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擦亮美術作品裡的紅色東莞?中國美術館界大咖這樣說

二十世紀初,嶺南畫壇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誕生了以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等畫家為代表的嶺南畫派。

更早之前,東莞名士張敬修邀請嶺南畫派鼻祖居巢、居廉來到東莞可園,在可園進行了長達十年的作畫授徒,影響了廣東近百年來的花鳥畫發展。

東莞,一直浸潤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以此為基,東莞美術工作者曆來有整理、總結前輩創作成果的優良傳統,這是繼承東莞文脈、弘揚前輩業績、激勵後來者的最好方式。

如何擦亮美術作品裡的紅色東莞?中國美術館界大咖這樣說

9月26日上午,“擦亮美術作品裡的紅色東莞”暨“繪就時代本色——東莞美術名家革命和建設題材作品展”交流會,在嶺南美術館會議室順利舉行。

據悉,此次交流會基于正在嶺南美術館展出的“繪就時代本色——東莞美術名家革命和建設題材作品展”。這個展覽以時間為序,展出了陳煙橋、張松鶴、黎冰鴻等衆多東莞美術名家經典作品,得到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東莞市博物館、莞城美術館等國内知名藝術機構的大力支援,并在東莞老一輩美術家及其家屬的幫助下,整合了分散在中國各地近百件莞籍藝術家的藝術珍品和相關文獻,是一次國内美術館界的交流盛會。

交流會上,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委會顧問、中國美術館原黨委書記錢林祥,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委會副秘書長谌強,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三級調研員李粵梅,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黃澤森,以及郭同江家屬郭振洪、萬兆泉家屬萬以琚、譚鑄堯家屬譚林琮等畫家家屬、藝術家代表和嶺南畫院畫家齊聚一堂,暢所欲言,以展覽出發,回顧莞籍畫家風貌,探讨這批展出作品的曆史意義,為嶺南美術館如何“擦亮藝術作品裡的紅色東莞”建言獻策。

錢林祥(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委會顧問、中國美術館原黨委書記):

看完展覽後,我覺得整體脈絡非常清晰。東莞籍藝術家,自始至終都是開放的狀态,與時代共呼吸、共命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們确實投入了非常大的情感。

梳理本土藝術家,是各地美術館首要的任務,也是很好的契機,現在各地的館都比較重視,但藏品是關鍵,也是各個館互相競争的重要環節。建館相對容易,但如何使藏品具有特色?

我認為,生活在這裡的藝術家是開放狀态的,他從這裡出生,但他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對于我們來說,如何收藏這些作品需要堅持一個目标。梳理莞籍藝術家的創作和狀态固然重要的,但你們叫做嶺南美術館,是世界性的,是研究嶺南畫派的,要堅持研究學術,明确方向,集中力量作好嶺南畫派的研究,走出自己的特點。

谌強(中國博物館協會美術館專委會副秘書長):

我感受到展覽呈現了本土的力量、激情和藝術上達到的高度,今後還要繼續往下做。參考這個展覽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可以借鑒到今後的工作當中去。研究、推廣展覽的同時,需要得到更多相關機關的支援,我認為有這樣幾個着眼點:

一、大灣區,這是長時間的藝術創作主題;二、大嶺南,作為嶺南畫派的發源地,需要有大嶺南的概念。美術是強大的文化力量,對于城市的發展很重要,嶺南美術館應該思考如何打造品牌,深入個案研究,擴大館藏,讓黎冰鴻這類名家跟東莞和嶺南美術館發生聯系。

張文慶(上海美術館原副館長、深圳西方藝術館籌建上司小組副組長):

交流會之前在展廳中匆匆看了一下,映入我眼簾的作品是莞籍藝術家繪制的史詩般的黨史故事。我在上海美術館工作了三十多年,很熟識展廳中很多的藝術家和老先生,但不知道他們是東莞人,他們從這裡一步步走出去,書寫了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建設成就的曆史故事,豐富且令人敬畏。

我想,嶺南美術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非常廣闊,不僅要立足于東莞本土,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大嶺南的視野,從廣度和緯度上架構起美術館未來發展的深度。

吳楊波(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藝術管理學系主任):

我對這個展覽期待已久,因為它把東莞的美術名家收集全了。為什麼東莞集中出現過這樣一批美術名家,跟其他的特色相比,我們的特色到底是什麼?

