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以秦军大胜、赵军45万被屠杀结束。白起为何要将赵军降卒屠杀一事,历来讨论较多,在此整理观点。
首先肯定一个事实,秦军虽胜,但是伤亡也已过半,不然秦昭襄王不会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征调国内15岁以上男子参加战斗。为了激励士气,还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

其次,赵军45万大军包括前后战斗的死亡总数。两军兵力相当,一方45万,一方60万。在秦军已经伤亡过半的情况下,赵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可以说至少过半。换句话说,白起屠杀降卒最多20万。当然,即使如此,这仍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再次,屠杀赵军,绝不可能只是白起的意思,命令应该来自秦国最高层,而白起作为前线领兵大将,负责直接组织实施,也就承担了这一千古骂名。
白起屠杀赵军降卒,影响深远。
一是文化压力。不但他被称为“人屠”“杀神”,赵国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时至今日,高平的烧豆腐依然著名,前身就是“白起肉”。当地百姓恨不得天天吃他的脑浆。
二是功高震主被杀。白起功劳巨大,不免骄傲,后来因为与秦昭襄王政见不合,被赐死。临死前,他感叹地说:“我在长平就该死了。”由此,还留下一个著名的典故:杀降不祥。
三是埋下了报复的种子。50多年后的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俘虏20万,也是全部坑杀,不免有报复的成分。
然而,立足当时的环境,处在白起的位置,假如你是秦军最高指挥官,也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问题,虽然知道杀降不合适,但是你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主要原因四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一、粮食不够。</h1>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粮食保障一直是大问题。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获取巴蜀后方,建立都江堰工程等方式,建立较为充足的物质基地。
即使如此,在与赵国军队对峙两年,千里运粮,也出现了严重的缺粮少衣情况。自保尚且困难,哪有多余粮食养活敌军俘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二、难以控制</h1>
战国时期,七国总人口大约两千万。秦国占有十分之三,也就是六百万。因此,秦国出动60万大军,已经是极限。战后损失过半,秦军剩余军队大约30万。30万兵力管理20万降卒,本身来说就十分吃力。稍微有异动,甚至可能出现翻盘的情况。
赵军被围46天,还能组织四路突围,可见战斗力强悍。白起对赵军的战斗力是有忌惮的,也无法判断赵军是否诈降,不杀不足以平息怀疑。
退一步说,即使秦军能将这20赵军带回国,如何安顿也是大问题。20万赵军相当于秦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而且是青壮年劳动力,放在哪里都不放心。如同一颗巨大的炸弹,随时可能爆炸。秦末农民起义,引起六国贵族反叛,最终埋葬了秦朝。白起认为历史上赵国多次毁约赵人反复无常,日后恐怕成为灾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三、威慑敌国</h1>
赵国是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为了消灭赵国有生力量,历代秦王费尽力量。这次秦国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手段付出巨大代价后险胜。如果放俘虏回去,他们完成了整顿,又会打回来,岂不是前功尽弃?
事实证明,长平杀降之后,赵国闻风丧胆,再也无力西征。其他五国也是胆战心惊,始终处于防守地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四、奖励士兵</h1>
商鞅变法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奖励军耕。白起自己也是通过军功登上历史舞台。积累军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割人头。杀一人,升一级。秦军征战两年,付出惨重的代价,终于取得最后胜利。现在赵军投降了,不让割人头,怎么满足战士们渴望封赏的强烈愿望呢?
况且,秦军实行“什五连坐制”,就是秦军同伍中,若有人伤亡,同伍人包括军官都要担罪,必须杀死同等数量的敌人才能赦免。秦赵两军伤亡相近,秦军不少人都是戴罪之身,不杀这些赵军俘虏,难以赎罪。身为统兵大将,如果不能安抚战士,满足将士们的割人头升爵心理,不但不近人情,而且可能影响士气,进而影响管理体制。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白起并无心理负担。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杀降事例层出不穷。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杀神,大小70余仗,未尝败绩,从最低级军官升迁为武安君,消灭敌国兵力不下百万,很多就是俘后杀害。
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
现在一次性屠杀20万,虽然过分,但也不算太稀奇。作为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从秦国长远考虑,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自然不能留着20万敌方青壮年给自己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