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贯耳瓶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产地,一为北宋的汴京官窑,一为宋朝南迁后在杭州(临安)新建的修内司官窑。
宋代官窑瓷釉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同时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官窑瓷器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宋代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
宋代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
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本是一种缺陷,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美。
宋代官窑瓷的造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它体积不大。但是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而且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都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宋代官窑作为宫廷御用器,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器身全部施釉,晚期的“紫口铁足",更成为其有特色。
宋代官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米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
官窑的纹片(开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
宋代官窑传世珍品不足百件,而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因此其收藏价值极高,在1989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500万元港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之最。
这件米黄釉贯耳瓶是仿造青铜器造型烧制而成的,它腹部浑厚,圆如苹果形,颈部有对称管状双耳,名曰贯耳,出戟。贯耳瓶是瓷瓶耳的式样之一,器身呈贯通的管状,竖向附于瓶的直颈两侧,这种造型多见于宋代官窑,龙泉窑和哥窑产品中。通体施有米黄釉,胎薄釉厚,釉面虽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附着其上,“金丝铁线”纹片大小不一,自然分布于瓶上。器型较小,(直径8公分,高13.5公分)可在手中把玩。保存完好,是同器类中不为多见的,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同式样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存有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