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丨顔為:豬血丸子

作者:日常惡魔
散文丨顔為:豬血丸子
散文丨顔為:豬血丸子

豬血丸子

文/顔為

邵陽古稱寶慶,曆史悠久,名傳潇湘,位于湘中偏西南,多為丘陵地帶。清代時期,寶慶府城資江繞郭,邵水穿城,環城牆炮台林立,加之山環水複,易守難攻,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時稱:“鐵打的寶慶”。

豬血丸子,是每一個邵陽人的标配,充溢着家鄉的味道。

在邵陽,每到農曆十二月前後,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一個家喻戶曉的佳肴,那就是豬血丸子。這是父母專門為過年準備的,也寄托着對子女的無限思念,就等着兒女早點回家團聚,品嘗一下自己親手做的家鄉菜。

豬血丸子的背後蘊含着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這種愛彌足珍貴。

相傳在宋代寶慶(今邵陽),住着一對孤兒寡母,母親為了讓兒子擁有強健的體魄,于是把兒子送到廟裡與和尚一起習武。由于和尚隻能吃素,習武又很辛苦,眼看着兒子日益消瘦,母親很是心疼。

母親尋思做些葷菜送去,又怕廟裡和尚心生忌諱,于是整日愁思苦想。終于有一天看到一戶人家殺豬,豬血觸發了她的靈感。何不将豬血加在豆腐裡面,既可解葷腥之饞,又可避佛門戒律,豈不美哉?

于是買來豬血、豆腐,将之捏碎揉成圓形,挂于竈上熏幹。後拿到廟裡給兒子吃,味道可口,飯量大增,練起武來也更加有勁了。

不久,兒子習武下山參加朝廷舉行的武藝招考,一舉奪得武狀元,那個黑糊糊的血粑功不可沒。事情傳開後,因其味美,加之食用後即可高中狀元之傳說,于是寶慶人各家各戶都興起了做血粑的習俗,曆代相傳,并流傳至今。

血粑的存在,不僅見證了母愛的偉大,也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龍的無限期盼……

豬血丸子也承載着我兒時的滿滿回憶,點點滴滴都飽含故鄉的溫情。

臨近過年,父母趁殺年豬的時候把新鮮豬血留存,再買上新鮮的豆腐配上五花肉、蔥姜蒜末、辣椒粉、雞蛋一起揉碎拌勻,放入大量的鹽保鮮,揉成一個個圓圓的血粑擺好,再進行集中晾曬,水氣風幹後就放在竈上熏烤。

父親為了薰豬血丸子,還特意從山上撿了許多幹柴,順便把臘肉也一并挂在竈上,臘肉搭配豬血丸子,是家鄉菜的絕佳搭配。

豬血丸子在熏制過程中要注意火候,用文火慢慢薰烤,一家人圍坐在竈邊,有說有笑。有時柴火燒得很旺,火光把人的臉照得通紅,如同人喝醉了酒—滿臉紅光。

半個多月的持續熏制,豬血丸子變得黑糊糊的,并且十分堅硬,從薰籠中取出時如同一個小鐵球,既友善儲存又不會輕易變質。

通常,把表層洗淨後就可以放在米飯上直接蒸着吃,也可以炒着吃,一出鍋就香味四溢,成為家人們最喜歡的一道菜品。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人生最幸福的事之一就是吃母親做的飯菜。”

過年回家,最欣慰的是吃上一口母親做的飯菜,特别是豬血丸子,最具有家鄉的味道,最讓人留戀。每當在老家走親訪友時,長輩們總喜歡給年輕人回贈禮物,豬血丸子成為送給年輕人最好的饋贈。

離别之際,父母還不忘将豬血丸子塞到兒女的行李中。回到城裡,每次想家口饞時,就順便從冰箱中拿出黑糊糊的豬血丸子,重溫一下家鄉的美味。那種味道是遠方遊子想念家鄉、思念母親的味道。

邵陽人十分能吃苦,從喜歡食用豬血丸子可以看得出來。豬血丸子本是一道很簡單的食品,都是由家常小菜豆腐、豬血組成,結果被邵陽人變成了一個一年四季皆可食用的、表面如同鐵打的黑色血粑,還可以跟其他菜進行自由搭配。

也許是長期食用豬血的緣故,使得邵陽人與生俱來擁有一種血氣方剛的性格,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蔡锷将軍,他是湖南邵陽人的驕傲,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

血性和硬氣,也正是豬血丸子所具備的顯性特征。這種血性、硬氣的特質,一直在邵陽人的血脈中傳承。

顔為(1985-),博士、教師,湖南邵陽縣人,長沙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就讀于湖南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從事教育多年,喜歡閱讀、書法、文學創作等,在《當代作家》《文藝生活》《紅網文化》《思想潮》《天涯詩刊》等平台上發表詩歌散文數篇。2020年被長沙市人民政府授予“長沙市優秀教師”。

散文丨顔為:豬血丸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