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作者:明心茶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明心茶园。讲解者:史文。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h1 class="pgc-h-arrow-right">行由品第一(3)</h1>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五祖早已知道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如果用唯识来讲,是在资粮位和加行位,未入圣位,还没有到见道位修道位,还没有见到自性。南廊壁,本来是打算绘画楞伽经变图的,看到墙上的偈子就对卢供奉说:“现在不用画了,劳烦你这么远跑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所以现在不要画经变图和五祖血脉图了,不要画我们的传承谱系了。‘但留此偈,与人诵持。’墙上的这个偈子很好,我们把这个保留在这儿,叫大家诵持。”诵持经文或者重复的念一句话,一个咒,比如说念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实际上就是一种修行,用一句一咒来总摄经文的含义。念咒观想法实际上契合华严经的理论,华严经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主伴圆融,一多无碍。一微尘里有大千经卷,三藏十二部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在哪里?在一微尘里。一微尘是什么?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它是本来自性清净圆明之心。“依此偈修,免堕恶道”,根据这个偈子修肯定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肯定不会堕于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会有很大的修行成就。五祖叫大家点香烧香来礼敬偈子,“尽诵此偈,即得见性。”每天诵持这个偈子即得见性,这个见性是真的见性还是假的,肯定是鼓励大家,也是方便说吧。“门人颂偈,皆叹善哉。”真不错,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得法人和这个法就是这样了吧。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五祖半夜把神秀叫来问偈子是不是他写的,神秀说是他所写,说他“不敢妄求祖位”,没有任何一丝一毫想要当第六代祖师的想法,“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我们看神秀还是要靠老和尚来印证他,说明他确实也不自信,还是心外求法的一种求证,不像六祖一见到五祖就说,我这獦獠身与老和尚身不一样,但是佛性没什么区别。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去种哪个福田。五祖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你确实没有见到本性,只到门外,还没有入门。“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这样的见地实际上是无法成佛的。“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觉。我们看,五祖讲要成佛必须要言下识自本性。禅宗过去的祖师很多就是言下见性,比如说大珠慧海禅师,他初参马祖时,马祖问他来做什么?大珠说来求佛法。马祖说:“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就是你自己有个宝珠不用,到外面乱跑什么,大珠言下顿识本心,踊跃礼谢。还有曹山本寂参访洞山禅师,洞山问曹山本寂叫什么名,曹山说叫“本寂”,洞山说:“向上更道”,向上还有什么呢?曹山说:“不道”,这没法说不能说,然后洞山就非常肯定他。名相之外见实相或者名相本身,它的本质就是实相,所以汝需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什么叫言下?就是说话的时候,听老师讲的时候,自己在讲话的时候,在讲到自性的时候,或者在接引的过程中,就是一刹那。后面不仅是言下见性,棒下也见性,一棒子打出来或者一声喝也见性。另外还有一种言,什么叫言?“吃茶去”就是言。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什么样呢?是不生不灭,就是你要去看到本心中不生不灭的自性,也就是涅槃妙心。禅宗的本源心源是什么?是涅槃妙心,当然也可以用唯识里的第八识清净面或者第九识,还有见道位修道位这些概念来作为一种理解的方便,但是不能够执之以为实,如果执以为实就把禅宗的神韵和禅宗的精髓给替换蒙蔽掉了。言下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见到的本心本性是什么?心和性有时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有时又指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指的不一样的话,自心往往指的是八识的染污面或者指前七识的变化,比如说思量即不中用,或者说思量即变化,思量善法即产生善果天堂,思量恶法即有无量的地狱和恶果现显,这个自心实际上是指前七识的转化变换,指的是转识,因为五八是不动的,是没有分别的,当然也可以从整体来讲,因为没有第八识染污的这个根本的话,六七不会动的,它不会种子现行、现行种子这样互相变化的,所以自心也可以指整体的无明和八识的整体的染污的这一面,而它整体的清净的这一面称为自性。自心自性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说第八识如果叫阿赖耶识,在凡夫位异生位它就是心,就是染污。如果说它清净以后,在清静位,清净种子现行的时候,它就是净,它就是性。所以说我们要用真正的自性智慧去通达教理,才能够不执着于唯识、般若或者其他经教的文字,也不执着于坛经本身的文字。太虚大师的《曹溪禅之新击节》非常经典,这篇文章不仅讲禅宗,实际上也讲了整个中国佛教以及太虚大师本人的境界和自性心。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本心本性什么样?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我们看,这才是真正的开悟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后面六祖讲“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情就是对相的执着,不管是六七识还是五八识的转,如果于转处沒有任何一种相的执着,繁兴永处那伽定,那就是动静不二。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念念自见就是六祖后面讲的念者念自性,无者无妄想,所以说无念。无念并不是死人、空、无心,什么都不想,木头,石头,或者睡着了,那些是无记或者是痴的状态,充其量是一种舍的心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一真就是一念真,一念心慧显现则一切真,一刹那能所双亡,然后时时刻刻能所双亡,念念平等,念念平直,念念清净,念念智慧般若现前。“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不管坐着打坐或者走路,或者想问题,还是走到任何地方去,碰到生死顺逆,碰到狼虫虎豹,碰到各种境界,都是“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是心强加上去各种分别的,是“万境自如如”,是平等真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这种心,这种智慧和心不二的心,智慧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所以说禅宗说,见就是性,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有人说即心即佛,把这个文字猜来猜去,把很多文献列在一起,放在不同的背景下去解释猜测。过去我们说一个读书人,他占有资料还需要时间积累,将来这些事情都可以用计算机来做,用大数据做文献整理,一点击,所有相关资料全部出来,文字的搜索整理可以像打麻将一样无限的排列和组合,但是能否真正的把这个认知过程变成体悟、现量的亲证?那是需要真正的智慧或真正的善知识和机缘来激发的。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五祖讲的这种境界和状态,如何见性,见性是什么,就是说言下见性,不生不灭,念念自见,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如果有这种见解见地的话,这才是无上自心自性的智慧,这就是你的自性啊。菩提就是觉悟之自性,而不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一会儿掉个尘埃,今天扫一下,明天又扫一下,像沙尘暴雾霾,永远都搞不完。五祖讲万境自如如,菩提之性,本来不生不灭,一切时中都是,而不是说你要不断的去打扫打扫打扫,保持清净。“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五祖对神秀说:你回去再想一两天,重新做一个偈子来给我看,如果你的见地入得门,袈裟就传给你。实际上是鼓励他,你想已经到这个份儿上肯定不行了。因为神秀这种性格,他是一个非常自尊的人。当然这样讲也只是根据文字来猜测一个人的性格,并没有不恭敬,我们是以凡解圣,以凡解圣的目的是为了反照我们的凡夫心。我们凡夫也是这样,一听说谁怎么样,心里潜意识总归是不服气,特别是听说谁开悟了,有的人就会去考验他,或者去看他有没有神通。这个是凡夫之心,人我高下的心。有的人世间的名闻利养都不计较,比如说人家把他钱偷了,把他打一顿,他都可以忍辱,他都可以布施的,但是一听说谁比他修得好,他心里就觉得不服气了,或者人家说他没有开圆解,他心里就不高兴了,他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开圆解好久了。

