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秀明

張秀明
七、進 軍 廣 東
在我人民解放軍接連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杭州、太原、西安等重要城市後,退集華南和西南的國民黨殘餘部隊約七十萬人。蔣介石企圖以白崇禧集團及粵系軍隊餘漢謀部組織所謂“湘粵聯防”,阻我向兩廣進軍;以胡宗南集團扼守秦嶺,防我由陝入川。并準備于上述計劃失敗後,白崇禧退入廣西,胡宗南退入四川,以雲、貴為後方,組織所謂“西南防線”。
為粉碎敵人陰謀,中央軍委、毛主席訓示各野戰軍繼續進軍,殲滅國民黨一切殘餘力量。确定“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的方針。”二野的主要任務是,準備協同三野對付可能出現的美國軍事幹涉;待青島、福州等沿海城市解放,美國出兵可能性減少時,即在一、四野協同下,向西南各省進軍,解放川、黔、康、滇、藏各省。四野首長決定,以四兵團與十五兵團兩個軍,由陳赓指揮,經贛州南進,占領廣州。然後十五兵團留粵,經營廣東全省,四兵團深入廣西作為尋殲白崇禧之南路軍。
敵廣州行署主任兼廣東省省長餘漢謀受國民黨國防部“鞏固粵北,確定廣州”的指令後,糾集原廣東及從江西、福建逃入廣東之方夭、胡琏等殘部共十四萬人在廣東境内組織防禦。
我軍決心分三路進軍。四兵團為右路軍,以十三軍、十五軍和十四軍一個師首先奪取曲江,然後向廣州發展進攻。以十四軍主力沿北江西岸取捷徑直插三水,斷粵敵西逃道路。十五兵團為左路軍,先奔襲翁源之敵,然後主力沿粵漢路東側向廣州攻擊前進,以一部兵力出增城,斷廣九路防敵東逃。兩廣縱隊和林平縱隊為南路軍,在我開始進攻曲江、翁源時,向南急進,插斷廣州、潮安、汕頭間敵之聯系,并适時進至廣州、虎門間地區,構成對廣州南面的包圍。廣州戰役開始的時間,與衡(陽)寶(慶)戰役同時開始。
8月底軍偵察連擴編為偵察營。9月上旬,我帶軍師偵察分隊組成偵察支隊,帶電台一部進至上酋、崇義地區,對城口、小梅關、仁化、曲江展開戰前偵察。一是查明翻越大庾嶺的每條道路通行情況,二是查明粵北曲江地區敵人的兵力部署和設防情況。這次随我同去的還有三個師的偵察科長:三十七師王尚勇、三十八師王效武、三十九師楊世春。按照軍首長訓示,全軍組成這個支隊由我全權負責,各師科長隻負責對各師偵察分隊的上司指揮。我們單獨在贛南、粵北間的大庾嶺活動了一個多月,沒有遭受任何損失,順利地完成了所領受任務,大家相處得也很團結。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消息傳來,全軍振奮,決心迅速解放廣州,向偉大的新中國獻禮。
我軍原計劃10月8日對曲江達成合圍,敵懾于我軍威力于6日棄曲江南逃,我兵團各軍長驅急進,迫近廣州。十三軍除留一部兵力控制曲江重鎮外,主力兼程南下。在這次南下中,根據杜處長提議,軍偵察營沿北江乘船南進,我和杜處長兩人随偵察營先行。又提議我倆坐小船南進,說小船速度快,目标小,我也同意。10月11日,我、杜夫和他的警衛員三人坐了一條打漁的小船,順江南下。開始走得确實快,但到了下午就慢下來,這是單人雙槳的小船,人累了就劃不動了。