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鐘樓位于泉州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口的鐘樓,1934年開始建設,于次年完工。鐘樓高13.8米,由留英設計師設計,具有歐洲風格。泉州鐘樓是古城的一個重要标志,也是泉州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築之一。

鐘樓位于泉州市區中心,與千年古刹開元寺近在咫尺,與東西塔遙遙相望,威遠樓、鐘樓、東西塔,構成了獨特的意境!(郭曉斌、陳曉君 攝)
泉州鐘樓位于泉州中山路與東、西街交叉口的鐘樓,1934年開始建設,次年完工。鐘樓高13.8米,由留英設計師設計,具有歐洲風格。泉州鐘樓是古城的一個重要标志,也是泉州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築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古城泉州煥發蓬勃的生機,鐘樓及周邊的建築、商圈都發生變化。如今鐘樓旁的新華都商場,以前是鐘樓百貨,那是80年代泉州最潮流的購物中心,開業那天正好是國慶節,人流是裡三層外三層。不遠處的泉州影劇院正好上映喜劇電影《他倆和她倆》,也是觀衆爆滿。鐘樓下的泉州飯店(後改名鐘樓飯店)賓客盈門,鐘樓商圈在那時開始真正形成。随後幾年,海天酒樓、必勝客等中外餐飲店陸續進駐。再後來鐘樓百貨換成富華商場、新華都,泉州飯店拆除,改建成更多店鋪的騎樓式建築。這麼多年來,鐘樓見證老城商圈的蝶變和繁華。
鐘樓何時何人所建,說法各不相同:一說是由國民黨旅長陳國輝1930年興建的;而另一坊間的傳說,則是一段社會弱女子反抗惡勢力的故事。據稱,1934年國民黨駐軍某部旅長沈發藻,想娶一個小姨太。晉江縣長(時縣治在泉州)張斯吝為巴結沈,在泉州衛生院物色了一黃姓女護士。沒想到黃護士堅決拒絕,最後上吊自殺。當時此事在社會上反響極大,引起各界公憤。黎明高中師生為了維護正義,聯合泉州婦女會及培元中學、培英女中等校師生上街遊行示威。為了緩和局面,張斯吝主動與學生代表林詩卿等談判,最終答應修建一座鐘樓,以紀念這場社會悲劇的女主人公,這也是鐘樓外形似婀娜少女的來由。
圖為上世紀50年代的鐘樓,這也是迄今為止鐘樓最早的照片。(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供圖)
這張拍于70年代的鐘樓,可以清晰地看見附近的泉南教堂。體育踩街的隊伍從南往北浩浩蕩蕩地過來,路兩邊擠滿圍觀的市民。
這張拍于80年代的照片,當時鐘樓周圍還未改造,左前方是郵電局,後面的黃色大樓是五交公司。
1986年,這張照片是自南往北拍攝的鐘樓和已拆的泉州飯店。鐘樓是古城重要的地理标志,東西街、南北路在此分界。
鐘樓上部安有四面用玻璃罩着的圓形時鐘和一個風向标,中部像一樓閣,四面開窗。底層置一圓形基台,台上四柱支撐。整座建築物結構簡潔,線條明朗,沒有雄偉氣勢,也沒有雕梁畫棟,更沒有金碧輝煌,外形看上去十分普通。
圖檔中的鐘樓拍于鐘樓周邊改造前。鐘樓保護範圍線是沿東街方向80米,沿西街方向80米,沿中山路南北方向各80米。保護措施規定,不得改變建築原有的外貌、結構體系和内部重要裝飾等。
圖為攝影愛好者蔡其呈于1984年元宵節拍攝的鐘樓夜景。
2008年,泉州鐘樓登上了在日本發行的《中國視野》雜志封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的城市名片。該雜志封面的鐘樓照片作者,泉州攝影師陳紫玄介紹,他當時登上泉州中心市區中山路與西街交界處的高處,拍攝了多幅鐘樓照片。後經嚴格篩選,日方最終標明了這張包含鐘樓并濃縮騎樓、紅瓦屋頂等閩南特色建築元素的照片作為封面照片。
鐘樓上的時鐘由于時間走得準,被老泉州稱為标準鐘。以前手表不是很普及,許多市民路過鐘樓時都會習慣性地擡頭看看時間;戴手表的市民,也會不由自主地駐足對對時間。附近的老人們說,這裡的時鐘,曾經是泉州惟一的公用時鐘。
鐘樓上的小窗戶。(石勇 攝)
這是2000年左右鐘樓維修時從腳手架上拍的照片,那時中山北路的一些建築都還沒有拆除。(林水坤 攝)
鐘樓内部構造,儀器老舊,見證歲月的變遷。(蘇維斯 攝)
這個鐵錘過去是用于收放樓梯。(莊麗祥 攝)
從内部看四個鐘面,别有一番趣味。(莊麗祥 攝)
鐘樓二樓窗戶外的中山路好風景。(莊麗祥 攝)
為了保證鐘樓正常運作,市政部門專門指定人員定期上鐘樓檢查。圖為市政從業人員對鐘樓夜景亮化工程進行定期維護、檢修。(蘇維斯 攝)
俯瞰鐘樓。這是一個城市的交彙點,南來的北往的,西去的東奔的,都會在這裡擦肩而過。由于是城市的交彙點,商業氣息特别濃厚。(陳英傑攝影)
鐘樓建成80多年,曆經修整,如今功能依然完好,既友善市民生活,也逐漸成為城市标志性建築。(陳起拓 攝)
現在鐘樓的時鐘已由機械鐘換上石英鐘,還裝上了節能燈。夜幕下的鐘樓璀璨奪目,引人注目。(陳智富 攝)
從鐘樓上府拍中山北路,可以看到泉州清源山。(蘇維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