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嬰兒頭型“矯正”頭盔沖上熱搜,家長迷信扁頭不僅損及容貌更會影響腦容量的謬論,不惜投入數萬元給襁褓中的嬰兒全天戴上半斤重的頭盔。事與願違,輕則無效傷錢,重則緻殘傷身。20世紀90年代風靡的握筆食指矯正、腰背脊柱矯正為起點,商家抓住人性中愛面子的軟肋,直擊“家長愛卻又不知如何更愛孩子”的痛點,以愛之名推出僞科學産品收割着一茬茬的智商稅。
“愛你就要給你最好的。”相信每位給親生骨肉帶上頭盔的父母出發點都是愛,他們都認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在母嬰育兒社群裡,商家無孔不入地精準營銷,将僞科學理念不斷向家長滲透,在愛與面子的裹挾下,成就了商家的一筆筆訂單,傷了家長的錢,殘了孩子的腦。
數十年來,同樣的套路披上不同的産品外衣,收割了從50後到90後家長的錢袋子,究其根本,一是“苦誰都不能苦孩子”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沒有哪所大學教過大家該如何做父母如何表達愛。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時戶均孩童量在遞減,傳統育兒不再完全适用,新經驗尚待完善。
實際上,嬰兒扁頭不影響腦容量更不會腦積水,家長為其強戴頭盔會有傷害。愛是需要學習的,愛孩子絕不僅簡單的物質層面的滿足,精神底層的關心照料,而是尊重,把孩子當成獨立人格的人來尊重,而不是任何人或物的附屬。嬰幼兒也有自己的人格尊嚴,當父母給嬰兒戴上頭盔時,那痛苦的表情就是在表達拒絕,不能因無力反抗而被誤認為贊同,即便是父母,也不能插手子女的人生,侵犯子女的隐私。
父母養育子女的情感與人從出生就享有獨立人格兩者不能混淆,不應以愛之名進行道德綁架,更不應在子女行為能力發育階段,父母由于自身知識結構不完善或認知差,導緻錯誤行為,進而對子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種以愛之名的傷害比傷害本身更令人心痛。每個人都以獨立人格的個體存在,相處要有邊界感,任何階段都應該被尊重,不能因為行為能力的差異而被差別對待。父母對愛的認知能力有待提高,表達愛的方式更應優化,被感覺到了解了的善意才是愛,别讓“為你好”成為掩蓋私欲的遮羞布。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李冀
圖/廣州日報攝影記者 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