天黑到了飛來峽的北口,劃船人沒來過,我們也不知道,隻叫船往開闊的方向劃,一會劃到東岸,回頭又劃到西岸,就是不敢往南面的峽口劃。我們一船四人,就這樣折騰了近兩個小時,搞得我們精疲力盡。最後我說把小船劃到江中,任其漂流好了。這樣做還算靈驗。大約半小時,小船被沖進一個峽谷,兩岸陡峭,江中有一大船抛錨,差點把我們小船撞翻。大概到了子時,偵察營的一艘大船到了,我們才上了大船。杜處長深有感觸地說:我是再也不坐這小船了。我們坐大船12日中午到清遠,等偵察營各連到齊,于當日下午到蘆包墟登岸。
10月14日,廣州為我兄弟部隊解放,我軍在三水地區集結待命。24日,三十八師抵陽江,殲五十軍殘部一千餘人。29日,三十九師在羅定殲敵二十三軍二一三師大部,生俘一千五百餘人。11月2日,三十八師解放茂名縣。11月5日,軍指進至茂名。至此廣東戰役結束。
八、廣 西 作 戰
衡寶戰役的勝利,使白崇禧退踞廣西;廣東戰役的勝利,使白崇禧的右側背完全暴露,進而創造了全殲白崇禧集團的有利形勢。逃回廣西的白崇禧還保持有五個兵團,十二個軍、三十個師共十五萬人,加上從廣東逃入廣西博白地區之十三兵團及一〇九軍殘部約三萬人,總兵力共為十八萬人。白崇禧企圖勾結雲貴川國民黨殘部組織“西南聯防”,依靠其經營二十餘年的廣西老巢,憑借有利地形,負隅頑抗,争取美援,繼續掙紮。同時也準備遭我強大攻擊時,流竄國外,等待時機,卷土重來。我軍參加廣西戰役的部隊共九個軍,三十個師,四十萬人,意圖是将白崇禧集團全殲于廣西境内。
11月7日,廣西戰役開始,十三軍位于茂名、廉江地區,10日兵團主力及四十三軍開始向信宜開進。西路軍襲占通道、靖縣,敵十七兵團南逃,我軍乘勝追擊。白崇禧西逃雲、貴無望,又感右側後受我威脅極大,企圖利用我正面進攻尚未開始,西、南兩路部隊相距尚遠的時機,調集主力部隊發動“南線攻勢”,妄圖控制廣西西南瀕海地區,打開逃往雷州半島和國外道路,取得局部主動,以挽救其覆沒的命運。十三軍遂以三十九師位于大角林、羊角林之線,三十七師位于光坡嶺、中洞圩之線,三十八師位于林塵圩、桐樹林之線,軍直位于廉江,各師在指定地區構築工事,堵敵南逃。
11月25日,我北路軍攻占桂林、陽朔、梧州;西路軍占領河池,向百色前進,另一部占領柳州,向賓陽急進。敵三兵團、十兵團已分别在玉林、博白、北流、容縣、嶺溪地區展開。敵三兵團以一二六軍向廉江進攻,以四十八軍向合江圩進攻,以七軍向茂名進攻。十一兵團以五十八軍向信宜西北之橋頭鋪、金鋼圩進攻,以一二五軍于嶺溪向東佯動。與此同時,粵敵十三兵團殘部由博白向廉江方向進攻,一〇九軍由雷州半島向北運動,配合白崇禧的行動。26日十三軍除留三十九師和軍偵察營在廉江以北組織防禦,阻擊敵人外,軍主力進至化縣以北組織防禦,軍直也由廉江東返化縣石灣圩。
27日9時,敵以其一二六軍、四十八軍一部,在飛機掩護下,連續向我軍陣地發動猛攻。我軍部隊頑強阻擊,給敵以重大殺傷。同時粵敵沈發藻十三兵團之殘部兩個師兵力,向廉江西北塘蓬我軍偵察營發動多次攻擊,均被我擊退。28日,我兵團出敵不意,全線出擊,徹底粉碎敵人南線攻勢。29日,我軍三十九師和軍偵察營進占公館,殲敵一二六軍一部。三十七師進至青平地區,三十八師(欠一一二團)進至那ト以南地區,一一二團由化縣沿公路向廉江開進,軍直早晨從石灣圩出發,預計當晚在廉江宿營。周軍長因身體不适,要在石灣圩休息治療,拟于下午乘吉普車到達廉江。當我軍主力全力西追時,敵一〇九軍殘部和二十三軍三二一師共六千餘人,乘隙侵占了廉江縣城。這之後,發生了兩件很值得記載的故事。
