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蘇轍買房記

中國人的老規矩,父在子不立,意思是說,隻要當爹的還在,兒子不管長到多大,都不必自立門戶;而父親過世前,也有義務給兒子留些家産。用這個規矩去衡量蘇轍他們家,您會發現,蘇轍的爸爸蘇洵就沒盡到義務。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蘇轍買房記

蘇轍是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出生的,從這年起,到嘉祐元年(1056)進京,蘇轍在眉山老家舊宅裡住了十八年。等到他和蘇轼考中進士,爸爸蘇洵也做了十來年的官,在京城卻沒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倆借住公署。後來蘇轍、蘇轼的夫妻和孩子也來到京城,加上丫鬟保姆,一家老小幾十口,公署裡住不下了,蘇洵才去賃了一處宅院,幾十口擠在一起。嘉祐五年,蘇洵帶蘇轍移居河南杞縣,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蘇洵帶蘇轍回京閑居,還是租的房子;直到治平三年(1066)蘇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沒有給兒孫留下一處房産、一塊土地。蘇洵遺言中沒提房子的事,我猜他内心應該是有些愧疚和遺憾的。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蘇轍買房記

父親過世後,蘇轍守孝三年,再來京城做官,已經三十一歲,該自立門戶了。然而蘇轍的運氣似乎不大好,熙甯元年(1068)機關分房,他在家守孝,沒趕上;熙甯三年皇帝賜宅,他去了河南淮陽抓教育,還是沒趕上。眼瞅着朋友李遵度在洛陽買地建别墅,眼瞅着朋友王鞏在揚州擴建住宅,蘇轍心裡難過,他在給朋友的詩中感慨道:“恨無二頃田,伴公老蓬萊。”二頃田就是二百畝地。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蘇轍買房記

熙甯十年,蘇轍去徐州,租住逍遙堂;元豐三年(1080),蘇轍去江西高安,借住部使府;元豐八年,去安徽績溪當縣長,住的是縣衙;元祐四年(1089),去浙江杭州當市長,住的是府衙;紹聖元年(1094)下放河南汝州,在許昌租了一處民宅;同年七月下放江蘇南京,還是租的房子。

蘇轍下放南京時,王安石也在南京,人家早已置地買房,“以為終老之計”,蘇轍見了,免不了再次感慨一番——此時蘇轍已經五十六歲,有道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離入土不遠了,即使不為自己考慮,也該給兒孫們置業吧。是以在元符三年,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後,趕忙拿出攢了大半生的工資,賣掉一批藏書,花了幾年時間,陸續買下“卞氏宅”“東鄰園”“南園竹”,又改建、擴建,置成一處百餘間的大院落,安頓下全家老全家老小。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蘇轍買房記

回到許昌時,蘇轍年近七十,兒子們都已成年,大兒子也做了官,都該自立門戶了。但是隻要蘇轍還在,就有義務給他們買房;隻要蘇轍沒給他們買房,他們就有理由抗議。在《栾城後集》中,蘇轍有詩道:“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這個“以為言”,恐怕不隻是提建議,還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