我認為今天這個地方,正是嶺南美術的源頭。這個源頭實際上就是傳統文化、當地農耕文化、軍旅文化以及商貿文化融合的結晶。當年這些從事美術事業的東莞年輕人,他們本能地感覺到二十世紀是翻天覆地的世紀,他們要走出去,不是去南洋,不是去西方國家打工謀生,相反他們要參與到大時代,用他們的畫筆,呈現出對于國家的認同,正因為如此,我在現場看到張松鶴的大型浮雕,非常感動。

黎麗明(廣州藝術博物院教育推廣部副主任):

建黨百年之際各地都在舉辦相類似的主體性展覽,今天的展覽,東莞交了非常好的答卷。通過這次的展覽,梳理了東莞現代美術史、現當代莞籍藝術家的藝術成就。

希望未來不斷的征集藏品、地方資料和手稿,建立藝術家的個人藝術檔案,策劃藝術家的個人回顧性展覽,尤其是藝術家回顧性的展覽,大館是不會做的,但是地方展覽是有意義的。以展覽為契機帶動宣傳和推廣,擦亮東莞的文化名片。

李炳球(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這個展覽源自于六月前後,我們研究室跟《南方日報·文化周末》策劃了建黨百年的專題報刊,其中有一版是美術史上的紅色經典,介紹東莞美術家百年來創作的關于中國共産黨曆史題材的一些作品。後來嶺南美術館覺得創意非常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從報紙變成了展覽。

通過這個展覽,我們想突出大灣區是同一個文化脈絡。東莞老一代美術家大部分雖未留在故土,但他們對家鄉的情懷非常的濃厚,從展出的美術作品中可以看到這些前輩愛國愛鄉的感情。展出的所有畫家,皆與時代同行,創造具有時代特性的作品。

黃澤森(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嶺南畫院終身名譽院長):

如果東莞有美術史的話,我認為展出的這些就是主線,有傳統的方面,有紅色的基因,也有新時期的創作。前段時間。我起碼看了五六次“容庚與東莞”展覽,回到現場,思考為什麼在那個年代,東莞文化名人成批湧現,他們受東莞文化基因和嶺南文化的影響很大。我們再回到展覽現場,這一批又一批名家的作品,他們受東莞和嶺南文化的教育,帶着嶺南的情懷,這是不可替代的。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來到東莞,他們的血液融合在這裡,他們的創作題材是有深度的。特别是近年來,東莞有兩百多個科班出來的年輕藝術家,這一批年輕的藝術家經過學院專業訓練,美術館要關注他們,幫助他們在藝術創作中找到一條适合嶺南個性的路線。

何熾佳(參展畫家代表):

今天的展覽與活動非常好,這是對本土藝術家的凝聚。展出的美術作品,反映了美術者的責任,要與時代同步,美術工作者一定要親身體驗,如果不親身體驗,就無法創作。

今天這批東莞美術的精英,不僅僅是為我們的過去生活創作,更為中國共産黨走過的光輝曆程創作。展覽讓我知道了很多以前經常學習的作品,有許多出自東莞前輩之手,這對我本人也是一種鼓舞。

袁赤峰(參展畫家代表):

我1990年調到東莞,到目前為止已經三十多年。東莞最大的優勢就是包容性,這個展覽從博物館的功能和發展的角度提出建檔,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嶺南畫院可以引進文史、理論、史論方面的學者和專家,同時繼續征集前輩畫家作品,出版畫冊。嶺南美術館有這個責任和義務,搜集歸納和出版畫集。

同時,也希望展覽的思路也要寬一些。我這次畫了松山湖華為小鎮,是因為我去了以後非常感動,沒想到華為小鎮體量這麼大,研發、生産、生活、娛樂、餐飲全部集中在這個地方,這裡有兩條軌道交通将生活區全部串聯起來。其實,這樣的開發區東莞有很多,我們可以多做類似的系列展,港口系列、水鄉系列等,東莞是可以承載的。

郭振洪(郭同江家屬):

作為畫家親屬的代表,今天受嶺南畫院的邀請參加座談會和出席展覽活動,我本人感到非常的高興和光榮。父親郭同江是廣東有名的連環畫家,值得重點宣傳,也希望今天的展覽能出一本好的畫冊,給大家留念,也會是很好的宣傳方式。

萬以琚(萬兆泉家屬、廣州非遺泥塑第五代傳承人):

我父親萬兆泉是廣府西關風情的雕塑家,他師從潘鶴老師,也做了很多現代的雕塑。他告訴我,雕塑應該成為大家熟悉的内容,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不是做大家看不懂的内容,要紮根民間,你的作品才可以傳播下去。

看到今天的展覽非常開心,這些老一輩的作品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呈現過。但我與年輕的同僚交流時,發現他們對這些文化不大了解,我就覺得,東莞的曆史這麼豐富,如何将豐富的内容演繹給年輕人?呈現的方式不能太标杆,也不能太低俗,要用接地氣的方式與年輕人互動。希望多做與年輕人互動的平台,給他們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得到藝術方面的幫助,讓東莞的文化不僅僅在東莞傳播,傳播到廣州、廣東甚至全國。

【撰文】李彤晖 李玲玉

【攝影】黃偉興

【作者】 李彤晖 李玲玉 黃偉興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