九、靈 感 有 驗
29日14時,軍直由石灣圩走小路進到廉江城以東的那良村大休息,做飯、架電台與各師聯系,準備16時出發到廉江宿營。我當時不餓、不渴、不累,坐立不安,總覺得有什麼事要做,可又不知要做什麼。偵察營不在,科裡就我和朱科長兩人。按當時掌握的情況,廉江城并無敵人,但靈感促使我想先去廉江城看看。于是我向朱尤林提議,我要先去廉江。朱對我的提議也未加考慮就同意了。我帶了一個廣東籍戰士當翻譯,就往城裡去了。大約是15時30分,我二人走到廉江的東關外,看到廉江大街上無人行走,經驗告訴我情況可疑,不能冒然進城,便上到東關北側的小山上向廉江城觀察。我細緻地搜尋着每條街巷,每個院落,最後才發現廉江城已被敵人約一個師占領。這個情況軍裡不知,我須設法急報。看來軍直今天是不能在廉江宿營了。我在小山上向城南、城西、城北觀察,又發現敵四個縱隊,每個縱隊有一個多營,在城北平原向東急進,先頭已超過我所在位置,方向是朝着軍直大休息的那良村,企圖襲擊軍直。軍直危在旦夕!我拔腿就往回跑,跑到沙嶺正遇通信營一個架線班提前架通電話,正煮飯,我接通電話向杜處長報告:“敵人分四路襲擊軍直,趕快轉移!”杜處長還想再問詳情,因敵人已進村,尖兵超過我,我說:“敵人就在院外,我沖出去再報!”我帶上翻譯和兩個電話兵沖出村外,超過敵人先頭,叫電話兵在我後邊二百米處去把電話溝通,我帶翻譯遲滞敵人。我帶的這個小老廣,沒見過如此危險情況,吓得全身發抖,槍也打不準,我隻好把他的步槍拿來,瞄準敵人縱隊先頭,連打三槍,發發命中,三發子彈擊中五個敵人。敵人不敢順路急進了,就地展開準備進攻。我趁這個時間跑到後邊和作戰處杜處長又通了第二次電話,較明确地報告了敵情:“廉江已被敵占領,另有約四個營分四路襲擊軍直大休息所在的村莊。我當面是其南面一路現距軍部五裡,我北邊還有三路,因無人阻擊現距軍直隻有三四裡路,請快向山口以東轉移。我這裡隻有一支步槍,請快派一個排占領村南高地!”杜處長還想問情況,我說:“敵人上來了,我要阻擊敵人!”放下電話就又向敵人射擊,第一槍首發命中打倒一個,敵人立即散開,用兩梃機槍向我射擊,我叫電話兵趕快向後撤,找隐蔽地去溝通電話,我繼續對敵人兩挺機槍射擊,這回可不那麼好打了,我打了九發子彈才把兩挺機槍打掉,又回跑到電話機處。電話兵說,軍直轉移,總機已撤,杜處長叫你到山口找他接受任務。我在現地又阻擊了幾分鐘,看到軍直已向山口找他接受任務。我在現地又阻擊了幾分鐘,看到軍直已向山口東轉移,警衛連一個排已占領書房嶺陣地,我才回撤。到山口路邊見到了廖冠賢副政委,杜處長、鄒科長、朱科長也都在那裡。杜處長訓示:“你帶警衛三連守住山口,保障軍直安全轉移,任務完成後回軍。”我們正在說話間,三連一排已從高地撤下,我肝火大發,指令他們回去抵抗,朱尤林主動留下我們一起指揮。前邊陣地已丢,隻有退守後邊的谷部嶺。我們占領陣地之後,敵人才向我接近,他們又要跑。我留朱在山頂坐鎮,到前沿抓住一挺機槍一個班,進行抵抗,才穩住了陣腳。黃昏三十八師工兵連一排來到,接替了警衛三連任務,我才算放心。這些警衛分隊平時限制不嚴,戰時又少鍛煉,真格用時,實在不行,嚴格講還不如我在團裡帶一個班的戰鬥力強。
