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稱】《江山如此多嬌》 【作者】傅抱石 關山月 【年代】1959年 【尺寸】900cm*650cm 【類别】國畫
新中國初期,為展現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建設成就,黨中央決定興建首都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便是其中之一。
人民大會堂1958年10月動工,僅僅用時10個月,于1959年9月建成。建成之後,需要一批藝術品來對内部進行裝點。正是在這種情境下,請到傅抱石和關山月先生合作,以毛澤東詞《沁園春·雪》為内容,合作畫幅大畫,題目為《江山如此多嬌》。
人民大會堂是國家上司人接見外賓和舉行國事活動的場所,對繪畫作品有很高的要求,是以兩位畫家在接受任務的同時,備感壓力。
而《江山如此多嬌》的命題畫首先要求能展現出毛主席《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的詩意。關山月和傅抱石認真研究後,按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整個畫面要表現出我們偉大祖國的風貌:近景是江南青綠山川、蒼松翠石;遠景是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
傅抱石先後畫出了幾幅小稿,并呈交給周總理觀看。周總理看了畫稿後建議,畫面還要畫上紅太陽,既展現“東方紅,太陽升”之意,同時“也是象征毛主席、共産黨的上司”。
《江山如此多嬌》局部
傅抱石後來在《北京作畫記》一文中如此追述:“我們力求在畫面上,把關山月的細緻柔和的嶺南風格,和我的奔放、深厚為一體,而又各具特色,必須畫得筆墨淋漓,氣勢磅礴,絕不能有一點纖弱無力的表現。”
傅抱石、關山月共同創作現場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創作,畫作最終完成。在一輪紅日的映襯下,近景青山綠水代表祖國的南方,遠景冰天雪地代表祖國的北方,中景以祖國的兩大動脈——長江黃河貫穿,進而,使整幅畫面連貫成為一個整體,象征着祖國團結統一,繁榮昌盛。
《江山如此多嬌》近景
《江山如此多嬌》遠景
傅抱石和關山月在創作中分别融入了各自的藝術手法,在一幅作品中囊括了祖國南北東西的大好河山,進而,不同時空的意象同時交疊存在于一幅畫面之中。通過這種空間的交疊,兩位藝術家對毛主席的詞意進行了浪漫主義的視覺化呈現,同時,完成了文學詩詞向丹青筆墨的通感式轉換,而在這個過程的背後則是更加深沉的曆史況味。
畫作完成之後,最為重要的一項是請毛主席為畫題款,當時毛主席正在外地考察,他在百忙之中題寫了四份“江山如此多嬌”,并在回函中寫道“供選擇”。
然後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正宇教授把“江山如此多嬌”六個字放大描摹在畫面上。最後,毛主席的四幅書法中的三幅分别送給關山月、傅抱石、張正宇個人珍藏。另外一幅則存放在中國美術家協會作為檔案資料收藏,畫上放大的印章“江山如此多嬌”是由齊燕銘镌刻的。
1959年9月29日晚上,大畫《江山如此多嬌》裝裱完畢,趕在國慶十周年盛典之前懸挂在新落成的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這就是以後毛主席等國家上司人經常接見外賓合照的地方,也是人們懷念和向往的地方。
懸挂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江山如此多嬌》
如今在人民大會堂懸挂的《江山如此多嬌》其實已經并非原作,而是由榮寶齋技師進行臨摹的。
回到1990年,《江山如此多嬌》已經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懸挂了整31個年頭,由于時間久遠,畫面發黃變舊,局部更是因漏雨造成了損傷。同時由于大堂溫度及氣流的問題,使得這幅巨畫崩出了裂口。為了避免畫作受到更大的損害,人民大會堂上司研究決定,将原作儲存起來,另外臨摹複制一幅用于懸挂。
傅抱石先生已于1965年故去,關山月先生也年事已高,最後決定由榮寶齋派孫樹梅、米景揚兩位專家完成這項任務,時年62歲的孫樹梅與54歲的米景揚,年青時就進入榮寶齋,是勾描臨摹方面的高手,并得到董壽平等老先生的指點,是榮寶齋名副其實的“台柱子”。
同時,榮寶齋專門配兩位年輕畫家作為助手。四個人奉命臨摹了一個月終于完成了臨摹任務,又請榮寶齋的篆刻家宋學偉仿刻好圖章钤印上去,之後将畫面上進行了“做舊”處理,使畫面更為接近懸挂了30多年所呈現出的曆史面貌。畫作臨摹完成,在得到中央有關上司認可後,由榮寶齋裱畫專家精心裝裱,代替原作,繼續迎接國内外的賓客。
歡迎大家在微信公衆号中搜尋“中外藝術鑒賞”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