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衆号:明心茶園。講解者:史文。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h1 class="pgc-h-arrow-right">行由品第一(3)</h1>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内。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滞,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将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五祖早已知道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如果用唯識來講,是在資糧位和加行位,未入聖位,還沒有到見道位修道位,還沒有見到自性。南廊壁,本來是打算繪畫楞伽經變圖的,看到牆上的偈子就對盧供奉說:“現在不用畫了,勞煩你這麼遠跑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是以現在不要畫經變圖和五祖血脈圖了,不要畫我們的傳承譜系了。‘但留此偈,與人誦持。’牆上的這個偈子很好,我們把這個保留在這兒,叫大家誦持。”誦持經文或者重複的念一句話,一個咒,比如說念摩诃波若波羅蜜多,實際上就是一種修行,用一句一咒來總攝經文的含義。念咒觀想法實際上契合華嚴經的理論,華嚴經講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主伴圓融,一多無礙。一微塵裡有大千經卷,三藏十二部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的經卷在哪裡?在一微塵裡。一微塵是什麼?就是我們當下的一念心,它是本來自性清淨圓明之心。“依此偈修,免堕惡道”,根據這個偈子修肯定是衆善奉行,諸惡莫作,肯定不會堕于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會有很大的修行成就。五祖叫大家點香燒香來禮敬偈子,“盡誦此偈,即得見性。”每天誦持這個偈子即得見性,這個見性是真的見性還是假的,肯定是鼓勵大家,也是友善說吧。“門人頌偈,皆歎善哉。”真不錯,現在終于塵埃落定了,得法人和這個法就是這樣了吧。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五祖半夜把神秀叫來問偈子是不是他寫的,神秀說是他所寫,說他“不敢妄求祖位”,沒有任何一絲一毫想要當第六代祖師的想法,“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我們看神秀還是要靠老和尚來印證他,說明他确實也不自信,還是心外求法的一種求證,不像六祖一見到五祖就說,我這獦獠身與老和尚身不一樣,但是佛性沒什麼差別。又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去種哪個福田。五祖對神秀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你确實沒有見到本性,隻到門外,還沒有入門。“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這樣的見地實際上是無法成佛的。“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覺。我們看,五祖講要成佛必須要言下識自本性。禅宗過去的祖師很多就是言下見性,比如說大珠慧海禅師,他初參馬祖時,馬祖問他來做什麼?大珠說來求佛法。馬祖說:“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就是你自己有個寶珠不用,到外面亂跑什麼,大珠言下頓識本心,踴躍禮謝。還有曹山本寂參訪洞山禅師,洞山問曹山本寂叫什麼名,曹山說叫“本寂”,洞山說:“向上更道”,向上還有什麼呢?曹山說:“不道”,這沒法說不能說,然後洞山就非常肯定他。名相之外見實相或者名相本身,它的本質就是實相,是以汝需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什麼叫言下?就是說話的時候,聽老師講的時候,自己在講話的時候,在講到自性的時候,或者在接引的過程中,就是一刹那。後面不僅是言下見性,棒下也見性,一棒子打出來或者一聲喝也見性。另外還有一種言,什麼叫言?“吃茶去”就是言。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是什麼樣呢?是不生不滅,就是你要去看到本心中不生不滅的自性,也就是涅槃妙心。禅宗的本源心源是什麼?是涅槃妙心,當然也可以用唯識裡的第八識清淨面或者第九識,還有見道位修道位這些概念來作為一種了解的友善,但是不能夠執之以為實,如果執以為實就把禅宗的神韻和禅宗的精髓給替換蒙蔽掉了。言下見性,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見到的本心本性是什麼?心和性有時指的是同一個東西,有時又指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指的不一樣的話,自心往往指的是八識的染污面或者指前七識的變化,比如說思量即不中用,或者說思量即變化,思量善法即産生善果天堂,思量惡法即有無量的地獄和惡果現顯,這個自心實際上是指前七識的轉化變換,指的是轉識,因為五八是不動的,是沒有分别的,當然也可以從整體來講,因為沒有第八識染污的這個根本的話,六七不會動的,它不會種子現行、現行種子這樣互相變化的,是以自心也可以指整體的無明和八識的整體的染污的這一面,而它整體的清淨的這一面稱為自性。自心自性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說第八識如果叫阿賴耶識,在凡夫位異生位它就是心,就是染污。如果說它清淨以後,在清靜位,清淨種子現行的時候,它就是淨,它就是性。是以說我們要用真正的自性智慧去通達教理,才能夠不執着于唯識、般若或者其他經教的文字,也不執着于壇經本身的文字。太虛大師的《曹溪禅之新擊節》非常經典,這篇文章不僅講禅宗,實際上也講了整個中國佛教以及太虛大師本人的境界和自性心。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心本性什麼樣?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我們看,這才是真正的開悟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後面六祖講“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情就是對相的執着,不管是六七識還是五八識的轉,如果于轉處沒有任何一種相的執着,繁興永處那伽定,那就是動靜不二。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滞。念念自見就是六祖後面講的念者念自性,無者無妄想,是以說無念。無念并不是死人、空、無心,什麼都不想,木頭,石頭,或者睡着了,那些是無記或者是癡的狀态,充其量是一種舍的心态。“萬法無滞,一真一切真。”一真就是一念真,一念心慧顯現則一切真,一刹那能所雙亡,然後時時刻刻能所雙亡,念念平等,念念平直,念念清淨,念念智慧般若現前。“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不管坐着打坐或者走路,或者想問題,還是走到任何地方去,碰到生死順逆,碰到狼蟲虎豹,碰到各種境界,都是“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是心強加上去各種分别的,是“萬境自如如”,是平等真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這種心,這種智慧和心不二的心,智慧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是以說禅宗說,見就是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有人說即心即佛,把這個文字猜來猜去,把很多文獻列在一起,放在不同的背景下去解釋猜測。過去我們說一個讀書人,他占有資料還需要時間積累,将來這些事情都可以用計算機來做,用大資料做文獻整理,一點選,所有相關資料全部出來,文字的搜尋整理可以像打麻将一樣無限的排列群組合,但是能否真正的把這個認知過程變成體悟、現量的親證?那是需要真正的智慧或真正的善知識和機緣來激發的。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五祖講的這種境界和狀态,如何見性,見性是什麼,就是說言下見性,不生不滅,念念自見,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如果有這種見解見地的話,這才是無上自心自性的智慧,這就是你的自性啊。菩提就是覺悟之自性,而不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一會兒掉個塵埃,今天掃一下,明天又掃一下,像沙塵暴霧霾,永遠都搞不完。五祖講萬境自如如,菩提之性,本來不生不滅,一切時中都是,而不是說你要不斷的去打掃打掃打掃,保持清淨。“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将來吾看。”五祖對神秀說:你回去再想一兩天,重新做一個偈子來給我看,如果你的見地入得門,袈裟就傳給你。實際上是鼓勵他,你想已經到這個份兒上肯定不行了。因為神秀這種性格,他是一個非常自尊的人。當然這樣講也隻是根據文字來猜測一個人的性格,并沒有不恭敬,我們是以凡解聖,以凡解聖的目的是為了反照我們的凡夫心。我們凡夫也是這樣,一聽說誰怎麼樣,心裡潛意識總歸是不服氣,特别是聽說誰開悟了,有的人就會去考驗他,或者去看他有沒有神通。這個是凡夫之心,人我高下的心。有的人世間的名聞利養都不計較,比如說人家把他錢偷了,把他打一頓,他都可以忍辱,他都可以布施的,但是一聽說誰比他修得好,他心裡就覺得不服氣了,或者人家說他沒有開圓解,他心裡就不高興了,他說我覺得自己已經開圓解好久了。