黃昏後敵人撤回廉江。我回到新安鎮軍指遇到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把周軍長在化縣至廉江的公路上截住,并讓他即時回到山裡指揮所來,絕不能讓軍長單車進人廉江。為此,軍向在公路上開進的一一二團郭志偉團長發報:“廉江被敵占領,你團速上公路設卡,截住周軍長吉普車,盡快将軍長護送回軍指,切切!”除此之外,軍還派出幾路兵馬,上公路去找軍長。直到20時,一一二團回電軍長已到團,現正在傳回軍指途中,大家才算放下心來,開始研究殲滅廉江敵人的戰鬥計劃。周軍長當夜回到軍指,即決定三十九師繼續向西追擊,調三十七師、三十八師回打廉江。具體部署是:三十七師從廉江西南兩方向攻擊,三十八師主力從北攻擊,一一二團從東南方向攻擊。各師按軍部署,于30日佛曉打響,經整日激戰,全殲粵敵沈發藻兵團殘部,俘俞英奇以下六千餘人,再次攻占廉江。
十、智 破 密 電
在我軍回殲廉江之敵後,軍直于12月1日上午進駐廉江。13時,我科技偵組截獲一份敵三兵團電台台長和白崇禧電台台長的通話記錄。兩家頻率溝通後,三兵團台長說:“老闆不在,賬本丢了,怎麼辦?”白總部台長答:“欠金是要還的!”,三兵團台長說:“明白”,通話結束。我們得到這份暗語記錄後,朱科長、鄒科長、李挺和我四人,反複思索,不得其解,也隻好放下。可是,我對這個簡單的明語暗講的情報,總是放它不下,總覺得那不是生意上的來往,一定暗示着什麼。本着好奇好玩的心裡,也想把它解開,是以連吃飯也在想着這幾句對話。當天20點,我到作戰科去開會,研究下一步軍的行動。我在圖上突然看到欽州,對這個“欽”字發生了極大興趣,站在圖前,反複推敲。“欠金要還”就是一個欽字,“賬本丢了”是什麼含義,會不會是把密碼本丢了呢?對,是把密本丢了,否則他不會用暗語在電台上捉迷藏。那麼“老闆不在”是什麼含義?會不會是張淦出了什麼問題?兩軍對陣,一個兵團司令怎麼會不在呢?會不會是被我軍擊斃或者活捉了,而要活捉他,隻有殲其兵團部?對!三兵團部很可能被我友鄰殲滅。我的推論到此,這份暗語電報就完全解開了。内容解釋為,敵三兵團于12月1日中午被我友鄰部隊殲滅,兵團司令張淦下落不明,三兵團電台密碼丢失,台長跑到屬下一個電台,用三兵團電台的頻率和呼号與白崇禧總部電台聯系,用暗話報告了其兵團司令失蹤,密碼丢失的情況,請示怎麼辦?白崇禧總部台長得知後,也用暗語回答:總部要前往欽州去,要他也去欽州(這是一句雙關語)。結論是:三兵團部被殲,白崇禧總部要向欽州逃跑!
我及時把破譯情況和判斷結論報告了作、偵兩位科長和杜處長,他們聽後覺得情報真實,解釋合理,結論正确,是一份重要的情報。杜處長立即去向周軍長報告,周軍長聽了報告後很快來到作戰室,又一次聽取了我的報告,也認為情報可信,推論合理,立即通知劉政委、陳副軍長、廖副政委到作戰室開會,布置向欽州追擊。并讓通信處叫通兵團報話台找兵團首長講話。當日兵團值班首長是郭天民副司令員,周軍長報告:“張淦兵團在博白被殲,白崇禧總部要向欽州逃跑。我意立即向欽州發起追擊。”郭副司令員答:“情況有待證明,向欽州追擊要慎重對待!”接着陳赓司令員聲音在報話台裡出現,他說:“周希漢同志,追,快追,要大膽向欽州追!堵死敵人海上逃路!”
