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作者簡介:趙振宇 1945年12月生于江蘇揚州寶應縣,曾任中國政府加勒比事務特使。畢業于上海外國語學院,1970年入外交部工作,先後在外交人員服務局、外交部美大司、駐多倫多總領事館、駐加拿大使館等部門任科員、秘書及參贊等職;1999年至2003年任中國駐巴巴新幾內亞大使;2003年至2006年任中國駐牙買加大使兼任中國常駐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2009年,被外交部授予優秀外交官稱号;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任中國政府世博會副總代表。

在中國,隻要提起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人們首先會想到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諾爾曼·白求恩。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多倫多市,還有一位曾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過卓越貢獻、與白求恩同時代的人,他就是被宋慶齡副主席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其“人民友好使者”榮譽稱号的文幼章(James G. Endicott)。筆者在多倫多任職期間,曾有幸結識這位令人高山仰止的老人,多次聆聽他講述在中國近30年的傳奇人生。

初會文幼章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筆者曾三次常駐楓葉之國加拿大。1983至1987年,我在渥太華中國駐加使館工作時,就聽說過文幼章其人。那時使館定期收到他從多倫多寓所寄來的英文雙月刊《加拿大遠東通訊》,我是其忠實的讀者,對文幼章滿懷敬意。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文幼章

1990年3月,我重返加拿大,任職于中國駐多倫多總領事館。5月的一天,風和日麗,我偕夫人前往拜訪仰慕已久的文幼章老人。這是一座甯靜而溫馨的兩層樓老式寓所,庭院裡草木蔥茏,門前擺放着幾盆鮮花,生機勃勃,一如居所裡的主人,雖已屆耄耋之年,但仍充滿活力。文老身着西服,在第二任夫人埃拉的陪伴下,坐在客廳裡的輪椅上迎候我們。

文老談鋒甚健,海闊天空,從國際上反對霸權主義和邪惡勢力,到中國國内的“四人幫”覆滅和改革開放新氣象等,既有他對來自中國和海外各種資訊的梳理,也有其個人對問題的研究與思考。

他還不時穿插一些親曆故事,比如1969年中國和蘇聯關系惡化時,蘇聯人曾企圖颠覆中國政權,并已付諸行動,着手為中國拼湊一個新的“革命中央委員會”,其物色的主要人選中,除一直在莫斯科的王明外,還有居住在多倫多的中共創始人之一張國焘。蘇聯駐加使館一等秘書庫盧希内,為此特地從渥太華來到多倫多,尋求文幼章的幫助,請其安排他與張國焘晤面,當即遭到文老的拒絕。後來,這一計劃也胎死腹中。

談及《加拿大遠東通訊》時,文老回憶說,該刊的前身《上海時事通訊》是他1946年6月在上海創刊;1953年更名為《加拿大遠東通訊》,在多倫多出版。

《通訊》每期都由他親自撰稿、編輯、發行,讀者群主要是加拿大、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關注與研究中國的政界、知識界人士。自創刊以來,他幾十年如一日,心系中國,一直以報道和評述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主題,向西方世界介紹共産黨上司下的新中國一系列的曆史變革,包括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新發展。

《通訊》伴随着新中國的成長,一路走來,既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新中國的支援者,也以友好的姿态、客觀的立場,在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文老向我坦露心迹,其發行《加拿大遠東通訊》還有一個初衷——為了增進加拿大和美國人民與中國人民的友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加拿大、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承認。他說,雖然加拿大遲至1970年10月才與中國建交,但他所上司的加拿大和平運動委員會,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向加政府提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加拿大社會團體。

随着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早在1968年,文老就敏銳地觀察并預見到中加建交的時機已經臨近。為此,他起草了一份電文,放在日常攜帶的皮夾子裡,随時準備發給周恩來。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文幼章1938年在重慶向中國新兵作動員

1970年10月13日,中加兩國同時在各自首都公布了建交公報。聞此消息,他立即激動地打開皮夾,取出電報稿,給周恩來總理發去已存放兩年的賀電:“請允許我對加拿大政府最終同你的政府建立正常關系表示欣慰。我們歡迎兩國人民之間建立友好關系這一時刻的到來。”

文老縱談天下事,輪椅上面有乾坤。初次見面,給我和夫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出自中國的叛逆者

