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我在前台查资料。快递小哥抱着一大束花走进公司,“请问哪位是刘洋老师”。我帮忙签收,接过花之后看见花束中的便利签“祝你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没有署名。当前台抱着这束花放到刘洋老师的工位时,我听到,这束花是她的爱人送给她的第一天入职惊喜,那天恰好也是她跟爱人结婚十九周年的纪念日。
刘洋和纽扣家庭教育的缘分就是从这样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开始的。
文/刘 彩
摄像/吴 奇
剪辑/郝晓楠
01、崩溃之后
【随性】,是刘洋给自己的定义。
“给我一本书,一个沙发,我能安安静静窝在那里一整天。我朋友听说后就会觉得我很无聊,让我多出去走走。”刘洋说起这个事的时候笑意盈盈,让人充满画面感。好像朋友聒噪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但对方说完之后看着一脸惬意坦然的刘洋,又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这个话题。因为在刘洋看来,【静能生慧】,安静地和自己相处,从来不是什么缺陷。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刘洋的工作需要面对家长的各种失控瞬间。听到最多的话大概就是“老师,我真的是受不了了,孩子就是跟我对着干,我都要崩溃了”。这种时候,越“静”,面对家长的崩溃就越有效果。因为“不管家长怎么崩溃,你都得沉下心来,一点点开导家长,慢慢地跟家长分析”。

安抚完家长的情绪,该进行的工作还是要进行的。在纽扣家庭教育的工作是一个繁复且庞大的过程。刘洋说这个有点像医院里的【专家会诊】。收到家长的反馈之后,通常都是专家组的老师坐到一起,帮助家长去分析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时候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家庭教育环境的问题,以及孩子的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等等综合问题。“所以专家组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助家长做分析。”
当分析完原因之后,专家团队就会制定出一系列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但不管是什么方案,通常第一步都是——先改变家长的认知。
刘洋说,在工作中遇到的家长大致有三类。
一类家长是比较“强势型”,在这些家长的认知中,孩子不听话主要是孩子的责任。家长辛苦打拼,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孩子有什么理由不听话”;
第二类家长是“甩手领导型”,这些家长说的最多的是:“老师,你说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你直接跟孩子说吧”。他们希望通过心理老师和孩子的对话可以直接改变孩子;
第三类家长是“条件型”,这些家长经常会以【如果,那么...】开始说,“如果孩子能做出改变,那么我也愿意改变我的方式”。
面对不同的家长,沟通方式是不一样,专家团队给出的方案通常也是动态的。这是因为在真正执行的时候,一定会根据孩子和家长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刘洋在这里提到了一个专业名词“平行辅导”,“就是一方面做孩子的工作,让孩子做出改变,一方面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改变,进而促进家长也做出改变。”
尽管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刘洋还是建议家长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尽量配合老师的工作。“在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她)都不可能长期地走进各位家长的现实生活中,与这个家庭的成员共同生活。还是要家长率先调整心态,接纳心理老师的意见,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才能让这个家庭在之后的生活走上正轨”。
对于家长在生活中面对的那些无力的瞬间,该崩溃崩溃,毕竟“谁都需要一个释放自己的方式”,但是无论怎么崩溃都不要跟孩子说“我为什么要生你”,“你为什么这么差劲”这些话。我们是成年人,可以迅速在一段崩溃的情绪中调整过来,但孩子的内心一旦崩溃,就成为我们很难抚平的伤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重要的从来不是崩溃那一刻的天崩地陷,而是在崩溃之后重拾信心,决心解决问题的能力。
02、“仪式感”和“不完美”
刘洋在纽扣家庭教育的第一天是从爱人送的一束花开始的。说起这个事,刘洋形容自己有点“凡尔赛”,感觉入职的第一天就收到这么一大束花,有点高调。
“其实,我在生活中不是一个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人。”送花那天不仅是刘洋来到纽扣家庭教育的第一天,即将开启她21年教育经历的一个新篇章,也是她跟爱人的19周年纪念日。“我其实没有特别准备去庆祝这一天,只是于我个人而言这是工作的一个新篇章,也还是希望能有一些特别的方式纪念一下”。
刘洋说自己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每天就是忙啊忙,不会特别注重仪式感。但是在做了心理咨询行业之后,就发现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事情,“这个可以拉高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所以偶尔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庆祝一些特别的事情”。
是呀,无论是21,还是19,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数字。但不是庆祝一个人坚持了21年,而是庆祝一个人热爱了21年。
对于工作的这份热爱一直萦绕在刘洋的心里,慢慢地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中。
刘洋的爱人和女儿都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人还会因为工作太忙忽略家庭而有些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份工作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明显。“我爱人就经常说,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那些棘手的问题,在你这就都不是个事”。刘洋认为自己能跟爱人在教育问题上能达成一致,除了爱人的信任和理解之外,还要归功于自己的这份工作,“长期跟各类家长和孩子打交道,会让我在教育问题上更客观,也更通透。”
之所以能变成一位【通透】的妈妈,一方面来源于刘洋的经历,一方面则来源于她的改变。
刘洋说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有点“强势型”的家长。“从小到大,我家的主基调就是‘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不过好在母亲虽然重视学习,但也只是对刘洋进行严厉的管束,从未进行过逼迫。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工作之余相比热闹的聚会刘洋会更喜欢【跟自己相处】了。“但有时候想想,小时候少了很多玩乐的时间,也还是会遗憾”。
多年以后,当刘洋成为妈妈,相较于母亲对自己的严格约束,刘洋对女儿的教育则更加【民主】、【自由】。除了给孩子留出自己玩乐的时间,刘洋也会和爱人特意设计很多陪伴孩子玩乐的事情。或许这种教育方式是刘洋想要弥补自己在成长中留下的小小遗憾,也或许这是刘洋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采取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式。但无论是什么原因,这种改变带来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比起成为一位优秀的妈妈,刘洋选择和女儿共同成长。“我希望和女儿互为骄傲。妈妈表现好的时候,我是女儿的骄傲;女儿表现好的时候,女儿是我的骄傲”。
比起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刘洋说更希望女儿首先学会【接纳自己】。“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但是不用完美”。
03、搬石头
在二十出头的时候,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刘洋曾对自己产生过怀疑,在想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导师开导她,每一份工作都会遇到挑战,遇到困难,如果遇到挑战的思维模式就是放弃,那么这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当换了一份工作,依旧遇到挑战的时候,又会再次放弃,这样长久下去,人就无法成长,无法成为一个很有能量的人。所以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坚持一下,自己不能解决的,是不是可以寻求帮助,发挥团队的力量,去想办法攻克这个问题。
在访谈中,刘洋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
“有一对父子开车外出游玩,路上遇到了一块石头拦住去路。儿子下车撅着小屁股,使出全身的力气都不能使石头移动分毫。扭头跟父亲说“这块石头太重了,我搬不动,我放弃了”。父亲则一脸慈爱地看着儿子,问他“你真的尽力了吗?”儿子走上前又使劲试了一下,还是搬不动,这时候父亲说,“如果你自己搬不动,是不是可以找别人帮助你呢?”这时候儿子恍然大悟,牵着父亲的手,父子俩一起将石头移开。
刘洋说她经常会跟家长分享这个故事,因为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经常会遇到困难和充满挑战的事情。这时候,家长的陪伴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家长的鼓励会使孩子生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家长的正确引导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向前,充满正能量的人。
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拦路石】,是绕开,还是搬走,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都是普通人,就是看愿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