我軍根據兵團首長訓示,于2日向欽州疾進,不顧疲勞,晝夜兼程,日行二百裡,3日解放合浦,4日占領北海市,6日夜渡欽江,8日占領龍門港,解放防城縣,10日解放東興鎮,徹底封死了敵人海上逃跑道路。爾後回師十萬大山,剿殲殘敵。
曆時四十三天的粵桂邊圍殲戰,我軍貫徹了毛主席大遷回、大包圍的作戰方針,發揚了英勇頑強,連續作戰,不畏艱苦的優良作風,進行戰鬥三十次,殲敵二萬餘人,圓滿地完成了作戰任務。我在這次戰役中,又榮立大功一次。
十一、滇 南 戰 役
1949年12月下旬,我軍向南甯地區集中,作入滇作戰準備。我進軍西南其他各路大軍,已攻占貴陽、重慶,包圍成都。蔣介石的“西南聯防”已成泡影。雲南地方政府盧漢12月9日宣布起義,蔣介石飛臨昆明上空,見勢不妙,改飛台灣。但是,雲南境内蔣介石的第八軍、二十六軍約三萬餘人,不知悔改,繼續與人民為敵,破壞雲南和平解放,并與西昌殘敵勾結,妄圖控制康、滇,進行垂死掙紮。蔣介石指令其陸軍副總司令湯堯由台飛滇,于12月15日組織兩軍進犯昆明,于18日發起進攻,企圖威逼盧漢,占據昆明,阻我入滇。為保障昆明不遭破壞,維持社會秩序,給敵八軍、二十六軍以有力打擊,軍委決定,雲南地方黨應積極組織勞工、學生、市民、農民展開昆明保衛戰,協助起義部隊堅守昆明。同時令四十師由黔西乘車馳援昆明。22日,敵十九兵團何紹周殘部、李彌之三師及總部憲兵團,被我四十九師殲滅于曲靖沾益地區。進攻昆明之敵,見勢不妙,向滇南撤退,企圖經蒙自逃往國外或台灣。基于上述情況,劉鄧首長決定,四兵團提前入滇,殲滅敵八軍、二十六軍于雲南境内。
12月下旬,敵二十六軍退集蒙自、個舊地區,八軍退集開遠、建水地區,并編成第八兵團,湯堯兼兵團司令,在美國空軍援助下,開始向海南、台灣空運家屬和重要物資。我兵團采取先兜後殲,大膽迂回的作戰方針,先斷敵陸、空退路,後分割圍殲的戰術,全殲該敵于滇南。具體部署是:以歸我兵團指揮之三十八軍一一四師、一五一師,由百色、田東地區出發,在滇桂黔邊縱一支隊配合下,經富甯、文山、馬關,直插河口、金平中越邊境線,斷敵逃往越南的退路。以十三軍三十七師(欠一一一團)、三十八師(一一二團)由南甯出發,經果德、百色、富甯、硯山直出蒙自,奪占蒙自機場,斷敵空中逃路。“邊縱”雲南各支隊,應積極展開對敵活動,破壞道路,疲憊敵軍,配合主力作戰。關于滇南戰役的檔案、文章很多,我在這裡隻寫幾個片斷,作為參戰的經曆和體會。
下令輕裝。12月底,我軍參戰部隊在南甯地區抓緊時間進行了戰前組織準備。這次準備的最大特點是輕裝,當時考慮到雲南是熱帶山嶽叢林地區,具有山高林密、人煙稀少、道路難行這個自然特點,下令部隊進行輕裝,按軍輕裝規定,團重火器少帶,師重火器不帶。這樣一輕,人員減掉五分之一,馬減掉五分之四,表面看來火力是減弱了,但提高了行進速度。
兼程急進。1950年元月1日,我軍參戰部隊從南甯地區出發,步行到果德換乘汽車到百色,由百色又徒步進入山區。全體指戰員為了不使敵人逃跑,不怕困難,不顧疲勞,穿林過谷,翻山越嶺,晝夜兼程,日行百裡,曾有數日每天急行軍一百六十餘裡。我軍用十四天時間,前進了九百多公裡,充分展現了“時間就是軍隊、速度就是戰鬥力”的名言。當然,我軍沿途所經地區,多屬“邊縱”根據地,群衆熱情迎軍,籌糧集草,修橋補路,組織運輸,照顧備至,不但減少了部隊行軍困難,而且鼓舞了部隊,封鎖了消息,保守了秘密,使我軍能出敵不意出現在敵前,赢得了戰役的主動權。
