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以秦軍大勝、趙軍45萬被屠殺結束。白起為何要将趙軍降卒屠殺一事,曆來讨論較多,在此整理觀點。
首先肯定一個事實,秦軍雖勝,但是傷亡也已過半,不然秦昭襄王不會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征調國内15歲以上男子參加戰鬥。為了激勵士氣,還加封應征者爵位一級。

其次,趙軍45萬大軍包括前後戰鬥的死亡總數。兩軍兵力相當,一方45萬,一方60萬。在秦軍已經傷亡過半的情況下,趙軍也好不到哪裡去,可以說至少過半。換句話說,白起屠殺降卒最多20萬。當然,即使如此,這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
再次,屠殺趙軍,絕不可能隻是白起的意思,指令應該來自秦國最高層,而白起作為前線領兵大将,負責直接組織實施,也就承擔了這一千古罵名。
白起屠殺趙軍降卒,影響深遠。
一是文化壓力。不但他被稱為“人屠”“殺神”,趙國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時至今日,高平的燒豆腐依然著名,前身就是“白起肉”。當地百姓恨不得天天吃他的腦漿。
二是功高震主被殺。白起功勞巨大,不免驕傲,後來因為與秦昭襄王政見不合,被賜死。臨死前,他感歎地說:“我在長平就該死了。”由此,還留下一個著名的典故:殺降不祥。
三是埋下了報複的種子。50多年後的秦末農民起義中,項羽在巨鹿大敗秦軍,俘虜20萬,也是全部坑殺,不免有報複的成分。
然而,立足當時的環境,處在白起的位置,假如你是秦軍最高指揮官,也會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問題,雖然知道殺降不合适,但是你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主要原因四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一、糧食不夠。</h1>
戰國時期,生産力水準比較低,糧食保障一直是大問題。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擷取巴蜀後方,建立都江堰工程等方式,建立較為充足的物質基地。
即使如此,在與趙國軍隊對峙兩年,千裡運糧,也出現了嚴重的缺糧少衣情況。自保尚且困難,哪有多餘糧食養活敵軍俘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二、難以控制</h1>
戰國時期,七國總人口大約兩千萬。秦國占有十分之三,也就是六百萬。是以,秦國出動60萬大軍,已經是極限。戰後損失過半,秦軍剩餘軍隊大約30萬。30萬兵力管理20萬降卒,本身來說就十分吃力。稍微有異動,甚至可能出現翻盤的情況。
趙軍被圍46天,還能組織四路突圍,可見戰鬥力強悍。白起對趙軍的戰鬥力是有忌憚的,也無法判斷趙軍是否詐降,不殺不足以平息懷疑。
退一步說,即使秦軍能将這20趙軍帶回國,如何安頓也是大問題。20萬趙軍相當于秦國人口的三十分之一,而且是青壯年勞動力,放在哪裡都不放心。如同一顆巨大的炸彈,随時可能爆炸。秦末農民起義,引起六國貴族反叛,最終埋葬了秦朝。白起認為曆史上趙國多次毀約趙人反複無常,日後恐怕成為災難,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三、威懾敵國</h1>
趙國是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為了消滅趙國有生力量,曆代秦王費盡力量。這次秦國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運用各種手段付出巨大代價後險勝。如果放俘虜回去,他們完成了整頓,又會打回來,豈不是前功盡棄?
事實證明,長平殺降之後,趙國聞風喪膽,再也無力西征。其他五國也是膽戰心驚,始終處于防守地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四、獎勵士兵</h1>
商鞅變法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獎勵軍耕。白起自己也是通過軍功登上曆史舞台。積累軍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割人頭。殺一人,升一級。秦軍征戰兩年,付出慘重的代價,終于取得最後勝利。現在趙軍投降了,不讓割人頭,怎麼滿足戰士們渴望封賞的強烈願望呢?
況且,秦軍實行“什五連坐制”,就是秦軍同伍中,若有人傷亡,同伍人包括軍官都要擔罪,必須殺死同等數量的敵人才能赦免。秦趙兩軍傷亡相近,秦軍不少人都是戴罪之身,不殺這些趙軍俘虜,難以贖罪。身為統兵大将,如果不能安撫戰士,滿足将士們的割人頭升爵心理,不但不近人情,而且可能影響士氣,進而影響管理體制。
最後需要補充的是,白起并無心理負擔。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殺降事例層出不窮。白起是戰國時期著名殺神,大小70餘仗,未嘗敗績,從最低級軍官升遷為武安君,消滅敵國兵力不下百萬,很多就是俘後殺害。
攻韓、魏于伊阙斬首24萬,攻楚于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于華陽斬首13萬,與趙将賈偃戰沉卒2萬,攻韓于陉城斬首5萬……
現在一次性屠殺20萬,雖然過分,但也不算太稀奇。作為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從秦國長遠考慮,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自然不能留着20萬敵方青壯年給自己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