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第三次课听课笔记
2021.10.25
主讲人:余雷 记录人:李苑桃
作业《去年的树》
打卡建议:
打卡时间分配:
建议每周至少打卡两次,
有时间可以写鉴赏分析,
时间紧张可以写读书笔记。
作业点评:
1. 阅读练习已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
2. 找到作品中感动自己地地方,说明原因
3. 依据自己掌握的文艺理论知识进行判断
4. 联系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文学鉴赏文章的写作
1. 选定读物阅读
2. 主题分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 结构分析:结构是作者思维的外向化表现
4. 人物形象分析:童话和小说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5. 审美分析:作品体现出的审美独特性。
6. 作者风格分析:依据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
……
文学鉴赏的准备工作
一、 了解写什么。对作品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
二、 了解怎么写。对作品的创作方式和艺术形式进行解读。
老师重点读绘本《哎呀,小红帽》细节处理堪称教科书
中国古代的鉴赏理论:
一、 披文入情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百度解释: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案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幽深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欲求作家之情意,需从言象之外得之,如果执著于具体的言象,则不能获得无限之情意。但情意虽不在言象,则不能获得无限之情意。但情意虽不在言象,却又必须借助言象方能获得,故而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遂成为文艺家所欲达到的最终目的。“
海明威写作《老人与海》的灵感来源
朱自清的《背影》灵感来源:父亲在车站为朱自清送别时,朱自清看到父亲艰难的跨为站台,去为他买橘子时的感人背影。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写作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
阅读则是从文字中去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其实也是同样的意思。
文字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连接物。
思考:是否是一首爱情诗?
《节妇吟》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政治隐喻
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
文字层面: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喻义的层面: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二、 诗无达诂
《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汉人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意思是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有鉴于此,注释者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应愿意的哪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
对同一首诗因为鉴赏者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鉴赏者的经验、情感状态的差异造成的。
最直接的例证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新解《灰姑娘》
1. 一定要守时
2. 不要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3. 后妈不是坏人,只是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
4.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5. 要爱自己。
6. 水晶鞋没有消失不合理。
三、 以意逆志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用文辞之意加上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去揣度作品,才是正确的读诗方法。
找出这首诗中不合理的地方: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华罗庚质疑:
“北方大雪时,雁群早南飞。月黑天飞高,怎得见雁飞。”
郭沫若戏和:
“深秋雁南飞,懒雁慢未随。忽闻寒流至,奋翅连连追。”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
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首先需要联想
语感越强,积累越多,理解就越深刻。
鲁迅:“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思考:《泊船瓜洲》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是否有其他含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协和。
“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重顾虑。
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
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这样的作品具有双重意味,仅从字面是无法理解的。
四、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
鲁迅:“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方式总结:
文学鉴赏的过程
(一) 感受与重建
(二) 体验与共鸣
(三) 理解与领悟
(四) 判断与回味
文学鉴赏的要求:
以艺术的眼光欣赏艺术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认知背景,了解作者
整体把握,局部开掘
解释学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
狭义解释学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代表人物为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和意大利哲学家埃米里奥·贝蒂。
埃米里奥 贝蒂为了响应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发表《作为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的释义学》(1967)两书。
试图建立以考察多学科中解释的模式为基础的普遍“理解”方法,规定一套解释的标准。
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
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
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
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
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
接受者有三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
关于接受理论,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关的阐释: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得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得诗人。”
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