奪占機場。元月11日,三十八軍之一一四師、一五一師已進到河口、南溪地區,切斷了敵人向越南逃跑的道路。13日,三十七師已到硯山阿猛地區。敵人預計我軍一周之後才可到達,是以疏于戒備,隻在鳴就派出一個團向東警戒,也未發現我軍已到。為奪占機場,當時部隊有兩個行動方案可供選擇,一是先打掉鳴就前哨團,爾後進攻蒙自,奪占機場;二是主力繞過鳴就,奪占機場,把鳴就留給三十八師部隊來打。三十七師周學義師長選擇了第二方案,即他帶本師兩個團,直取蒙自,奪占蒙自機場,斷敵空中逃路。軍指同意了這一建議。于是,周師長率一〇九團、一一〇團,于14日晨由硯山出發,當日黃昏抵達德厚,乘夜暗從鳴就以北繞過。15日下午到達蒙自東山。經一晝夜多連續強行軍二百四十裡,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敵人還沒有察覺。全師在東山稍事休息,于15時兵分兩路向蒙自地區急進,經後洞到達山角七溪河,遇敵一個連。該敵還認為是他們自己友軍,待我進村把他們繳械活捉,才知是解放軍。我軍進到壩區,向蒙自機場急進,在城外圍攻占黑龍潭、布衣透、一家寨、倮倮寨時,蒙自的二十六軍軍部,還認為隻是遊擊隊襲擾行動。20時,我軍乘勢向蒙自機場猛撲,真是神兵天降,打得敵人措手不及,亂作一團,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抵抗。戰至16日淩晨4時,我軍占領了蒙自機場和蒙自縣城,把敵人的空中退路封死,殲敵一千七百餘人,繳獲飛機一架,火炮十一門。15日夜,三十八師一一三團攻占鳴就,守敵向開遠方向逃竄,我軍追至大莊殲敵一部。
我軍迅速攻占蒙自,堵死敵人空中逃路,對敵震撼很大,為整個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意義重大。關于這次戰鬥的功績,過去往往隻說打機場那一個突擊營,隻宣傳營長和幾個班,這是不全面,也是不符實際的。這次戰鬥的功績應歸三十七師這個整體,要說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認為是師長周學義同志。是他主張繞過鳴就直奔蒙自的,是他率隊強行軍二百四十裡突然出現在敵人主力面前,也是他當機立斷揮師下山猛撲機場。他指揮上這繞、奔、揮、撲的四着,一氣完成,完全符合“兵貴神速”和“出敵不意”原則。撲進機場、攻占蒙自,已屬有備打無備,以少打亂,有的甚至是不戰而取勝的。
窮追猛打。我軍攻占蒙自後,敵陷于慌亂狀态,二十六軍倉惶向個舊方向逃竄,八兵團部也由開遠向建水、元江方向逃跑。我軍16日進至蒙自地區的部隊隻有三個團,軍前指決心抓住戰機,對逃敵窮追猛打。具體部署是:三十七師留一個營控制蒙自機場,主力向個舊方向追擊;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向個舊以南之卡房追擊,占領卡房截斷個舊之敵南逃退路;三十七師副師長吳效闵帶一〇九團(欠一營和二營四連)、一一〇團(欠三營)于16日下午由蒙自出發,走山路取捷徑直取個舊,于17日拂曉包圍了個舊,随之發起進攻。經兩個多小時戰鬥,全殲守敵二十六軍軍部、一六一師四八三團及九十三師一部共三千餘人。