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 class="pgc-h-arrow-right">1 《範仲淹全集》中國曆史文集叢刊
</h1>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一代明臣範仲淹的作品集,内容豐富,收錄全面。
十五篇附錄,充分展現範仲淹人生每一個側面。
研究範仲淹和他的時代不可或缺的曆史資料。
[宋]範仲淹 撰 李勇先、劉琳、王蓉貴 點校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517-5
198.00元
《範仲淹全集》,内容包括《範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議》二卷、《尺牍》二卷、《補編》一卷及《續補》二卷。并将範仲淹相關傳記、年譜、著作序跋、制敕公文、祠廟記、義莊義田記、學記書院記、亭堂泉記、祭祝贊文、曆代評論、紀事、作品本事、遺迹彙錄、著作曆代叙錄及參考書目等,全面搜羅,收入附錄。故《範仲淹全集》兼具“範仲淹文集”及“範仲淹人物資料彙編”雙重性質,是對範仲淹這一知名曆史人物進行研究的重要資料。
本次整理,《文集》部分以北宋本為底本,《别集》《奏議》《尺牍》《補編》部分以康熙四十六年歲寒堂刻本為底本,參校元天曆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及宣統刻本。《續補》據曆代文獻資料輯成。
| 作者簡介:
範仲淹(989 —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慶曆三年(1043)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皇祐四年(1052)去世,年六十四。谥号“文正”。他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所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李勇先,四川大學曆史系副教授,曆史地理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曆史地理、宋史及學術史研究,已出版《輿地紀勝研究》《宋代添差官制度研究》《輿地廣記校注》《輿地紀勝》等專著及校點整理著作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劉琳,1959年四川大學曆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調校古籍整理研究所任副所長,《全宋文》主編之一。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與曆史文獻學,旁及四川地方史、西南民族史、沿革地理、道教史等,出版有《華陽國志校注》等。
王蓉貴,1956年出生,山西省離石縣人。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學、計算機輔助整理古籍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2 《經世大典輯校》(全二冊)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h1>
《經世大典》首次系統整理出版;全面收錄大典現存佚文,最大限度恢複大典原貌; 輯錄來源明晰,編排佚文合理,校勘文字精審,附錄資料豐富;研究元史和考校元代史籍最基本的史料。
[元]趙世延、虞集等 撰 周少川、魏訓田、謝輝 輯校
特32開 精裝
978-7-101-14464-2
168.00元
《經世大典》是元代文宗時期修纂的大型政書。大典八百八十卷,為君事四篇、臣事六篇,十篇之下又分一百二十八類以上,分類記載了元朝自漠北興起至文宗朝的帝王譜系、诏訓,以及職官、禮樂、經濟、軍事、法律、匠作等典章制度,尤其是總結了元朝立國以來典制的更替演變,是元代典制之集大成者,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明初修《元史》,多取材于大典。明後期大典失傳,清中葉以後才逐漸為學者重視,出現了一些輯佚和研究成果,然至今仍未有一部較全面的輯本。《經世大典輯校》一書在前人輯佚、研究的基礎上,更為全面地收錄大典現存佚文,最大限度地恢複大典原貌,為學界提供一部便于利用的重要史籍。
本書為《經世大典》的首次系統全面整理(輯佚、點校)。本書輯校的思路清晰明确:以史源學的原則收輯散見于各種古籍的《經世大典》佚文,盡可能恢複佚書原貌,充分展現輯本的還原性和可信度。本書輯佚以《元文類》所存佚文、《永樂大典》殘本所存佚文、文廷式輯本、其他史籍文集所引佚文為先後順序,依次輯入大典架構;佚文有重出者,擇善而存,删去重複;又以清人多種輯本為校勘。并收入《進經世大典表》、《經世大典地理圖》。輯校本在各類目之下,附有“考校記”,記述佚文出處,考證有關類目的設定和佚文的歸屬,以及文字取舍的原因,交代異文校勘的情況。文後附錄有關記述、考證《經世大典》的詩詞、題識、跋語,列《〈永樂大典〉殘本所存〈經世大典〉佚文表》等。
| 整理者簡介:
周少川,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曆史文獻學、中國史學史。已出版《古籍目錄學》《中華典籍與傳統文化》《藏書與文化》《元代史學思想研究》《中國出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文獻傳承與史學研究》等專著。
魏訓田,德州學院曆史與社會管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曆史文獻學。已出版《中國近代文獻典籍散佚史略》《德州碑刻文獻選注》等著作,發表《元代政書〈經世大典〉的史料來源》《元代政書〈經世大典〉之體例探析》等論文。
謝輝,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曆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學術史、海外漢籍。整理出版《郭氏易解》等,編有《明清之際西學漢籍讀本》,參與編纂《歐洲藏漢籍目錄叢編》《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3 《廉吏傳》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h1>
上司幹部修身養性、開展廉政建設之上選讀本;
史料來自正史,多選取能凸顯本人性格特征的細節,生動不枯燥;每則小傳篇幅都不長,放置于書桌、案頭,随手翻閱,毫無壓力。
張仲裁 譯注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4492-5
