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興盛到衰落—日本到底經曆了什麼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經濟體開始陷入泡沫經濟危機的泥淖,難以自拔,直到現在還處于恢複期。

目前,從經濟學家到平民百姓,許多中國人都在議論人民币升值、房價大漲、股市飛漲,這一切經濟的表象與日本當年何其相似。有一些人提出了善意的擔憂,中國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無論如何,探究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對于今天的中國有着重大的啟示意義。

為此,本報推出特别策劃“日本泡沫經濟啟示錄”,特派記者組尋訪銀座這個昔日世界地産之最,采訪東京街頭的流浪漢,在那些建築勞工和破産者的回憶中追述泡沫時代的片段。

我們拜訪昔日的日本首相、主管經濟事務的部級官員、參與當年政府決策,并活躍在日本經濟界的知名學者、在泡沫經濟危機中破産的公司負責人等等。

系列報道将剖析當年日本經濟是怎樣在泡沫的不斷膨脹中被摧垮的,客觀地複制關于泡沫的各種觀念。而這一切努力的歸宿是:日本經濟危機對當今的中國經濟

有何借鑒意義?在推進貿易自由化、資本全球化的同時,中國該如何避免遭遇經濟危機的沖擊和傷害?

文/圖 本報特派東京記者 邱敏 曾向榮

10月底,深秋的東京已經很有些涼意。走在忙碌的東京街頭,随便哪一個日本人都可以給你講一段泡沫經濟的故事。

年輕的計程車司機會感慨地說,如果趕上泡沫經濟年代開車就好了,那時候動不動就會有人拿出大把錢來,要求從東京打的到名古屋(大約300公裡),東京的計程車司機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但現在是錢少車多,計程車的生意大不如前了。言語間滿是對泡沫時代的向往。

在地鐵老從業人員的記憶中,JR中央線在泡沫破裂的20世紀90年代,似乎成了破産者自殺的最熱門地點,隻要一報告JR中央線緊急停運,那肯定又有人卧軌自殺了。是以你可以看到,東京的地鐵都安裝了半高的屏蔽門,其最初的安裝目的是為了防範自殺的人。

今天的大學畢業生會告訴你:80年代有一種說法叫“割青麥”,就是公司在學生快畢業的時候就把他訂下來,然後以進修的名義送到夏威夷去,因為怕被其它企業搶走。而一進公司的時候,老闆就拿出10萬日元說“今天不用上班了,你拿着錢去銀座買衣服。”市道曾經是如此地景氣。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吹起的這一個泡沫,是人類經濟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在泡沫破裂後的15年間,日本都在為這個泡沫還債:經濟蕭條、政局動蕩、犯罪率上升。

“1993年的時候,日本人用了22年的時間,終于使人均GDP從世界第18位,達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現在,又經過了14年時間,日本的人均GDP從第一回到了第18。”東京電視台著名的經濟評論家莫邦富告訴本報記者。

泡沫

那是一個迷亂的年代。在日本的街頭巷尾充斥着“煉金術”之類的大衆讀物,“理财技巧”成為全民流行語,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

東京銀座,全球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三越百貨門口那一對石獅子,冷眼看着經濟的潮起潮落。

1989年,泡沫經濟的最高峰,石獅子眼前的銀座四丁目的地價,是每坪(3.3平方米)1.2億日元。東京的另一個地标——東京帝國廣場,廣場下面一平方英裡土地的價格,居然比整個加利福尼亞的土地價值還高,一個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日本正沉浸在一個“地價不倒”的神話中。“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就可以買下美國,然後再把美國土地出租給美國人住。”莫邦富說,“在當時的日本報紙上這樣的言論經常可以看到,并且被大部分日本人接受并引以為豪。”

據日本國土廳公布的調查統計資料,8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産行業,日本地價開始瘋狂飙升。自1985年起,東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和神戶六大城市的土地價格每年以兩位數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價格竟上升了30.7%,商業用地則跳升了46.8%。1990年,六大城市中心的地價指數比1985年上漲了約90%。在東京都市圈,從1986年開始,出現了幾乎是垂直式的地價上漲,高峰期1990年的地價大約是1983年的2.5倍。

随着地價暴漲,城市住宅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一般來說,勞動者僅靠工資收入所能購入住宅的價格限度應是年收入的5倍左右。在1990年,東京都市圈的住宅價格與年收入之比已經超過了10倍,在核心地區更是達到了近20倍的水準。即使在大阪都市圈,這個比值也超過了7倍。