與此同時,周師長帶師指和一〇九團一營,乘小火車進抵雞街,與由開遠向南逃之敵一六一師四八一團遭遇。該敵急于攻占車站奪路南逃,與我展開激戰,遭我痛擊,殲其一部,餘敵向西逃竄。17日,軍前指決心:以三十七師全力向建水、石屏、元江方向追擊敵第八軍,一一三團沿紅河向南沙、迤薩(現紅河)方向追擊,截斷敵人南逃通道。考慮到這時三十七師除留下看管俘虜的連隊後隻有四個營的兵力,前指決定:一一〇團三營火速歸建,機場警備由軍偵察營二連接配接替,并催促一一四團加速向蒙自開進。派我作為作戰部隊全權代表,到蒙自車站,通令鐵路各站,停止民營,服從軍運,将機車和車箱調集蒙自,準備前送部隊。
經18、19日兩天的追殲、堵擊戰鬥,我參戰各部隊又在蠻耗、宜得、普雄等地殲敵三千餘人,敵八軍副軍長兼第三師師長見逃跑無望,在安邊哨率兩個團向我軍投降。至20日,三十七師占領石屏,一一三團進至新民(現元陽縣)。
搶山奪橋。元月20日,敵二十六軍已基本被殲。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兼第八兵團司令湯堯正率其兵團部和第八軍主力四十二師、一七〇師、教導師和三師九團約兩萬人,從寶秀出發,經營盤山向元江逃竄,企圖占領元江縣,憑借紅河天險,繼續掙紮。我軍三十七師率兩個團共二千餘人進至石屏,了解到當面地形是:由寶秀向西不遠就是八寶樹垭口,翻過垭口下到溝底便是小河底小溪,順河向北走三裡開始上山,經三台坡,小哨大哨,直上四十裡,便是元江大山頂峰營盤山。由營盤山向西坡下三十裡便到紅河邊,過河就是元江縣城。紅河水深不能徒涉,船少也不便擺渡,大部隊通過必須利用城北十裡之紅河鐵索橋。該橋長三百米、寬二米,鐵索為骨,上鋪木闆,可行騾馬,是千裡紅河上唯一的通道。我一一四團才進至德厚街,最快21日中午才能到達蒙自。蒙自車站已備五列火車,随時可發車。如一一四團中午前後到達,立即登車開出,運作順利,21日晚才可到石屏。軍前指根據以上基本情況,認真進行了分析研究,最後結論是:從敵我兵力對比上看,敵是我十倍之衆,敵多我少,但是敵人是敗兵,是逃兵,而我軍是勝軍,是追兵,可追可打。從時間上看,敵雖早我兩天逃跑,但他是兩萬之衆的隊伍,沿一條馬幫山路退走,必行不快;我則是輕裝精兵,必可追上,隻要敢于選路超前,還可将敵之主力截住。從地形上看,我軍追擊路上有兩個要害之點,必須先敵占領或是強行奪占,那就是元江大山之主峰營盤山和紅河元江鐵索橋。這兩點奪取一點就主動一分,全部奪取就全局活了。從戰機上分析看,敵人是沿路西逃,我軍早追一分鐘,就早有一分戰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必須敢以少勝多,立即發起追殲。特别值得提到的,也是上司敢于定下決心的,是三十七師這個部隊,是一個曆經百戰的紅軍老部隊,能擔起此項重任。是以,前指首長定下決心:三十七師立即向元江發起追擊,搶占營盤山,奪取鐵索橋,殲滅敵第八兵團。
