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貫耳瓶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官窯産地,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宋朝南遷後在杭州(臨安)建立的修内司官窯。
宋代官窯瓷釉造型端莊簡樸,釉質渾厚,同時又吸收了南方越窯、龍泉窯等名窯的薄胎厚釉,釉面瑩沏,造型精巧之精華。北藝南技的結合,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
官窯瓷器通過細緻純熟的工藝,将流暢簡練的造型和精光内蘊的釉色和諧統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國瓷器生産的最高水準,也是宋代時期發達的科技文化真實的寫照。由于它産量有限,傳世甚少,進而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聞名于世。
宋代官窯瓷多有紋片,有大小開片,亦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以冰裂紋等大紋層為主,所謂"冰裂紋"者,如同冰糖、雲母一般,層層而下,多角形的開片,顯白色的紋路。
釉面出現的紋片原本是一種缺陷,但我們的祖先巧妙地利用這種缺陷美,作為裝飾瓷釉的特殊手段,使這種釉面紋路通過工藝的調整,控制裂紋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紋片碎路,縱橫交錯,進而達到所謂"金絲鐵線"的藝術效果。反而成了一種特殊的美。
宋代官窯瓷的造型多仿自周、漢古制。造型嚴謹肅穆,足"更顯得風韻别緻、古色古香。官窯瓷器以小型器為多見,它體積不大。但是所表現的氣度,卻仍然不可漠視。而且它本身如玉泉般的、莊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著稱,這些制品都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宋代官窯作為宮廷禦用器,要求制作都盡量完美,早期作品器身全部施釉,晚期的“紫口鐵足",更成為其有特色。
宋代官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米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
官窯的紋片(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鳝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
宋代官窯傳世珍品不足百件,而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是以其收藏價值極高,在1989年蘇富比香港秋季拍賣會上,一件直徑為11厘米的南宋官窯葵瓣洗以2500萬元港币成交,創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之最。
這件米黃釉貫耳瓶是仿造青銅器造型燒制而成的,它腹部渾厚,圓如蘋果形,頸部有對稱管狀雙耳,名曰貫耳,出戟。貫耳瓶是瓷瓶耳的式樣之一,器身呈貫通的管狀,豎向附于瓶的直頸兩側,這種造型多見于宋代官窯,龍泉窯和哥窯産品中。通體施有米黃釉,胎薄釉厚,釉面雖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附着其上,“金絲鐵線”紋片大小不一,自然分布于瓶上。器型較小,(直徑8公分,高13.5公分)可在手中把玩。儲存完好,是同器類中不為多見的,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同式樣的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存有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