如果是一个真正的智慧很高的人,听到五祖刚才讲那番话,他言下就顿悟了。他这样回去又想了好几天,还是不行,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从碓房过,唱诵神秀做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碓房劳动的慧能大师卢行者一听就知道这个偈子没有见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虽然没有谁给他讲解这件事情,但是他早已经知道本来的意思了。然后他就问这个童子诵的是什么偈子,童子就是小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小沙弥。这童子说:你这个葛獠连这都不懂啊。五祖大师讲了世人生死事大,叫大家做偈子,他要传法了,要找接班人了,说谁如果把佛法的根本意境写出来,就把袈裟传给谁,“即付衣法为第六代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写了这首偈子,叫无相偈,大师叫我们大家都诵持这首偈子,以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六祖说:我也要诵偈结来生缘,善知识,我在这里劳动了八个多月,还没到前面去过,希望善知识能把我带到前面去拜一拜,我也要学习。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说我不认识字,请上人为读。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别驾是官名,宋代以后叫通判,就是刺史的佐使,有位江州別驾叫张日用高声读诵此偈,可见当时这个地方也是各种名人官员荟萃的地方。慧能闻已说我也有个偈子,请别驾为我写一下,别驾说你这种人也能做偈,太稀奇了。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我们看六祖大师,他是一个很平和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讲的话非常到位,而且不卑不亢。他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意思就是说佛性本来人人具足,不要小看我不认识字,“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在这里,“没意智”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文化的人,地位低的人,这种人中有的人也具有无上智慧,有的人看起来非常高大上,也不一定真正就有真智慧。“若轻人即有无边罪”,众生平等智慧前,不能太着相。如果轻视别人就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你说吧,我给你写出来,“汝若得法”,如果你真是开悟的人,真是祖师的话,你要先度我啊,不要忘记此言。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在敦煌本里边,“本来无一物”这一句写为“佛性本清净”。敦煌本在二十世纪初才被发现,差异非常大。过去流传的本子都是“本来无一物”。慧能大师的这个偈子跟前面神秀的偈子相比的话,就是没有对待,没有相,没有清净和污染之相,没有动态的需要去怎么样造作修行的相,是以一物直透心地,是为了显示佛性,显示一种清净涅槃妙心,而清净涅槃妙心是不生不灭,不须造作的,也是没有因果,无始无终的。所以说如果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么就有一个如如不动的东西,有一个清净的东西,有染和净、动和静的分别,就把唯一的法界割裂为二元,就必须要动态的修行去不断地保持这种清净状态,这就是有为造作生死轮回。所以说这首偈子它显示的是心性,菩提、明镜、尘埃、运动这些统统都破掉,破掉以后显示出一真法界或者涅槃妙心。当然当我们说一真法界、涅槃妙心、禅源、清净心、本来圆明自性清净心这些,也是用教下的语言来讲,还有真如、真如之智、无分别心或者无分别智、根本智、差别智,无分别智对应无分别境、安立谛,非安立谛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也是语言,就是语言的方便,这些语言是平等的,如果我们把它叫成另外的东西,它也是平等的,比如祖师那里它还有种种名字,叫正位,叫空劫,叫偏正回互,叫诞生王子,叫祖父等等,有种种的比喻,但是充其量来说,这些都是比喻,都是形而下。有人说不能叫什么名字,那不能叫什么名字就不能说,不能说怎么去交流呢?所以说借助的语言永远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比如说毗卢遮那,密宗里面有一个祖师叫毗卢遮那,然后有法界体性智,一真法界,毗卢遮那为中央佛,中央佛和五方佛各有寓意,但是在华严经毗卢遮那就不是这样的概念,华严经的毗卢遮那指的是法界的体相用,可以说整个华藏世界都是毗卢遮那整个一个显示,它实际上就是说体相用合为一体。有人说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实际上对释迦牟尼佛本身来讲,他是法报化三身一体的。

