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學鑒賞第三次課聽課筆記

文學鑒賞第三次課聽課筆記

2021.10.25

主講人:餘雷 記錄人:李苑桃

作業《去年的樹》

打卡建議:

打卡時間配置設定:

建議每周至少打卡兩次,

有時間可以寫鑒賞分析,

時間緊張可以寫讀書筆記。

作業點評:

1. 閱讀練習已有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

2. 找到作品中感動自己地地方,說明原因

3. 依據自己掌握的文藝理論知識進行判斷

4. 聯系教學活動進行分析

文學鑒賞文章的寫作

1. 標明讀物閱讀

2. 主題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 結構分析:結構是作者思維的外向化表現

4. 人物形象分析:童話和小說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5. 審美分析:作品展現出的審美獨特性。

6. 作者風格分析:依據作者的寫作風格進行分析

……

文學鑒賞的準備工作

一、 了解寫什麼。對作品的基本内容進行了解。

二、 了解怎麼寫。對作品的創作方式和藝術形式進行解讀。

老師重點讀繪本《哎呀,小紅帽》細節處理堪稱教科書

中國古代的鑒賞理論:

一、 披文入情

出自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雖幽必顯。

百度解釋:作家創作,總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觀現實的感發而産生的内在情态,這種情态通過辭章表達出來,閱讀文章的人通過文案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沿着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即使是幽深的意思也将顯現,被人所了解。

“欲求作家之情意,需從言象之外得之,如果執著于具體的言象,則不能獲得無限之情意。但情意雖不在言象,則不能獲得無限之情意。但情意雖不在言象,卻又必須借助言象方能獲得,故而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遂成為文藝家所欲達到的最終目的。“

海明威寫作《老人與海》的靈感來源

朱自清的《背影》靈感來源:父親在車站為朱自清送别時,朱自清看到父親艱難的跨為站台,去為他買橘子時的感人背影。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寫作是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

閱讀則是從文字中去發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言志”其實也是同樣的意思。

文字是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連接配接物。

思考:是否是一首愛情詩?

《節婦吟》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政治隐喻

具有雙層面内涵的唐詩精品。

文字層面: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争後終于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

喻義的層面:它表達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

二、 詩無達诂

《詩經》從成書起,注解就衆說紛纭。漢人董仲舒說:“詩無達诂”。意思是對《詩經》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因時因人而有歧異。

有鑒于此,注釋者權衡衆說,選取自認為最貼切、最能反應願意的哪一種說法,介紹給讀者。

對同一首詩因為鑒賞者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解釋,這是因為鑒賞者的經驗、情感狀态的差異造成的。

最直接的例證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新解《灰姑娘》

1. 一定要守時

2. 不要邋裡邋遢地出現在别人面前

3. 後媽不是壞人,隻是不能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别人。

4.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

5. 要愛自己。

6. 水晶鞋沒有消失不合理。

三、 以意逆志

出自《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用文辭之意加上自己的體會和想法去揣度作品,才是正确的讀詩方法。

找出這首詩中不合理的地方:

《塞下曲》(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将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華羅庚質疑:

“北方大雪時,雁群早南飛。月黑天飛高,怎得見雁飛。”

郭沫若戲和:

“深秋雁南飛,懶雁慢未随。忽聞寒流至,奮翅連連追。”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經驗去了解

用自己的經驗去了解首先需要聯想

語感越強,積累越多,了解就越深刻。

魯迅:“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态,這才較為确鑿。”

思考:《泊船瓜洲》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風”是否有其他含義?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描繪的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協和。

“春風”一詞,既是寫實,又有政治寓意。“春風”實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複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他希望憑借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政治上的寒流,開創變法的新局面。

“綠”字還透露了詩人内心的沖突,而這正是本詩的主旨。

鑒于第一次罷相前夕朝廷上政治鬥争的尖銳複雜,對于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産生重重顧慮。

變法圖強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詠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變法遇到強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對派的猛烈攻擊,秀麗的鐘山,恬靜的山林,對他産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這樣的作品具有雙重意味,僅從字面是無法了解的。

四、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

魯迅:“倘要論文,最好顧及全篇“

中國古代文學鑒賞方式總結:

文學鑒賞的過程

(一) 感受與重建

(二) 體驗與共鳴

(三) 了解與領悟

(四) 判斷與回味

文學鑒賞的要求:

以藝術的眼光欣賞藝術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認知背景,了解作者

整體把握,局部開掘

解釋學反映出當代人文科學研究的各門學科之間互相交流、滲透和融合的趨勢。

狹義解釋學指局部解釋學、一般解釋學、哲學解釋學等分支、學派。

代表人物為施萊爾馬赫、狄爾泰和意大利哲學家埃米裡奧·貝蒂。

埃米裡奧 貝蒂為了響應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發表《作為精神科學的普遍方法的釋義學》(1967)兩書。

試圖建立以考察多學科中解釋的模式為基礎的普遍“了解”方法,規定一套解釋的标準。

藝術品不具有永恒性,隻具有被不同社會、不同曆史時期的讀者不斷接受的曆史性。

經典作品也隻有當其被接受時才存在。讀者的接受活動受自身曆史條件的限制,也受作品範圍規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

作者通過作品與讀者建立起對話關系。當一部作品出現時,就産生了期待水準,即期待從作品中讀到什麼。

讀者的期待建立起一個參照條,讀者的經驗依此與作者的經驗相交往。

期待水準既受文學體裁決定,又受讀者以前讀過的這一類作品的經驗決定。

作品的價值在于它與讀者的期待水準不一緻,産生審美距離。

分析期待水準和實際的審美感受經驗,還可以了解過去的藝術标準。

接受者有三種類型:一般讀者、批評家、作家。

關于接受理論,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關的闡釋:法國文學批評家聖伯夫說:“最偉大的詩人并不是創作得最多得詩人,而是啟發得最多得詩人。”

費爾巴哈談到音樂時說:“當音調抓住了你的時候,是什麼東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裡聽到了什麼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己的聲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