我和夫人每隔一段時間就代表總領館去看望文老和埃拉,他的次子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遠東曆史學家文忠志,小女兒雪莉和時任加中友協主席的女婿蘇威廉等家人有時也在座。

每逢相聚,大家都以文老為中心,圍坐在他的輪椅旁,聽他述說在中國所親曆的人生故事。文忠志用一句很經典的話定義了他父親非同尋常的一生:“出自中國的叛逆者。”

文老則由衷地向我們強調:“我從中國在精神上收獲的更多更大。我對中國的幫助很小,而中國革命卻把我由一名傳教士變成了新人。”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文煥章夫婦與孩子們 ,後排中為文幼章

1898年12月,文幼章出生在四川嘉定(今樂山市)一個虔誠的加拿大基督教牧師家庭,在那裡度過了早期的童年歲月。幼時,他常與中國小夥伴們一起玩耍,不經意間練就了川語“童子功”。他曾即興為我們背誦過一首熟爛于心的四川童謠,使滿座皆驚。後來他回到加拿大讀書,1918年初,随加拿大軍團赴法國參加抗擊德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凱旋後,進入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攻讀英語、曆史、哲學、文學、神學、教會史、比較宗教等專業課程。

1925年12月,文老子承父業,以加拿大聯合教會牧師的身份回到闊别多年的四川,一面在成都和重慶一帶傳教,一面在華西協和大學等大中學校教授英語。他極具語言天賦,探索出一套以“聽說領先”為要義的“英語直接教學法”,取得良好效果,其任教的重慶大學還出版發行了他的英語直接教學法課本。為了學好中文,他特地聘請了一位不會講英語的家庭教師,每天五小時專心學習,逼迫自己盡快融入當地的語境中,漸漸地會用流利的川語與周圍人交談。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文幼章與妻子的結婚照

1952年,他攜夫人文月華回中國通路,“鄉音”依舊。其四川樂山“老鄉”郭沫若副總理會見他時,兩人用川語親切交談。郭沫若見他中文講得如此道地,不由得驚歎道:“你的中文與中國人說的毫無差別!”事實上,我們每次見面時,他在很多情況下也講川語,隻是不時用英語向在座的家人作些解釋。離開中國40多年後,他仍能講一口道地的四川話,使我感到十分震撼。

在刻苦學習中文的同時,文老也十分重視了解中國的國情與民意。由于長期接觸普通群眾,他對川東地區貧民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了解。中國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的殘酷現實,使他逐漸将傳播基督教教義與實作社會公正結合起來。他反對帝國主義以武力在中國取得特權,主張應尊重中國群眾的愛國情緒,取消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

他在重慶一所教會中學教學時,在其創辦的《精益英文周報》上,不但刊登英語學習知識,還登載一些政治評論,針砭時弊,品評社會。随着在中國社會知名度的提高,文幼章的言行引起了其他傳教士的不滿,也遭到教會的反對。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反對聲中積極準備發動内戰,并于1945年12月1日在昆明制造了“一二·一 慘案”,鎮壓學生的反内戰運動。12月9日,成都學生在少城公園舉行遊行集會,聲援昆明學生。

作為集會上唯一的外籍教授,文幼章不僅冒着生命危險接受邀請,而且在軍警的嚴密監視下,不顧有人扔手榴彈恐吓,勇敢地走上講台發表演講,獲得了學生們雷鳴般的歡呼。他在向我們追憶這段經曆時說,投身這場鬥争是其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标志着自己從空想的知識分子改良觀點轉到獻身革命的立場。

“人民友好使者”文幼章(上)

文幼章1975年重返位于樂山的白塔街故居

文老的這一舉動,不但在教會和外國傳教士中引起了強烈反應,而且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也立即照會加拿大聯合教會,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限其一月之内離開中國,否則将驅逐其出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幼章感到他不能再繼續傳播教會要他傳播的“福音”了,決定辭去教會的神職。他緻信教會說,該決定是其經過長期而痛苦的考慮的結果。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去積極參加為改善人們狀況的社會政治鬥争。1946年6月,他的辭職請求獲多倫多方面準許,正式結束了傳教生涯。

(注:該文首發于《黨史博覽》2018年第3期,此次文字有少許改動)

未完待續~

作者 | 趙振宇

編輯 | 外交官說事兒 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