如果是一個真正的智慧很高的人,聽到五祖剛才講那番話,他言下就頓悟了。他這樣回去又想了好幾天,還是不行,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複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又過了兩天,有一個童子從碓房過,唱誦神秀做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碓房勞動的慧能大師盧行者一聽就知道這個偈子沒有見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雖然沒有誰給他講解這件事情,但是他早已經知道本來的意思了。然後他就問這個童子誦的是什麼偈子,童子就是小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小沙彌。這童子說:你這個葛獠連這都不懂啊。五祖大師講了世人生死事大,叫大家做偈子,他要傳法了,要找接班人了,說誰如果把佛法的根本意境寫出來,就把袈裟傳給誰,“即付衣法為第六代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寫了這首偈子,叫無相偈,大師叫我們大家都誦持這首偈子,以此偈修免堕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六祖說:我也要誦偈結來生緣,善知識,我在這裡勞動了八個多月,還沒到前面去過,希望善知識能把我帶到前面去拜一拜,我也要學習。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慧能說我不認識字,請上人為讀。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時有江州别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駕為書。

别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别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别駕是官名,宋代以後叫通判,就是刺史的佐使,有位江州別駕叫張日用高聲讀誦此偈,可見當時這個地方也是各種名人官員荟萃的地方。慧能聞已說我也有個偈子,請别駕為我寫一下,别駕說你這種人也能做偈,太稀奇了。慧能向别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我們看六祖大師,他是一個很平和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講的話非常到位,而且不卑不亢。他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意思就是說佛性本來人人具足,不要小看我不認識字,“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在這裡,“沒意智”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文化的人,地位低的人,這種人中有的人也具有無上智慧,有的人看起來非常高大上,也不一定真正就有真智慧。“若輕人即有無邊罪”,衆生平等智慧前,不能太着相。如果輕視别人就有無量無邊罪。别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你說吧,我給你寫出來,“汝若得法”,如果你真是開悟的人,真是祖師的話,你要先度我啊,不要忘記此言。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衆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衆以為然。

