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雨後斜陽說九嶷——舜帝葬地探秘

作者:探秘桂北

雨後皇華嶺的山色顯得更加蒼黑,雨後的皇華嶺白霧如絲,從山谷中升起,在山風的吹動下慢慢地飄逸。形成一道美麗的山霧風光。為有小廬山之稱的皇華嶺,增添了一道靓麗的風景線。這時:在全州新區的二妃廟後面的山坡上,就能一睹在地圖上稱黃花嶺,全州鎮大貴村委的老者稱為皇華嶺,這就是舜帝重華安葬之地的“九嶷山”!相傳舜帝南巡,從洞庭湖朔湘江而上,來到蒼梧境内,乘轎登上了都龐山上的一座山峰,見山上煙波浩渺,群峰疊嶂,疊疊層巒。都龐嶺風景秀麗。到處是潺潺流水,鳥語花香,豐富的水源

雨後斜陽說九嶷——舜帝葬地探秘

形成了白水漸瀑布,從萬山叢中脫穎而出,清靈聖潔泉水形成了巨大的水簾,傾瀉直下,飛瀑淩空,撞擊在岩石上,水花四濺,如煙如霧,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五彩缤紛的彩虹,點綴在那崇山峻嶺之中,極為壯觀!都龐嶺與越城山遙相呼應,在皇華嶺上往下看:湘江往東奔流而去,極為壯觀。往東看:潇湘大地盡收眼底。往西看群山起伏,有萬馬奔騰之像。舜帝見此景此情流連忘返。想自己百年之後安葬于此。舜帝南巡。使當時蒼梧之野成為與中原資訊交往的主要通道。左右險要唯湘江沿岸。秦代的馳道;漢代峤道;秦、漢、晉、隋、唐代等南征的兵馬都沿湘江南征。就是從現在的湘江上通過。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記載有組織的南來北往活動。舜帝二十以孝聞名,三十而堯舉之,五十攝行天子事、五十八堯崩,舜六十一而踐帝位三十九年。傳位于禹為攝政帝。自已不顧年邁,就升道南巡狩。因積勞成疾,年事已高的舜帝,終于病逝于蒼梧之野(現在的全州縣境内)。葬于都龐大嶺之中。《史記·五帝本記》有記截,公元前2255年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蒼梧之野。在夏、商年間舜帝的葬地叫舜陵。秦始皇統一華夏大地之後,推行郡縣制、将舜陵所在地置為零陵縣。目的就是紀念一代明君舜帝。公元前111年又置零陵郡,郡、縣的治所在同一個地方(在現在全州縣的鳳凰鎮内),新朝王莽時代将零陵郡改為九嶷郡。皇華嶺是否是遠古時代的九嶷山?舜帝是否葬在九嶷山中?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可以佐證舜帝所葬之地:

其一、一代明君朔江而上、教化蒼梧之民

《史記·五帝本記虞舜者傳》舜耕曆山,漁雷澤、作器于壽丘。注釋:舜帝在曆山耕種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制造過陶器。據史記載:舜帝不僅精通耕田,而且在中國古代的制陶工作中,反複試驗,精益求精,終于掌握了先進的制陶技術,改變了制陶工藝。舜帝晚年聽說嶺南人(也叫百越人)他們還過着原始部落生活,不懂用牛耕種,不懂制陶、中原文化(當時叫龍山文化)和醫藥技術。是以舜帝南巡到嶺南,為傳播當時的先進農耕技術、制陶工藝和中原文化及醫藥技術。當時舜帝帶領幾個仆人從都城蒲坂出發,過黃河、渡淮河,從漢江南行,過長江、到洞庭湖後沿湘江乘舟而上,因當時的交通工具隻有馬匹和船隻,因舜帝年以百歲,不宜騎馬,隻好乘舟朔江而上。從三皇五帝到滿清皇朝的數千的曆史長河中,所有的官吏,軍隊、商人、民間往來要想進入嶺南,唯一途徑就是湘江,秦始皇為了統一嶺南,溝通了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建造了世界奇迹“靈渠”使湘江成為了廣西人進入中原,中原進入廣西的唯一通道。舜帝來到蒼梧之野(現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境内)。置“納言官”以“明通四方耳”因舜帝是一代明君。他以德服人,他的言行舉止,消除當地居民的敵對情緒,深受嶺南百姓的尊重和愛戴,他走村串戶,教化百姓。當時的嶺南地域的人們不懂農耕,制陶和中原文化及醫療技術,舜帝教人們學習織麻制衣。農耕、制陶、醫療技術,改變了當時,嶺南人不懂農耕、醫藥技術和制陶技術,懂得了中原文化和中原禮儀。改變了當地人們生活上的陋習和穿獸皮住窯洞的環境。使當時嶺南農耕、制陶,織布和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了一個新的開端。舜帝為了讓當地人相信舜帝的愛民之心,舜帝決定留在蒼梧境内,為了表明心志,為自已燒制了一付瓦棺,死後就葬在蒼梧之丘的都龐山中。由于舜帝年事已高,終年積勞成疾。崩于全州境内,安葬于都龐山中的一座山上。為了紀念舜帝,将舜帝長眠的都龐嶺一座山峰改為皇華嶺。因舜帝名叫重華,又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後人是以命名為皇華嶺。這就是告訴人們舜帝重華安葬在皇華嶺。這就是皇華嶺名字的來源。