58.00元
宋代費樞從曆代史籍中輯錄出上自春秋、下迄唐末共112位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的事迹,合編為《廉吏傳》一書。明朝黃汝亨在費樞的基礎上,增補了五代以前人物133人,續編宋、元兩個朝代計64人。主要記述他們是如何砥砺操守,如何執政為民的。
黃汝亨将這些曆史人物評定出上、中、下三等。他還在每位廉吏事迹的末尾加上自己的簡短評語。以幾個字、至多數十字,點出人物為何值得效仿或何處顯得偏狹不足為法。
編撰者費樞為宋朝成都人,其人履曆無考。大概在宋高宗紹興年間曾出任過歸州知州。續編者黃汝亨,明朝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曾任進賢知縣、南京工部主事、禮部郎中等職,後稱病歸隐,以著述自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4 《日知錄集釋》中華國學文庫</h1>
荟萃內建多個《日知錄》整理本研究成果,後出轉精;全新點校,詳細注釋,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雅俗共賞;對版式重加設計,再現古本又層次清晰;附錄資料豐富,羽翼經典,益彩增輝。
[清]顧炎武 撰 [清]黃汝成 集釋 栾保群 校點
978-7-101-14426-0
《日知錄》是顧炎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顧氏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于山”,曆時三十餘年始成。顧炎武本人對此書極為看重,自言“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共三十二卷,凡經義、吏治、财賦、史地、藝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論據精詳,文理通達,是一部名山絕業之作。道光年間,黃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為底本,參以閻、沈、錢、楊四家校本,并收錄道光前九十餘家學者對《日知錄》的研究成果,成《日知錄集釋》一書,是關于《日知錄》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此次整理以西溪草廬道光十八年剜改本《日知錄集釋》為底本,參校以陳垣《日知錄校注》和張京華《日知錄校釋》等,不僅在校勘、标點上做到後出轉精,而且酌加一些注釋,在大量勾勒引文出處之外着重于對事典的提示,形成一個更便于學者研讀的新版本。該書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巨大,确如潘耒在《日知錄序》中的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 作者及整理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甯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明亡後決意不仕,力倡經世緻用之學,奠定了整個清代的學風基礎,開樸學一脈先河。
黃汝成(1799—1837),字庸玉,号潛夫,江蘇嘉定(今上海)人,廪貢生。對顧炎武《日知錄》一書深有鑽研,綜顧氏同時暨後賢著撰,廣為搜擇,融貫條系,成《集釋》32卷,《刊誤》4卷。
栾保群,原河北人民出版社編審,知名學者,著有《中國神怪大辭典》《山海經詳注》《扪虱談鬼錄》《中國古代的謠言與谶語》等著作,點校整理有《困學紀聞》《陔餘叢考》《陶庵夢憶》《古今譚概》《智囊全集》等古籍。
<h1 class="pgc-h-arrow-right">5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研究》</h1>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文書最新研究成果;
搶先揭開敦煌吐魯番文書“最後寶藏”的神秘面紗。
孟憲實 王振芬 主編
16開 平裝
978-7-101-14520-5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是目前所知國内新疆出土文獻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書“最後的寶藏”,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2015年,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開。幾年來,研究團隊精誠團結,分工合作,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成果不斷。本書是這些成果的集結,共收錄36篇文章,内容涵蓋傳世四部典籍、佛經、道經、民間文書等,使我們對這批珍貴文獻、對中古時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認識。
<h1 class="pgc-h-arrow-right">6 《考古印史》</h1>
在考古學的顯微鏡下,
全面介紹古代印章知識和發展曆史。
收錄685個圖例,也是學習篆刻的入門讀本。
《篆刻學》《印學史》《古玺印概論》後又一力作。
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周曉陸 著
繁體橫排
小16開 函套精裝
978-7-101-12983-0
玺印的制作與使用,是中國社會無處不在的文化現象,寥寥數字,攜帶者種種的曆史痕迹。宋代至清代,金石學長足發展,尤其是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後,古玺印成為考古學、古文字學的重要門類,同時也為認識中國古代印章提供了“顯微鏡”,為研究古玺印開啟了新的大門。
《考古印史》從考古學分析切入,對古代玺印的基本分類、材質、制法、印面、用法及其鑒定、辨僞等作了全面的闡述介紹,并對古玺印從商代至清末的考古學分期及其演變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同時對古玺印的鑒定與辨僞,以及篆刻的學習,具有實用性的指導。
本書展示了685個圖例,絕大部分為原大尺寸,曆代具有代表性的印章,以及典型的印面布局、印鈕的形制、封泥、印陶等,均為收錄。雙色印刷,函套精裝,版式舒朗。
