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作者:冰人

 馬連良的扶風社,不但營業情形在北平首屈一指,而且“噱頭”也最多。趣味中心人物,就是班中的名馬富祿。平常他串演《桑園會》中的秋母,《八大錘》中的乳母,《青風亭》中的賀氏,《甘露寺》中的吳國太,《範仲禹》中的前樵夫和後屈申,在海報和廣告上,都是大書特書,以資号召。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馬連良

 再特别一點的,像前年馬連良和郝壽臣唱《失街亭》,讓他反串司馬懿,去年馬連良唱《洪洋洞》他反串孟良,這是新鮮“噱頭”了(編者按:富祿在上海張宅堂會中,曾替金少山唱過《法門寺》劉瑾),當然更要鼓吹一下,而上座成績也真作臉,每次都是滿坑滿谷(好奇而來)。要不怎麼這兩位馬三(連良、富祿全行三)關系密切,離不開呢?真是“良有以也”呀!(仿馬派白口)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馬連良、馬富祿之《四進士》

 最近,扶風放出空氣,說馬連良嗓音日益宏亮,将露《擊鼓罵曹》《四郎探母》以飨觀衆,并宜傳将于秋節演《罵曹》,結果是,也不知甚麼原因打銷原議了。而在節後貼出《渭水河》來,動機是“提倡老戲”,并以馬富祿反串姜子牙,又是一個“噱頭”。前場還加演《戰樊城》,這出戲八九年前馬在上海大舞台同梅蘭芳合作時,在《霸王别姬》前場曾貼過一次,可稱冷碼。中軸是張君秋的頭二本《虹霓關》,在北平也沒露過。于是扶風社這三出首次上演的戲,便又聳人聽聞的賣了個滿堂。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馬連良、劉連榮之《罵曹》

 筆者向來好奇心切,欣喜“噱頭”,遇此良機,那能放過,遂于十月十三日晚,赴新新領略此老戲滋味。

 入場時,馬君武的《趙家樓》,已演了一半,此子嗓音差,無表情,武工把子既野且火,惟一可嘉,即在尚肯賣力。

 九點四十分,上《戰樊城》。馬良飾伍員,李洪福飾伍尚,劉連榮飾武城黑。伍員戴忠紗,元色帔,扮相潇灑。問下書人之神氣,白口全好。“兄長說話欠思論”及“一封書信到樊城”兩段唱,力仿老調,而殊少彩聲。聞報父兄喪命,悲感情恨,表情深刻,下場身段亦邊式好看。與武城黑對陣,雖為死把子,而居然打得嚴緊合縫,槍花耍下場,亦舞得風雨不透,幹淨美觀,出諸連良,實屬不易!無怪台下報以熱烈彩聲。此劇中連良備極賣力,除四句搖闆外,悉用老腔,尤為難得。伍尚無功無過,武城黑臉譜美觀,功架謹嚴,極盡綠葉之功。

 壓軸頭二本《虹霓關》,自十點一刻演起,至十一點四十五分止,曆演六刻整。計以張君秋飾前東方氏,後丫環,葉盛蘭飾王伯黨,林秋雲飾二本夫人,馬春樵飾辛文禮。君秋出場,已無直項偏身之毛病,扮相豔麗照人,台風極媚。聞辛文禮命盟誓,面現驚疑,兩眼閃爍不定,活是蕩婦行徑,表情甚細膩。靈堂一場,唱雖數句,而絲毫不苟。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張君秋、葉盛蘭之《虹霓關》

 與伯黨對陣,照面以後,由憤恨,而驚美,繼豔羨,終愛慕,表情層次井然。“在陣前閃出了伯黨小将”段,行腔以平穩取勝,對槍,過合,雙身段亮相,手眼身法步悉中節度,且邊式美觀。調戲伯黨,蕩而不淫,夫人身份。擒伯黨後,抛槍接槍(雙槍)之下場亮相,備極驚險,而鎮靜不紊,博得滿堂彩聲。

 改扮丫環後,活潑,挑皮,宛然聰明伶俐俏婢身份,學夫人之聲口,憨狀可掬。“見此情”一段二六轉流水,玉潤珠圓,宛轉有緻,好腔疊出,動聽已極,綜觀君秋此劇,因系首次上演(指在平言,津滬已演過),故小心翼翼,謹慎從事,表情武工,均有長足進步,嗓音亦較前潤亮,故成績異常圓滿。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張君秋之二本《虹霓關》

 盛蘭扮相英俊,翩翩有緻,與君秋會陣一場,一雙璧人,煞是好看,二本中之唱做,亦竭力要好。秋雯今日在平地位,已有芙蓉草第二之勢,藝事經瑤卿親炙,自身追求,較前孟進多多。思春之做,細膩入骨,眼上,臉上,身上,腿上全有戲,意緻仿荀,非常神似,俟後不殺伯黨之怨艾纏綿,說親之一心情願,活畫出淫婦之癡,真是傳神妙手。是夕觀衆除好奇外,多半為聽《虹霓關》而去,對此花團錦簇之精彩演出,無不滿意,以是掌聲彩聲,通劇未絕(編者按:君秋在滬曾唱此戲,配角為芙蓉草、葉盛蘭、馬富祿)。

 大軸《渭水河》,首場文王(馬連良)上唱二簧三眼,宛轉悠揚,完全馬腔。扮相則王帽,黪三,團龍黃帔,頗為漂亮,身段神情,宛若文王之子(武王)。夢兆熊後,占課,召散宜生上殿,議定訪賢。次場武吉(高連峰)過場,略念即下。三場文王訪賢,換戴新式無珠紅王帽,衣紅蟒,外罩紅風帽,鬥篷,越發漂亮了。遇武吉問話之念白,連良嚼了“栗子”,四場姜子牙(馬富祿),勾臉,戴草笠,香色褶子,綠色裙子(編者按:老路是白的)作道裝。唱用寬嗓,而無黑頭味,再上文王觀釣,通路,同歸。末場拜相,姜子牙改着八卦衣,上高台唱了一大段,兼用老旦腔,未免近于胡鬧,此場甫上,座客即逐漸起堂散去。

記馬連良扶風社三出首次上演的戲《戰樊城》《虹霓關》《渭水河》

 是夕連良念白尚有兩疵,一為《戰樊城》中,勸兄不必回朝,而言“将在外,君命不受”。此句原文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在外,有審時度宜,随機應變之權衡,君命有将不明外情,或措置不當,故可有所不受,以免失咎,而仍為權宜之策。若“将在外,君命不受”,則意義大變,意即對所有君命一概不受,皇帝派大将出征,豈不勢同派反叛駐外,殊不像話,故“有所”二字,決不可抹去。

 再則《渭水河》中,文王訪賢,途遇武吉,責問其因何逃刑,句中有“你言道有家中八旬老母”系“家中有八旬老母“之誤,蓋中國文字,造句用字,均有分寸,不容颠倒,若念為“有家中八旬老母”,則“家中”成“八旬老母”之形容詞,難道除家中老母外,還有“外面老母”不成?殊嫌不通。

 以上兩點,或以為迹近“吹毛”,然連良素以念白稱著,若詞句次序有颠倒删漏,豈非白玉之瑕,故本春秋責備賢者之義,附贅于殿。

(《十日戲劇》1939年第2卷第21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