其二:《海内南經》記載、舜帝安葬之地

雨後斜陽說九嶷——舜帝葬地探秘

這就是皇華嶺,形狀像一頭犀牛,全身蒼黑,一隻獨角(插圖 蔣雪峰)

在《海内南經》記載,“兕在舜葬東,湘水之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注釋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兕是古代犀牛的獸名:象犀牛形狀的山脈在舜帝陵的東面,舜帝葬在湘江之南。舜帝葬地形狀像一頭犀牛,長着一隻獨角。全身蒼黑。舜帝就葬在形狀像犀牛的大山之中。隻要你站在二妃廟後面的山坡上,一眼望去整座皇華嶺就像一頭犀牛,犀牛的身體、脖子,全身蒼黑、特别那一隻獨角極為顯眼。與《海内南經》記載的一模一樣。其形狀與真正的犀牛相似,這不是偶然巧合。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存在!從整座山體看來,像一頭雄偉壯大的犀牛拱護着全州縣境内的皇華鐘子嶺。在卷十八《海内經》載“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長沙零陵界中”。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南方有一大片荒山叫蒼梧之丘,山下有叫大淵的地方,叫蒼梧之淵、淵中有座大山,叫九嶷山,舜帝就安葬在這座山中。九嶷山是長沙郡管轄的零陵縣内。(當時零陵縣屬長沙郡管轄)從現在看, 皇華嶺山下就有一處叫大淵的地名。名稱叫到迄今。是以說舜帝就葬在全州轄區的大淵之上的皇華嶺之中。相傳舜帝葬在皇華嶺的西邊或南邊。傳說中三有個地方:一個永歲鎮大崗村委的大崗村後的皇華嶺中;二、永歲鎮大源屋後面的皇華嶺上;三、是全州鎮大貴村委的皇華嶺中。安葬時用的是瓦棺。實作了舜帝死後葬在蒼梧的遺志

其三、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寫的、踏歌人望九嶷峰的詩句

湯顯祖(1550─1616年),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号:海若、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直言!34歲中進士。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到廣東徐聞縣任典史。湯顯祖乘船朔湘江而上,在赴任途中經過清湘縣時(明代現在的全州縣叫清源縣)。在廟頭會客後在船上,寫下了《嶺外送客》一詩:詩曰:南行三十六灘泷,依舊龍門得化龍。别有清湘起愁色,踏歌人望九嶷峰。前兩句寫的是他所經過湘江的風景和感受,第三句、是湯顯祖看到清湘縣管轄之地的心情;第四句是看到九嶷峰的喜悅心态。如要證明這一點,隻要到了廟頭鎮的地段就能看到現在的皇華嶺。這就說明了明代人就認定皇華嶺就是遠古時代的“九嶷山”。不然湯顯祖在廟頭地界,怎麼能寫出《别有清湘起愁色,踏歌人望九嶷峰的詩句呢?

舜帝南巡時,嶺南地域的人員較少,在西漢武帝元鼎六年的零陵郡:戶、二萬一千九十二戶,人口一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八人。在西漢二千餘年前的舜帝南巡時的戶籍人口更少,當時的嶺南人都是依山傍水而居。上山可打獵、下水可捕魚。當時的嶺南人均住在湘江沿岸。湘江沿岸以外的地方,是沒有人家定住的。如白寶鄉的地域到宋末明初才有大批人員定住。按當時的情況看來,舜帝隻能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活動。而當時有戶籍人口的地方就在湘江沿岸。舜帝不可能到荒無人煙的地方活動。死後更不可能葬在遠離舜帝活動的、幾十公裡外的地方。舜帝的安葬之地。最大的可能性在湘江沿岸,皇華嶺的西邊,即永歲鎮管轄的皇華嶺地段!再從當時的交通情況看:湘江是中原進入廣西的唯一通道。沒有一個帝王将相翻山越嶺進入全州境内的。舜帝年過百歲,從一個百歲老人的身體素質和體能方面看,主要靠以船代步。他的活動範圍主要在湘江沿岸,死後用瓦棺安葬在湘江沿岸的山上,是實作他永遠留在蒼梧的遺願!是有史可尋的。

作者 蔣作艮

2021年8月25日

紅七軍是否經過全州炎景溫泉景區?質疑聲大,本文向你揭示真相! 全州城南古寶塔是什麼時候建的,這個傳說是否揭示了真相? 各地古代的鄉,什麼時候開始設有?了解一下全州六鄉或許就懂了 太平軍血戰全州之謎3: 血屠全州城之前是否留有“生門” 探訪桂北全州被炸毀的神秘古寶塔遺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