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廉(1828年9月22日-1904年5月5日),廣東省番禺縣隔山鄉(今屬廣州市海珠區)人,字士剛,号古泉、隔山樵子、羅湖散人。居廉是中國近代嶺南地區著名的國畫畫家,善畫花鳥、草蟲及人物,尤以寫生見長。和其從兄居巢并稱"二居"。
他初時學宋光寶和孟麗堂,後吸收各家之長,自成一家。筆法工整,設色妍麗,在繼承和發展恽壽平沒骨畫法基礎上,廣泛運用了撞水和撞粉法,繼承、發展和完善了"居派"藝術。

工筆畫法中的“撞水撞粉”法,其中這個“撞”字,正反映了該畫法的精華所在。水與色、水與墨、色與色之間,一旦在畫面上用“撞”的技法則可生動異常,千變萬化。畫中的肌理效果,使畫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充分的表達。那層層環環相套的紋理,淋漓滲化的墨、色以及難以名狀的意趣,無不給人以一種新奇的美感。畫面上斑斑駁駁的墨色之強弱,有點、有線、有面,極其自然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在幹、濕、濃、淡、虛、實、聚、散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節奏和韻律,不僅如此,就連肌理本身,也有着極強的形式美感。
“撞水撞粉”法是不同于勾填法的另一種工筆寫實手法。勾填依靠渲染來完成濃淡的過渡,“撞水撞粉”法則是以二色或多色相撞的方法取得這些效果的。比如畫紫色的花瓣,一支筆蘸紫色由花托部分往花瓣尖方向畫去,一支筆蘸赭黃,由花瓣尖部往花托方向畫去,兩色在花瓣中相撞,再在花瓣亮面注入少許清水。由于水分的作用,顔色之間逐漸互相滲透融合,便産生由深到淺、由紫到赭黃的效果,變化豐富而自然。
“撞水撞粉”法使用水的要求極為準确,由調色的濃、淡到紙面着色着水的多少都要留神。調色過濃,必緻凝滞難使,過淡則畫面分量不足,紙上色,水過少,就無法使色與色之間、色與水之間、色與白粉之間互滲交融,水過多則難于幹涸,産生水漬,這也都要在實踐當中多進行琢磨嘗試。總之,“撞水撞粉”法的效果既要寫實細緻、形神兼到,又要豐富而和諧、明麗而秀潤,尤其要有一種透明、清俊雅緻之氣。
大面積“撞水撞粉”則是利用了熟宣紙不吸水色的特性,用大量的水、色沖積流淌,熟宣紙浸水後自然皺折,形成高低凹凸變化,水色自然往低處流,這樣凹處水色自然比凸起部分多,由于幹濕不勻,在晾幹過程中便會出現各種形狀的水痕斑紋。
撞粉法是在色未幹之際以白粉撞入,使白粉浮于色面,産生潤澤松化、自然和諧的變化。此技法在紫、黃、紅色中用得最多,對表現花瓣等圓潤卷曲的自然形質有特殊效果。撞水法則以淨筆蘸水從枝葉的向光面注入未幹之墨色中,使墨與顔色凝聚一端或沉積于邊上,由此産生的深淺濃淡很自然表達出陰陽凹凸的變化,幹後往往在輪廓邊上留下一線較重的水漬或墨漬的痕迹。物象的外輪廓是非常講究中國畫的骨法用筆的。筆墨的運用與“撞水撞粉”技法的結合産生的效果自然微妙,了無刻畫雕琢之迹,但都與筆墨、水分的掌握和運用有密切關系。
(閑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