除了地價,股市正創造着另一個“不敗”的神話。日本證券公司的老闆騎着火箭在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出現。1989年末,日經平均股價高達38915.87日元,相當于1984年的3.68倍。1989年末最後一天更是創下接近4萬日元的曆史最高。當時,日本股市的市盈率高達80倍(其時,美國、英國、中國香港的市盈率為25~30倍)。但人們并沒有預計到危機,“當時,日本曾經有40個經濟學家對前景預測,沒有一個人認為會出現經濟危機,都對将來表示樂觀。”山一證券前副社長北川文章向記者回憶起當年的市場。主掌日本經濟的大藏省也發表了預測:平均股價不久将升至6萬~8萬日元。日本舉國歡騰。那是一個迷亂的年代。在日本的街頭巷尾充斥着“煉金術”之類的大衆讀物,“理财技巧”成為全民流行語,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一向以高儲蓄率和節儉出名的日本人在銀座排着隊買LV的包。這種現象在日本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從明治維新後的殖産興業時代開始,日本一直有一種基本傾向:重視實業、輕視虛業。所謂“虛業”主要指投機,尤其是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日本人把炒股的人稱為“株屋”,就是“炒家”,一直沒有什麼好印象。老百姓的錢财主要是存在銀行、保險公司和郵局。在“股市不敗”和“地價不倒”的泡沫經濟時期,老百姓紛紛把存在銀行裡的錢拿到了股市,“你不買股票,你就是笨蛋,一年的投資回報就有100%。”莫邦富說。“銀行拿着大把的錢來勸你買地,地價在不斷上漲,而利息又接近于零。如果從銀行借入資金來購買土地的話,肯定會因土地升值而大賺一筆。買了土地,銀行又會以這塊土地為擔保,去買别的土地,如此循環反複。”邱永漢告訴記者,邱永漢在日本被稱為“賺錢之神”,是一個曆經日本幾十年的經濟風雲而不倒的投資家。

日本的資本家四面出擊。1989年,在夏威夷,可以建高爾夫球場的山谷隻有一個還在美國人手中,其它全部被日本人買了。最有代表性的是東京億萬富翁橫井英樹,他購買了倫敦郊外的泰姆公園、英國南部的朱比特山以及蘇格蘭久負盛名的标志性建築——格萊乃普城堡和西班牙巴塞羅那郊區的菲爾格拉宮殿。1991年,還以4000萬美元将被視為紐約心髒與靈魂的帝國大廈收于麾下。

哈佛教授傅高義在驚呼《JAPAN IS NO.1》,日本人接着高呼《日本可以說不》,在這個狹小的島國上,一億人都沉浸在全球經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泡沫之中。

破裂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夕,用5億日元買了一套房子,結果到1990年中期,隻值1億日元

格林斯潘說:“不到泡沫破裂人們便無法斷定它是不是泡沫。”

1990年市場交易的第一天為轉折點,日經股價落入了地獄。自那時候開始,日本股票市場陷入長達十多年的低迷的市場之中。直到今天,日經指數仍然在1.7萬日元的位置振蕩。

緊接着是地産。許多日本人還清楚地記得,1990年9月,日本國營廣播電視台NHK連續5個晚上在黃金時段播放了有關土地問題的特别節目,指出地價是可以下跌的,并提出應讓日本的地價下降一半,同時主張進行土地稅制的改革,限制房地産融資。這一節目像顆重磅炸彈,其巨大的輿論沖擊力揭開了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序幕。以這一節目的播出為轉折點,日本的地價自二戰結束以來第一次開始急速下跌。

1991年,巨大的地産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房到處都是。房地産價格狂跌,當年,六大城市的房地産價格就下降了15%~20%。據2005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的地價統計資料,日本全國的平均地價連續14年呈下跌趨勢。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産泡沫産生前1985年的水準;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點。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夕,用5億日元買了一套房子,結果到1990年中期,隻值1億日元。

當日本政府意識到泡沫的嚴重性時,他們采取了強硬的擠泡沫手法。首先提高銀行利率,進行宏觀調控。自1989年5月始,日本央行3次上調貼現率。1990年8月,為防止海灣戰争帶來的油價上漲的沖擊,日本銀行将貼現率從4.25%一次性上調到6.0%。在短短的一年零三個月裡加息3.5個百分點,可見其力度之大。

