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州燒雁鵝

作者:曾慶偉

文|曾慶偉

潮州燒雁鵝

粵菜燒雁鵝 資料圖檔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和一幫好吃佬朋友,相約去潮汕餐館“打牙祭”吃潮汕菜。

若說對美食的熱愛,就不能不說亦不能不嘗粵菜,不能不說亦不能不嘗三分粵菜天下之一的潮州菜。畢竟,粵菜向來排在四大名菜之首,潮汕菜又為粵菜頂起了一片天地呢。

潮州菜源于廣東潮州(今潮汕地區),簡稱潮菜,已有數千年的曆史,與廣州菜、客家菜并稱為粵菜,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潮州菜用料廣博,具有“三多”的特點:一是水産品多。大半取于海族,魚、蝦、蚌、蛤等一直是潮菜的主要用料,可以烹制成許多名菜佳馔。二是素菜式樣多且匠心獨具,它是與肉類同烹而成,上席時卻見菜不見肉,系素菜葷做,使它達到“有味使三出,無味使三入”的境地,讓青蔬軟爛不糜,飽含肉味,鮮美可口,素而不齋,堪稱中國烹饪文化中“調和五味”的典範之作。三是甜菜品種多,而且用料特殊。潮州菜是為“食在廣東”的美譽起了重要支撐作用的。以我看,潮州菜還有個與其它各菜系大不同的特點,還在于它的醬碟佐食,一菜一味,一菜配一碟醬,絕不混搭,醬碟之繁多,味型之講究,确乎蔚為大觀。以醬碟佐食的精巧、花樣繁多而論,潮州菜獨步全國,無可匹敵。

潮州燒雁鵝

詩意潮州 資料圖檔

本來,享受潮州菜的美味,是廣東人專有的福氣,但随着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經濟的勃興,現在早已不是這種局面了。比如我居住的這座城市,足不出武漢的城池,不僅能夠吃到高檔、中端的潮州菜,而且還能吃到最接地氣的大排檔潮州菜。譬如說吃高檔潮州菜可去漢口沿江大道上的星級酒店明珠豪生、航空路口的天祿華美達酒店;吃中檔的潮州菜可去新華下路廣東商會辦的廣東餐館、漢口建設大道武漢煙草大樓的潮汕餐廳。至于吃排檔潮州菜,可以選擇去藏身于街巷逼仄的民意四路、門臉不怎麼凸出的潮汕菜館,有鄭姓一家人從汕頭北上來武漢開了這間小店,憑借燒出的一手潮州好菜,經年經營潮州大排檔。就開餐廳而言,不管經營什麼菜系,好吃不貴成本效益高而店家又能賺錢,這是能立足于市的硬道理,正基于此,潮州菜館于我而言,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一群好吃佬,時隔月餘一定會結伴來潮州菜館吃排檔潮州菜。點菜時,總少不了要點一款“燒雁鵝”。在潮州菜系中,“燒雁鵝”是頗具潮汕地域特色的傳統代表菜品之一,而且具有久遠的曆史傳承。

中國人吃鵝的曆史相當長。據朱偉先生所著《考吃》裡說,鵝在周朝就是六牲之一,既當祭品,也充庖廚,屈指算來将近有兩三千年的曆史了。所謂六牲,是指牛、羊、豕、犬、雁、魚。雁就是鵝。《爾雅》裡說:“舒雁,鵝。”野雁馴養,便成了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名說:“鵝鳴自呼,江東謂之舒雁,似雁而舒遲也。”據李時珍的考證,其實鵝分兩種,一為蒼鵝,一為白鵝。據說蒼鵝食蟲,白鵝食草,蒼鵝有毒,一般不為人食用。古人食鵝,應是白鵝,事實上也是如此,直到現在,不管是哪種菜系,我們大凡所吃的以鵝為食材做成的菜肴,也都是白鵝。

白鵝均為家養。它的體态優美,神态悠閑。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歡以鵝入詩,唐代詩人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短短十八個字,把鵝在水中優遊的體态和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其藝術感染力延續了一千多年,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地方的國小課本裡,都把《詠鵝》選作了教材。

以鵝制菜,早時的烹饪方法為炙,也就是現在的燒烤之法。《齊民要術》中,記有炙鵝之法四種,搗炙:“取肥子鵝肉二斤,剉之,不須細剉 。好醋三合,瓜菹一合,蔥白一合,姜、橘皮各半合,椒二十枚——作屑,合和之,更剉令調,裹着充竹串上。破雞子十枚,别取白,先摩之,令調。複以雞子黃塗之。唯急火急炙之,使焦,汁出便熟”。除此之外,還有銜炙、腩炙、筒炙三種炙法。古時吃鵝還有“封鵝”一法:“治淨,内外抹香油一層,用茴香、大料及蔥實腹,外用長蔥裹緊。入錫罐,蓋住、入鍋,上覆火盆。重湯煮,以筋插入,透底為度。鵝入罐通不用汁,自然上升之氣味凝重而美。吃時再加糟油或醬油、醋。”這種烹饪方法更接近現在的蒸鵝之法了。

潮州燒雁鵝

鳥瞰潮州 資料圖檔

事實上現在的潮菜“燒雁鵝”與古人炙鵝之法有更多相似之處,或許根本上就是從古人炙鵝方法傳承得來:先把肥鵝收拾幹淨,将桂皮、八角、甘草放入小布袋裡,紮口後,放入瓦盆,加清水、醬油、精鹽、白糖、紹酒,用中火燒沸,放入肥鵝,轉用小火滾約10分鐘,倒出鵝腔内的湯水,再放入瓦盆中,邊滾邊轉湯至熟,将鵝取出晾涼;片下兩片鵝肉,脫出四柱骨,把鵝脊骨剁成方塊,以濕澱粉拌勻,也将濕澱粉塗勻鵝皮待用。.炒鍋用中火燒熱,下油至五成熱,先放鵝肉皮向上,端離火口浸炸,邊炸邊用勺翻動,待油溫下降後再端回爐上,繼續炸至骨硬皮脆,呈金黃色時撈起。把鵝骨放入碟中,鵝肉料切長6厘米、寬4厘米、厚5毫米的塊,覆寫在骨上,用香菜鑲邊,将胡椒油淋在上面。再配以潮州甜醬佐食。甜醬與“燒雁鵝”的搭配很有講究。鵝,味甘,性平,利五髒,解五髒熱,主消渴。小麥,味甘而性微寒。吃鵝配以麥醬,溫涼相抵,為氣味調和,是養生食療的很好配伍。

潮州燒雁鵝

燒雁鵝 資料圖檔

端上桌的“燒雁鵝”色澤紅潤,口感皮脆肉嫩。以甜醬佐食,甘香味濃。食燒鵝,再喝兩把白酒,酒不辣嘴,鵝不膩口,兩者相得益彰,“燒雁鵝”堪稱下酒好菜。這也讓我了解了一個現象:當我們去廣州的餐館吃飯時,看到幾乎較有規模的餐館都有“燒雁鵝”應市,原來,潮州“燒雁鵝”确有不同凡響之處,會吃懂享受的廣東人,怎麼會舍棄享用這樣的美味?

本文刊載于《味蕾上的鄉情》(曾慶偉著,北京日報出版社)

作者簡介: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已出版《楚天談吃》《武漢味道》《味蕾上的鄉情》等書籍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