在敦煌本裡邊,“本來無一物”這一句寫為“佛性本清淨”。敦煌本在二十世紀初才被發現,差異非常大。過去流傳的本子都是“本來無一物”。慧能大師的這個偈子跟前面神秀的偈子相比的話,就是沒有對待,沒有相,沒有清淨和污染之相,沒有動态的需要去怎麼樣造作修行的相,是以一物直透心地,是為了顯示佛性,顯示一種清淨涅槃妙心,而清淨涅槃妙心是不生不滅,不須造作的,也是沒有因果,無始無終的。是以說如果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那麼就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東西,有一個清淨的東西,有染和淨、動和靜的分别,就把唯一的法界割裂為二進制,就必須要動态的修行去不斷地保持這種清淨狀态,這就是有為造作生死輪回。是以說這首偈子它顯示的是心性,菩提、明鏡、塵埃、運動這些統統都破掉,破掉以後顯示出一真法界或者涅槃妙心。當然當我們說一真法界、涅槃妙心、禅源、清淨心、本來圓明自性清淨心這些,也是用教下的語言來講,還有真如、真如之智、無分别心或者無分别智、根本智、差别智,無分别智對應無分别境、安立谛,非安立谛等等這些東西,實際上也是語言,就是語言的友善,這些語言是平等的,如果我們把它叫成另外的東西,它也是平等的,比如祖師那裡它還有種種名字,叫正位,叫空劫,叫偏正回互,叫誕生王子,叫祖父等等,有種種的比喻,但是充其量來說,這些都是比喻,都是形而下。有人說不能叫什麼名字,那不能叫什麼名字就不能說,不能說怎麼去交流呢?是以說借助的語言永遠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比如說毗盧遮那,密宗裡面有一個祖師叫毗盧遮那,然後有法界體性智,一真法界,毗盧遮那為中央佛,中央佛和五方佛各有寓意,但是在華嚴經毗盧遮那就不是這樣的概念,華嚴經的毗盧遮那指的是法界的體相用,可以說整個華藏世界都是毗盧遮那整個一個顯示,它實際上就是說體相用合為一體。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實際上對釋迦牟尼佛本身來講,他是法報化三身一體的。

這個偈子出來以後,徒衆驚呆了,各相謂言:不能以貌取人,我們七八個月以來原來役使的是肉身菩薩。肉身菩薩,一種說就是菩薩化現為肉身,指慧能。另外一種是肉身不壞,這兩個意思都可以去了解。六祖大師就是肉身不壞,很可惜文革時候被破壞了,但是佛源老和尚保護了一部分,後來又重新整理塑金了,從唐代到文革前一直都沒有壞。大家看到偈子都非常震驚,說明群衆的内心還是有智慧的。

史文:《壇經》講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有的時候我們很奇怪,就是有些邪教像義雲高這樣的,他把自己說得比釋迦牟尼佛還厲害,似乎他越說的玄越能夠被人所接受,這是末法時代的一種亂象。印度也是這樣,如果去看印度近200年的這些聖人典籍,諸如賽巴巴、奧羅賓多、羅摩克裡希納、辯喜等等,這些還屬于正宗宗教的人物,你要看他們的神通更大,傳說更加神奇。還有一個尤迦南達,著有《瑜伽之龍》(一個瑜伽師的傳記),英文網站裡他的東西特别多。是以有人問徐梵澄說印度怎麼樣,他說是聖人和精神騙子混合的地方,就是什麼人都有。徐梵澄是當代著名的梵文學者和佛學學者,1945年被派到泰戈爾大學做文化交流,在印度旅居了33年,其間曾在奧羅賓多修道院呆了28年,翻譯了大量奧羅賓多著作和印度教古代經典《奧義書》,78年回國到社科院。

五祖見衆人驚怪,恐人損害。因為1000多人的地方真的是很雜,要知道禅宗到四祖的時候已經很有名氣了,當時唐太宗多次下诏去請四祖都不去。四祖還有好幾個傳說,諸如隋朝開皇十五年治愈隋炀帝的母親,在吉州教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解圍救城等等。是以四祖這個人和他的道場影響非常大,這個袈裟如果是披在二祖、三祖的身上,大概嫉妒、傷害的人還是小範圍,而在四祖五祖這個時候因為影響非常大,傳法這件事就變得非常敏感,袈裟也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東西了。五祖很善巧,他用鞋子把慧能這首偈子擦掉,說“亦未見性”,這也沒見性。“衆以為然”,大家一開始覺得很好,然後一聽祖師說不行,大家也說原來就是不行嘛。後來聽說袈裟被慧能帶走了,大家又去追。我們看這就是我們的凡夫心,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被外境外相甚至被祖師語言所主宰,一點做不到主。

感恩轉發,功德無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