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作者:流年片語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出伏,有“推軒納微涼”的感覺。半掩着門,斜倚在沙發上讀豐子恺的《護生畫集》。鄰家小貓悄然進屋,怯怯地東張西望。唯恐打擾它,我便定格在沙發裡。小貓見室内無人,有些失落,“喵喵”地叫着,不知在說些什麼。

我把書本從面前慢慢移開,輕輕地坐起來。小貓看着我,沒有一點兒要走的意思。我這才知道,我先前的擔心是多餘的。原來小貓識人,它是認得我的,我們可是鄰居呀!人不如貓,我想。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宅在鋼筋水泥的建築裡,如今的鄰居隻是個符号,沒有了内容。“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幾千年的“理想”成了現實,喜哉?悲哉?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想想在鄉下那會兒,鄰裡串門,真如家常便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于鄰裡之情,亦不為過。左鄰的鑰匙也許在右舍保管,前院的老人也可能在後院用餐。張家的雞蛋下在了王家的雞窩裡,趙家的孩子留宿在了李家的炕頭,那更是常有的事。當時,我們家條件不好,姊妹多,住房少,我又是長兄,住在家裡多有不便,就是在左鄰右舍家借宿長大的。如今想起來,雖心有酸楚,但仍留餘香。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民間有個說法,“大财主也未必能置全家什”,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誰家免不了也會向别人家借點東西。俗話說,石蛋碗碴都有用,就是這個道理。那會兒,農具不分家,牲畜不揀主;有活一起幹,有飯一起吃;有罪同受,有福同享,親鄰處得都跟一家子似的。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千真萬确的。誰家有點事,院子裡就會擠滿人,不愁沒人幫忙。就是平時有點兒摩擦,那也是“舌頭跟牙私煩”的事,絕對不會記仇的。紅、白事一有,頓時煙消雲散,大家又重歸于好,親如一家。對門結成秦晉之好,前後院拜為芝蘭之交,幾乎半個莊都有親戚。異姓人家之間,大叔二老爹地叫着,真的好像沒有出五服似的,特别親切。我在老家輩分長,年輕時,有的老頭子還管我喊小叔小爺爺的,叫得我都不好意思。然民風淳樸,鄰裡和睦,大有“世外桃源”之範,令我這遠方的遊子,至今懷念不已。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後來搬進機關,住進集體宿舍,雖然離開了世代相依、朝夕相處的鄰居,但大家時有來往,親情未斷。同僚之間,雖沒有鄉裡鄰人之交,但相處亦很融洽。三五好友,聚在家中,喝喝小酒,打打小牌,拉拉小呱,其樂無窮。你送我家兩棵蔥,我給你家五頭蒜,禮輕情重。誰有課,孩子丢在辦公室,大家搶着哄,你給一塊糖,他給一塊餅,都當自家孩子一樣待。我兒子那時候小,還沒有入學,他媽媽忙不過來,帶在學校裡,沒少吃過老師叔叔阿姨的“好東西”,至今難忘,時而還津津樂道呢。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移居城裡後,鄰裡之情,親朋之交,戛然而止。“過去是門縫看人——把人看扁了,現在是門鏡看人——把人看遠了。”一語中的,說得咱都不好意思了。對門不知姓啥名誰,上下樓不問何方人士,已是當今城裡人的潛規則,不是你我之錯。我父母親不願意來城裡住,我能了解,沒有老兄弟老姊妹說話拉呱,那還能叫日子嗎?想想老家的那些雞鴨鵝狗,花鳥魚蟲,父母親說,這水泥房子,沒有一點生機,真叫人一天也住不下去了。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實在無聊,悶得慌,我就天真地跟兒子商量:買條小狗吧,兒媳婦聞聽驚叫:“狗有狂犬病!”“那就買隻鳥?”“鳥有禽流感!”看看,這就是八零後的孩子,不知怎麼了,真的拿他們沒有辦法。我戲稱他們是喝牛奶長大的一代——沒有了人情味兒。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

一隻串門的小貓,給我帶來了些許的慰藉。什麼時候,還能像在鄉下那會兒,串串門子,拉拉家常,嘗嘗鄰人的飯菜,品品親朋的茶香,分享各家的快樂呢?那該是何等的惬意喲。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親愛的街坊鄰居們,你們如今過得還好嗎?

心香一瓣:遠親不如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