其次是從财政政策上入手。1990年3月,大藏省在政府稅制調查會中設定了土地稅制小委員會,探讨對土地稅制的強化問題。10月,确定了以設立地價稅為支柱的土地稅制的改革方向,并制定了《土地基本法》,次年4月開始征收地價稅。1990年12月,土地政策審議會決定要拉低地價,正式開始擠壓泡沫。

事後的統計表明,日本因股市和房地産暴跌而造成的損失達6萬億美元。破産者開始大量湧現。經濟的蕭條直接漫延到了政治和社會領域,并且直抵民族文化的根基。日本的電視節目曾經流行對90年代的首相進行排序的遊戲,十多年的政治動蕩、内閣走馬燈似的變換,連日本人都說不清90年代日本到底出了多少個首相。日本即便在二戰後極度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

在日本國會議員,曾在宮澤喜一内閣任經濟企劃廳長官的野田毅看來,用“禮崩樂壞”來形容泡沫經濟破裂對日本社會的影響一點也不為過。在這一點上,作家宮崎駿的眼光無疑更加敏銳。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裡,主人公是1990年出生的獨生女千尋。宮崎駿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講着日本社會的故事:泡沫經濟破産後的長期不景氣,舊有社會體制的難以改革,國民對政府内閣的強烈不信任感,這些都是成人的麻煩;而在孩子的世界裡,學校道德敗壞,校園暴力不斷,少年犯罪更是司空見慣的黑暗。怎樣找一把鑰匙打開光明之門,在宮崎駿的故事裡,千尋最終激發出身體裡全部的潛能,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冒險。但野田毅認為,“日本社會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利益主導了一切。”

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經濟的表象與日本當年的相似性: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漲和樓價的瘋漲

在長達十五年的蕭條之後,2005年開始,日本經濟終于進入“景氣恢複”之中。一些從泡沫創痛中走出的日本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就是世界經濟版圖上的下一個泡沫。人民币升值、股市上漲和樓價的瘋漲,這一系列似曾相識的現象,讓經濟學家們更加熱切地将今天的中國經濟與當年的日本經濟進行類比分析。

“中國已經清清楚楚進入了泡沫經濟,完全沒有錯。”有着日本的格林斯潘之稱的榊原英資一連向本報記者強調了三遍。

誰都不能否認中國目前經濟的表象與日本當年的相似性。首先,導緻日元升值的“廣場協定”被視為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五個發達國家的财政部

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彙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币有序地下跌,以增加美國産品的出口競争能力,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

在“廣場協定”達成前一天的東京彙市上,1美元=242日元,而到了1985年底,美元就已跌破了200日元的大關。到1988年年初,美元甚至跌到了1美元=128日元的水準,在短短不到兩年半的時間裡日元升值了将近一倍。日元升值預期極大地刺激了境外資金大規模地流入,推動房價

及股市持續、大幅上漲。今天人民币正在逐漸升值之中,邱永漢認為,人民币最終升值的目标将是“1:5”。

其次,流動性過剩,這一經濟學的專業詞彙在今年成為了中國老百姓熟悉的詞彙。為了防止日元升值帶來經濟蕭條,日本采取了寬松的貨币政策和财策政策。由于擔心日元升值将提高日本産品的成本和價格,導緻在海外市場的競争力下降,日本政府提出了内需主導經濟增長的政策,開始放松國内的金融管制。日本中央銀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利率水準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後的2.5%,在當時為日本曆史上最低。相關資料顯示,1987~1990年間,日本貨币供應量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遠超出其名義GDP的增長率。

第三,在本币升值的背後,中國和日本都面臨着同樣的壓力,就是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擁有大量的國際貿易順差。中國商務部最新的預計顯示,2007年全年中國貿易順差将達到2500億美元,這還是在中國政府不斷減少出口退稅政策,大力壓制出口後的數字。

第四,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中國也同當年的日本一樣出現了地價和股市的大幅上升,并互相促進。在土地神話盛行的泡沫經濟時期,日本的投資者們把目光投向了企業擁有的土地資産,也就是說着眼于企業資産的隐含利益,評價股價時着眼于地價上漲的風氣盛行。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過去擁有較多地産的企業,即使現在其本行收益為零,也會由于地價上漲而增加每股股票的收益,其股價是以而上漲。經曆了兩次石油危機的鋼鐵和重化學工業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本已被看作夕陽産業,此時卻由于其擁有的地産而成了香饽饽,股價急劇上漲。這一股市投資的小小細節似乎也能在今天的中國股市中找到大量的案例。

“問題有兩個,人民币升值要掌握在什麼程度;對于現在的進入了泡沫經濟的階段怎麼控制好程度。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好就可以順利地通過泡沫困難的時代。”榊原英資認為。

