鳥朝鳳》的片子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為了讓院線能多點排片,方勵不惜下跪。
這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唯一的一次。
已在天堂的導演吳天明先生恐怕怎麼也想不到吧。
且不說堂堂七尺男兒膝下有黃金的古訓,方勵也是電影圈的知名人士,何以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營銷”呢?
必要性在哪裡?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從頭說。這部片子是吳天明導演的遺作。那吳天明是誰?
他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八十年代西安電影制片廠的廠長,是第五代導演的伯樂。
他的《老井》讓張藝謀榮獲東京影帝,并對賈樟柯等人産生重要影響。
在其任廠長的短短6年裡,竭力幫助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周曉文、田壯壯等一批第五代的導演拍攝作品。
可以說,吳天明導演是導演中的導演,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代領軍人物,堪稱第五代導演的“教父”。
問題在于,其生平最後一部電影《百鳥朝鳳》因缺乏推廣費用,在導演去世後被擱置兩年。
雖然上映後口碑很好,但就是排片很低,這讓衆多的業内人士看不下去,他們要為吳天明導演呐喊聲援。
張藝謀自費包場,請親友們觀看影片;
李安錄視訊,回憶起他和吳天明導演在紐約的一次促膝長談,稱贊吳導為中國電影所做的貢獻,希望大家支援《百鳥朝鳳》;
江志強、于冬等圈内大佬義務宣傳。
不誇張地講,半個電影圈都在為這部電影造勢,奈何低排片(場次少且多不是黃金場次)的現實無法讓更多觀衆觀看此片。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影片出品人的方勵稱:
隻要你(影院經理)能夠在這個周末給我們排一場黃金場,我老方願意給你下跪。
多麼令人心酸的一幕!
對于電影圈的同仁而言,他們鼎力相助影片的宣發,是出于對吳天明導演人格的敬重和作品的認可這兩重因素。
特别是斯人已逝,這是他們能對逝者所做的一點實事,當盡其所能。
其實,方勵剛開始并未參與影片的制作。
是後來找不到合适的發行公司,吳天明的女兒吳妍妍向方勵求助,他答應為這部好片子義務宣發的。
當時的情景非常感人。
方勵看完影片後背過身子,等他轉身已哭成了淚人。
他當即決定一定要把電影推向市場,哪怕頭破血流,也要為這部片子和市場打一仗。
賺不賺錢是其次,他不忍心看到好作品被埋沒。然而,這一仗太不好打了。
顯然,兩人同為樂于助人的熱心腸,也同樣是為中國電影奮力奔走的勇士,他們的心是相通的。
我們不禁要問,院線為何不給多排片呢?
很簡單,院線方考慮的是經濟利益,《百鳥朝鳳》的商業“成色”不夠。
首先題材是講述唢呐藝術在當代傳承的故事,“看點”不那麼吸引人。
其次沒有明星陣容,飾演焦三爺的是大家熟悉的陶澤如,可他是老一輩演員,年輕人不一定認得。
最後,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3》更符合大衆的觀影口味。
如此以來,唯利是圖的院線怎麼會給《百鳥朝鳳》多排片呢?
由此,一方面是《百鳥朝鳳》較高的上座率和好口碑,另一方面卻是影片的低排片和低票房。
也就是說,作品的藝術品質和市場回報發生了錯位。
問題的本質還是,文藝片在中國究竟該何去何從?或者說中國文藝電影的出路在哪裡?
許多年來,除了參加國際電影節外,似乎沒有什麼新的去向。
文藝片進入國内院線并不難,難的是沒有回報,哪怕評分如何高口碑如何好,也免不了叫好不叫座的宿命。
能大賣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者,實在是鳳毛麟角。
再說,如果不是廖凡、桂綸鎂、王景春、王學兵、餘皚磊等一衆熟面孔出演,結果會怎樣?
不管怎樣,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藝術院線聯盟,雖然還沒有起到太多實質的推動作用,但畢竟已經啟航,文藝片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希望有更多人呼籲,希望電影産業的大佬們能群策群力,希望廣大觀衆能多多支援文藝片。
所幸,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百鳥朝鳳》的票房達8695億。
最重要的是,不少人知道了這部作品,知道了吳天明,也知道了方勵。
最後,向吳天明導演緻敬!向方勵先生緻敬!
PS:推薦一下吳天明導演的《老井》;方勵做出品人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