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紐扣家庭教育」專訪劉洋:我把這件熱愛的事情做了21年

作者:紐扣家庭教育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我在前台查資料。快遞小哥抱着一大束花走進公司,“請問哪位是劉洋老師”。我幫忙簽收,接過花之後看見花束中的便利簽“祝你有一個美好的開始”,沒有署名。目前台抱着這束花放到劉洋老師的工位時,我聽到,這束花是她的夫妻送給她的第一天入職驚喜,那天恰好也是她跟夫妻結婚十九周年的紀念日。

劉洋和紐扣家庭教育的緣分就是從這樣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開始的。

文/劉 彩

攝像/吳 奇

剪輯/郝曉楠

01、崩潰之後

【随性】,是劉洋給自己的定義。

“給我一本書,一個沙發,我能安安靜靜窩在那裡一整天。我朋友聽說後就會覺得我很無聊,讓我多出去走走。”劉洋說起這個事的時候笑意盈盈,讓人充滿畫面感。好像朋友聒噪的聲音就在耳邊響起,但對方說完之後看着一臉惬意坦然的劉洋,又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繼續這個話題。因為在劉洋看來,【靜能生慧】,安靜地和自己相處,從來不是什麼缺陷。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劉洋的工作需要面對家長的各種失控瞬間。聽到最多的話大概就是“老師,我真的是受不了了,孩子就是跟我對着幹,我都要崩潰了”。這種時候,越“靜”,面對家長的崩潰就越有效果。因為“不管家長怎麼崩潰,你都得沉下心來,一點點開導家長,慢慢地跟家長分析”。

「紐扣家庭教育」專訪劉洋:我把這件熱愛的事情做了21年

安撫完家長的情緒,該進行的工作還是要進行的。在紐扣家庭教育的工作是一個繁複且龐大的過程。劉洋說這個有點像醫院裡的【專家會診】。收到家長的回報之後,通常都是專家組的老師坐到一起,幫助家長去分析孩子産生問題的原因。有時候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家庭教育環境的問題,以及孩子的人際關系,學校環境等等綜合問題。“是以專家組會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幫助家長做分析。”

「紐扣家庭教育」專訪劉洋:我把這件熱愛的事情做了21年

當分析完原因之後,專家團隊就會制定出一系列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但不管是什麼方案,通常第一步都是——先改變家長的認知。

劉洋說,在工作中遇到的家長大緻有三類。

一類家長是比較“強勢型”,在這些家長的認知中,孩子不聽話主要是孩子的責任。家長辛苦打拼,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生活,“孩子有什麼理由不聽話”;

第二類家長是“甩手上司型”,這些家長說的最多的是:“老師,你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你直接跟孩子說吧”。他們希望通過心理老師和孩子的對話可以直接改變孩子;

第三類家長是“條件型”,這些家長經常會以【如果,那麼...】開始說,“如果孩子能做出改變,那麼我也願意改變我的方式”。

面對不同的家長,溝通方式是不一樣,專家團隊給出的方案通常也是動态的。這是因為在真正執行的時候,一定會根據孩子和家長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劉洋在這裡提到了一個專業名詞“平行輔導”,“就是一方面做孩子的工作,讓孩子做出改變,一方面做家長的工作,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改變,進而促進家長也做出改變。”

盡管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劉洋還是建議家長在接受輔導的過程中盡量配合老師的工作。“在認真負責的老師,他(她)都不可能長期地走進各位家長的現實生活中,與這個家庭的成員共同生活。還是要家長率先調整心态,接納心理老師的意見,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才能讓這個家庭在之後的生活走上正軌”。

對于家長在生活中面對的那些無力的瞬間,該崩潰崩潰,畢竟“誰都需要一個釋放自己的方式”,但是無論怎麼崩潰都不要跟孩子說“我為什麼要生你”,“你為什麼這麼差勁”這些話。我們是成年人,可以迅速在一段崩潰的情緒中調整過來,但孩子的内心一旦崩潰,就成為我們很難撫平的傷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重要的從來不是崩潰那一刻的天崩地陷,而是在崩潰之後重拾信心,決心解決問題的能力。

02、“儀式感”和“不完美”