元月21日,三十七師開始向敵跟蹤追擊,在寶秀殲敵後尾一個營,沖過八寶樹垭口,涉過小河底,天黑開始爬三台坡。元江大山本就是山高、坡陡、林密、路窄難行,加之當晚陰風細雨,行進十分艱難。到22日淩晨3時,才在小哨追上敵人後尾。敵人由于連日行軍,缺吃少喝,倒在路邊休息。這裡距營盤山還有十裡之遠,開槍沖過去必把敵驚動,繞過又被大溝阻隔,更是費力費時。一〇九團團長顧永武訓示前衛營二營副營長秦三須,利用夜暗,讓前衛六連穿上敵軍服裝,穿插在敵人隊形裡,往前急行,在拂曉前占領了營盤山制高點,将敵軍攔腰截為兩段。被截在後面的敵人,聽到營盤山上的槍聲,頓時大亂,迅速被我殲滅。截在前邊的敵教導師主力和三師九團,慌張向元江城逃跑。我一〇九團三營兩個連緊追不舍,追至紅河東岸,俘敵二千餘人。與此同時,二營搶占了營盤山西北的栖霞山腰,并向鐵索橋運動。這時鐵索橋已被其先逃過橋去的一七〇師炸毀。我一〇九團二營六連占領了橋頭高地,阻擊企圖修橋逃跑的後續部隊。22日13時,從新路趕來之敵八軍軍部,到達營盤山、路通鋪,遭我阻擊倉惶向鐵索橋逃去,遭我軍阻擊又猬集于二塘、紅土坡地區。我一一四團于21日13時到達蒙自,當即乘小火車四列當晚到石屏,立即向西北急進,于23日晚進到甘莊壩。到此,我軍對八兵團殘部已形成包圍。24日拂曉,各部隊在三十七師周師長統一指揮下,向敵發起總攻,戰至14時,全殲八兵團部第八軍,斃敵一千五百餘人,俘八兵團司令湯堯、八軍軍長曹天戈以下六千餘人。
窮追到底。為徹底殲滅已逃過紅河之一七〇師和教導師殘部,不使其流竄國外,軍前指令周學義師長率一〇九團一個營、一一〇團一個營;吳效闵副師長率一一四團四個連,對殘敵遠距離跟蹤追擊。各部隊在追擊中貫徹“一追到底,不殲不止”的方針。元月28日,部隊由元江出發在元江縣之拉薩追上一七〇師後尾,殲敵一個營,餘敵西逃。周師長率隊西追,翻越哀牢山,渡過李仙江,忍饑受餓,不畏艱苦,不顧疲勞,連續八晝夜窮追猛進,于2月4日在鎮沅縣之南京街追上逃敵。敵見我軍人少,妄圖作困獸之鬥,連續向我反撲,被擊退後,又逃往圈田街,再次被我包圍。為争取該敵投降,周師長令一〇九團周峰副團長赴敵營談判,最後敵師長孫進賢于2月7日率二千七百餘人向我軍繳械投降。在我軍追擊過程中,敵一七〇師約八百人由墨江分道南逃,經思茅向中緬邊境逃竄。吳效闵副師長率一一四團四個連,經普洱、思茅尾敵南下進入普文,得到當地傣族頭人召存信的大力協助經小勐養、橄榄壩,渡瀾滄江,走大勐龍,奔南峤(勐遮),于2月19日追上殘敵,将其全殲。這次戰役曆時四十九天,征戰三千裡,殲敵三萬餘人,粉碎了敵人外逃企圖,使雲南徹底解放。
(全文完)
摘自《烽火人生》民族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張秀明(1927.9—2011.3)山西晉城澤州人,1938年加入兒童團,1942年3月參加八路軍,194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戰士、班長,晉冀魯豫野戰軍4縱10旅28團司令部收發員、參謀,二野13軍司令部偵察科參謀、副科長,數次榮立大功。
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軍事學院學員、教員,13軍司令部作訓處長、副參謀長,北京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研室組長,11軍參謀長,昆明軍區陸軍學校校長,昆明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昆明軍區機關整編善後辦第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