这个偈子出来以后,徒众惊呆了,各相谓言:不能以貌取人,我们七八个月以来原来役使的是肉身菩萨。肉身菩萨,一种说就是菩萨化现为肉身,指慧能。另外一种是肉身不坏,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去理解。六祖大师就是肉身不坏,很可惜文革时候被破坏了,但是佛源老和尚保护了一部分,后来又重新整理塑金了,从唐代到文革前一直都没有坏。大家看到偈子都非常震惊,说明群众的内心还是有智慧的。

史文:《坛经》讲座之四—— 行由品第一(3)行由品第一(3)

有的时候我们很奇怪,就是有些邪教像义云高这样的,他把自己说得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似乎他越说的玄越能够被人所接受,这是末法时代的一种乱象。印度也是这样,如果去看印度近200年的这些圣人典籍,诸如赛巴巴、奥罗宾多、罗摩克里希纳、辩喜等等,这些还属于正宗宗教的人物,你要看他们的神通更大,传说更加神奇。还有一个尤迦南达,著有《瑜伽之龙》(一个瑜伽师的传记),英文网站里他的东西特别多。所以有人问徐梵澄说印度怎么样,他说是圣人和精神骗子混合的地方,就是什么人都有。徐梵澄是当代著名的梵文学者和佛学学者,1945年被派到泰戈尔大学做文化交流,在印度旅居了33年,其间曾在奥罗宾多修道院呆了28年,翻译了大量奥罗宾多著作和印度教古代经典《奥义书》,78年回国到社科院。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因为1000多人的地方真的是很杂,要知道禅宗到四祖的时候已经很有名气了,当时唐太宗多次下诏去请四祖都不去。四祖还有好几个传说,诸如隋朝开皇十五年治愈隋炀帝的母亲,在吉州教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解围救城等等。所以四祖这个人和他的道场影响非常大,这个袈裟如果是披在二祖、三祖的身上,大概嫉妒、伤害的人还是小范围,而在四祖五祖这个时候因为影响非常大,传法这件事就变得非常敏感,袈裟也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东西了。五祖很善巧,他用鞋子把慧能这首偈子擦掉,说“亦未见性”,这也没见性。“众以为然”,大家一开始觉得很好,然后一听祖师说不行,大家也说原来就是不行嘛。后来听说袈裟被慧能带走了,大家又去追。我们看这就是我们的凡夫心,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被外境外相甚至被祖师语言所主宰,一点做不到主。

感恩转发,功德无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