警惕

在最前沿的金融學研究中,日本泡沫經濟被解讀成一場“貨币戰争”。中國正着手避免資産泡沫風險

雖然對于日本經濟界“中國已經步入泡沫經濟”的論斷并不為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認同,但經濟學家們一緻的觀點是,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值得中國警惕,中國應避免步日本的後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給《拯救日本——泡沫崩潰後的銀行危機與華爾街行動》寫了書評,對于英國金融時報駐東京的記者吉蓮·泰特寫的這本書,他感慨地說: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閱讀這本書,并不是一個可以輕松下來的休閑活動。讓我們不能輕松下來的,是這本書的主題——銀行重組,讓熟悉中國銀行界的讀者不能不産生切膚之痛,許多段落,如果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更換成一位中國銀行家的名字,原來關于日本銀行界的叙述幾乎可以不用作大的調整就可以基本适用于中國。

對于泡沫經濟最大的土壤——日本金融體系和銀行運作機制的反思,也許是對中國最可寶貴的經驗。

“中國已經意識到日本金融危機的原因,并已經開始着手規避資産泡沫可能積累的風險。如果不犯日本當年的錯誤,中國可能創造應對近代以資産泡沫為特征的經濟危機的最新模式。”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說。

在最前沿的金融學研究中,日本泡沫經濟被解讀成一場“貨币戰争”。

“假設我是美國财團,我也清楚地預期到日元升值,假設我在1983年,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産,日本經濟的蓬勃導緻股市和房地産發瘋一樣地上漲,1985年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産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那就是48000億日元。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産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淨賺300億美元。”這是一個網友假設的最簡易的“貨币戰争形态”。

今天,我們是否正在面對一場“貨币戰争”?

什麼叫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是指一種或一系列資産在經曆一個連續的漲價過程後,其市場價格遠遠高于實際價值的經濟現象。

在泡沫經濟的形成過程中,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産生還要漲價的預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新的買主一般隻是想通過未來價格的提高牟取利潤,并不關心這些資産本身的狀況和盈利能力。當這種行為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時,社會資産所表現的賬面價值遠高于其實際價值,于是就形成一種所謂的“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一般通過股票市場和房地産市場得以直覺的反映。價格總要回歸價值,泡沫經濟也總有破滅的一天。

金融史上的知名泡沫

郁金香泡沫在金融史上,最值得一提的泡沫經濟故事應該說是17世紀30年代在荷蘭興起的郁金香泡沫經濟事件。在當時的荷蘭,郁金香的價格泡沫不斷飛漲,一盆稀有品種的郁金香價格在當時可抵得上在阿姆斯特丹最好的運河邊上出售的一座房屋。大量的郁金香交易商擠在各家酒館裡,以高價購買及出售手中存有的郁金香期貨。

1637年2月,郁金香的價格停止上漲。因為郁金香期貨市場上的投資者都漸漸明白了,對于這種産品的投資就是一種笨蛋投資理論的驅使(也就是說,他們花了這麼高的價錢購買了這種花,在虛拟經濟的基礎上,他們就希望還會有更笨的人用更高的價錢來購買他們手中的花)。

1929年世界大危機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被稱為“神奇的美國”。從1920年開始,美國制造業飛速發展了10年。同時,美國的股市也從1921年的75點上升到1929年的370點,每年平均增長了33%。當時的許多美國投資人都認為,“神奇的美國當然存在着神奇的股票夢”。

但1929年10月28日,美國股市狂跌不止,當日收市時為260點,單日跌幅為12.82%,這一天在曆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一”。許多投資者的錢瞬間蒸發,血本無歸。經濟恐慌的情緒籠罩着每一個美國人,銀行倒閉的消息不斷傳出,工廠關門、大批失業的勞工露宿街頭,緊張而失落的社會氣氛使美國到了内戰的邊緣。美國股市從1929年10月崩潰後至1932年,僅剩下63點,比起1929年高峰時期下跌了47%。可以這樣說,美國的經濟至少倒退了10多年。

納斯達克泡沫

納斯達克市場從1971年創始,一直平平淡淡,1995年突破1000點,而後5年幾乎是一口氣沖上5000點。在1999年暴漲一倍後,2000年3月急轉直下,釀成一場百年不遇的股災。總市值在18個月内縮水近四分之三,80%的股票跌幅超過80%,近40%的股票被迫或自願退市。搜狐、新浪、網易當時相繼跌破一進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