周曉陸,1953年生,江蘇南京人。南京大學、西安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長期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地從事考古學、文物學、漢字學、博物館學、藝術史學的教學與研究。代表作有《漢字藝術》《步天歌研究》《元押》《秦封泥集》《二十世紀出土玺印內建》《中國消失的文字》《考古印史》《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甲骨文》《古陶文明博物館藏戰國封泥》等,在《考古》《文物》《史前研究》《農業考古》《南京大學學報》《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學術成果曾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國家古籍整理二等獎、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7 《顔真卿書法評價研究》</h1>
書如其人,人如其書;評書即是評人,人品亦是書品。
杜浩 著
978-7-101-14413-0
79.00元
在顔真卿研究中,對其書法的批評,無疑是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圍繞這些史料,細心搜尋相關的各種問題,其中有大家熟知的問題,也有他人未曾提出過的問題,都能于其中引出新的認識,如人品與書品的關系、評價中的核心概念、某些内容的文化史分析(篆籀氣)、題跋與理論中論說的差別等,都是此書的重要貢獻。同時,本書輯錄顔真卿法書碑帖重要題跋近二百條,大緻可見後世曆代書家及鑒藏家對顔真卿其人其書的評價大貌。
杜浩,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師從邱振中先生,現為中國國家畫院副研究館員。
<h1 class="pgc-h-arrow-right">8《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h1>
當汽笛響起,“巨龍”呼嘯而過,技術、經濟、就業……牽一發而動全身。缺乏管理,鐵軌如何作紐帶?本書助您了解晚清、民國時期鐵車皮内外的故事。
張瑞德 著
978-7-101-14397-3
48.00元
本書分為五章,由政治環境入手,從内部管理的角度探讨1876年至1937年間鐵路事業的組織運作、人事管理等相關問題。此次出版作者增撰《穿越界限——中國鐵路史研究的現狀及展望》一文。
張瑞德,台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兼副所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所、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通路學者,日本東京大學外國人客員研究員,北京大學進階通路學者,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特聘研究員(2018—2019),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主要著作包括專書:《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抗日戰争與戰時體例》(合著)及論文集《山河動: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軍隊戰力》、《近代中國的個人、社會與國家》(出版中)。
9 《中國古典學(第一卷)》
杜曉勤 主編
978-7-101-14370-6
98.00元
“中國古典學”強調由古典國文切入,以文本考察為核心,其研究内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古典國文學,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中的文字、音韻、訓诂、文法、格律等各方面展開基礎訓練和系統研究;二是中國古典文獻學,包括對中國古代人文經典著作進行版本、目錄、校勘、辨僞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主要是對古典文學經典作品進行藝術分析與思想闡釋。《中國古典學》即着眼于以上三方面,旨在弘揚古典人文精神,推動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本書為《中國古典學》第一卷,主題為“觀念與方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值得關注的重印書</h1>
1 《唐代中層文官》
賴瑞和 著
978-7-101-07962-3
唐代士人在仕宦中途,會出任哪一些中層的官職?這些官職在整個唐代官僚體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唐代士人做官,又有哪些大規律?他們經常出任的官職,可不可以“預測”?有沒有一個模式可尋?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空白,而這正是《唐代中層文官》拟填補的。
《唐代中層文官》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經常出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侍禦史、拾遺、補阙、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府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過去的職官研究,不是偏向京官或州縣官,就是忽略了幕府官,都讓人無法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唐代中層文官》把這三大職官系統結合起來考察,涵蓋面最寬廣,而且也留意唐前後期的差别。
作者文筆生動,叙事簡潔明快,以正史、墓志、唐代詩文等多元材料,叙寫了唐代士人做官的種種有趣細節,避免一般制度史論著的枯澀,力求把讀者帶進唐代官場的動态世界。
2 《資治通鑒》(精裝典藏本)(全三十冊)
[宋]司馬光 編著 [元]胡三省 音注
16開 精裝
9787101094800
2800.00元
中華書局《資治通鑒》,附有司馬光《通鑒考異》和元朝胡三省的注釋,是1956年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自訓示下,由顧颉剛、齊思和、聶崇岐、容肇祖等著名曆史學者點校而成。五十多年來,不斷重印,為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整理定本。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