劉洋在紐扣家庭教育的第一天是從夫妻送的一束花開始的。說起這個事,劉洋形容自己有點“凡爾賽”,感覺入職的第一天就收到這麼一大束花,有點高調。

「紐扣家庭教育」專訪劉洋:我把這件熱愛的事情做了21年

“其實,我在生活中不是一個特别注重儀式感的人。”送花那天不僅是劉洋來到紐扣家庭教育的第一天,即将開啟她21年教育經曆的一個新篇章,也是她跟夫妻的19周年紀念日。“我其實沒有特别準備去慶祝這一天,隻是于我個人而言這是工作的一個新篇章,也還是希望能有一些特别的方式紀念一下”。

劉洋說自己是一個比較務實的人,每天就是忙啊忙,不會特别注重儀式感。但是在做了心理咨詢行業之後,就發現生活中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事情,“這個可以拉高我們的生活幸福指數,是以偶爾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慶祝一些特别的事情”。

是呀,無論是21,還是19,都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數字。但不是慶祝一個人堅持了21年,而是慶祝一個人熱愛了21年。

對于工作的這份熱愛一直萦繞在劉洋的心裡,慢慢地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中。

劉洋的夫妻和女兒都非常支援她的工作。在孩子小的時候,家人還會因為工作太忙忽略家庭而有些抱怨,但随着時間的流逝,這份工作帶來的好處也越來越明顯。“我夫妻就經常說,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那些棘手的問題,在你這就都不是個事”。劉洋認為自己能跟夫妻在教育問題上能達成一緻,除了夫妻的信任和了解之外,還要歸功于自己的這份工作,“長期跟各類家長和孩子打交道,會讓我在教育問題上更客觀,也更通透。”

之是以能變成一位【通透】的媽媽,一方面來源于劉洋的經曆,一方面則來源于她的改變。

「紐扣家庭教育」專訪劉洋:我把這件熱愛的事情做了21年

劉洋說自己的母親也是一位有點“強勢型”的家長。“從小到大,我家的主基調就是‘隻要學習好,其他都不重要’”。不過好在母親雖然重視學習,但也隻是對劉洋進行嚴厲的管束,從未進行過逼迫。這也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在工作之餘相比熱鬧的聚會劉洋會更喜歡【跟自己相處】了。“但有時候想想,小時候少了很多玩樂的時間,也還是會遺憾”。

多年以後,當劉洋成為媽媽,相較于母親對自己的嚴格限制,劉洋對女兒的教育則更加【民主】、【自由】。除了給孩子留出自己玩樂的時間,劉洋也會和夫妻特意設計很多陪伴孩子玩樂的事情。或許這種教育方式是劉洋想要彌補自己在成長中留下的小小遺憾,也或許這是劉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采取的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方式。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這種改變帶來的影響是積極正面的。比起成為一位優秀的媽媽,劉洋選擇和女兒共同成長。“我希望和女兒互為驕傲。媽媽表現好的時候,我是女兒的驕傲;女兒表現好的時候,女兒是我的驕傲”。

比起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劉洋說更希望女兒首先學會【接納自己】。“我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但是不用完美”。

03、搬石頭

在二十出頭的時候,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劉洋曾對自己産生過懷疑,在想自己是不是适合這份工作。導師開導她,每一份工作都會遇到挑戰,遇到困難,如果遇到挑戰的思維模式就是放棄,那麼這極有可能成為一種工作習慣。當換了一份工作,依舊遇到挑戰的時候,又會再次放棄,這樣長久下去,人就無法成長,無法成為一個很有能量的人。是以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堅持一下,自己不能解決的,是不是可以尋求幫助,發揮團隊的力量,去想辦法攻克這個問題。

在訪談中,劉洋還跟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

“有一對父子開車外出遊玩,路上遇到了一塊石頭攔住去路。兒子下車撅着小屁股,使出全身的力氣都不能使石頭移動分毫。扭頭跟父親說“這塊石頭太重了,我搬不動,我放棄了”。父親則一臉慈愛地看着兒子,問他“你真的盡力了嗎?”兒子走上前又使勁試了一下,還是搬不動,這時候父親說,“如果你自己搬不動,是不是可以找别人幫助你呢?”這時候兒子恍然大悟,牽着父親的手,父子倆一起将石頭移開。

劉洋說她經常會跟家長分享這個故事,因為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經常會遇到困難和充滿挑戰的事情。這時候,家長的陪伴會使孩子産生安全感,家長的鼓勵會使孩子生出克服困難的勇氣,家長的正确引導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向前,充滿正能量的人。

成長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攔路石】,是繞開,還是搬走,家長的态度至關重要。

“我們都是普通人,就是看願不願和孩子一起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