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報道的産生腎毒性的中草藥有120餘種,其中有臨床上非常常用的中藥,如厚樸、益母草、艾葉、天花粉、柴胡、澤瀉、三七、天麻、決明子、肉桂、獨活、補骨脂、全蠍、蜈蚣、大黃等。
假設一種場景,當你得知一些中藥具有腎毒性,或者正在服用的中藥有腎毒性,是否會棄之不用?如果因為藥物有毒性而不用,那臨床醫生看病用藥時就很為難了,甚至會耽誤病情。

醫聖張仲景曾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有所偏也。”
大概意思是中藥的“毒性”是相對來說的,在廣義上,中藥的毒性是指藥物的偏性,中醫正是用藥的偏性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需要正确認識中藥的毒性,适當炮制,合理組方用藥,合理使用中藥是預防腎損害等不良反應的重要環節。
下面說說中藥腎毒性的原因:
<h1 class="pgc-h-arrow-right">1.中藥本身具有腎毒性</h1>
《中國藥典(2015年)》收錄了83種有毒中藥,其中有24種有腎毒性,分别是:
關木通、草烏、斑蝥、天南星、木鼈子、甘遂、仙茅、半夏、朱砂、華山參、芫花、京大戟、制草烏、牽牛子、輕粉、常山、雄黃、蓖麻子、蜈蚣、川楝子、北豆根、兩面針、鴉膽子和蛇床子。
大家可以收藏下,不要自行用藥,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這些腎毒性中藥可以通過正規炮制、辨證使用來降低毒性,進而充分發揮治病作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中藥品種混亂導緻誤用</h1>
中醫藥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上千年以前,也是由于曆史沿革,一些中藥品種的使用比較混亂,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中藥較多,是以引發很多藥物誤用的事件。
比利時曾發生因服用中藥減肥而導緻腎損害病例的不良反應事件,原因就是藥物誤用,當時患者錯将廣防己當做粉防己使用,這兩個藥功效相似,但是化學成分差别很大,廣防己含有馬兜鈴酸,會造成腎損害。
<h1 class="pgc-h-arrow-right">炮制或者煎煮不當</h1>
炮制是中藥的特殊加工方法,一些中藥毒性較大,需要通過炮制降低毒性,比如巴豆、蒼耳子需要炮制去除毒蛋白,炮制不當會造成腎損傷。
再如毒性中藥馬錢子,經過熱處理後毒性成分的結構會遭到破壞,進而降低毒性;烏頭類藥材應長時間煎煮以降低毒性;如果炮制加工不到位,臨床使用時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用量過大導緻藥物毒性蓄積</h1>
中醫有句俗話“不傳之秘在于量”,用藥離不開劑量。
如果用量适合,可以治療疾病;如果劑量過大,就會産生危害。
如烏頭類藥材用量:生川烏毒性大,宜适量外用,内服慎用;制川烏煎服,1.5 ~3 克,宜先煎、久煎(即長時間煎煮)。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對中藥毒性認識不足</h1>
濫用或者誤服有毒中草藥,輕信“江湖遊醫”,迷信單方,自行使用中藥,把有毒藥當做無毒藥用,如将馬兜鈴科廣防己當防己科防己使用而導緻腎損害。
<h1 class="pgc-h-arrow-right">藥物聯用不合理</h1>
現在中西藥聯用、中藥複方配伍使用很普遍,不合理聯用可能導緻很多不良反應的發生。
如大黃與複方甘草合劑聯用,會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
注射用雙黃連與葡萄糖聯用,在代謝過程中會造成腎損害;
内消瘰疬丸與小金丹聯用,可能導緻腎損傷。
中藥有腎毒性的原因有很多,前面說的是常見的原因。
腎毒性中藥是一把雙刃劍,不應因為有毒而忽略藥物的治病作用,應該建立腎毒性中藥的科學用藥規範,正确使用,避免腎毒性的發生。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參考文獻:
盧芳,張甯,劉樹民. 中藥腎毒性正确認識及合理應用之思考[J].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8,10:747-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