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作者:江津區融媒體中心

或許隻有老江津人才知道,

曾有道名菜紅極一時。

彙集了煎炒烹炸燴等多種手法,

将酸、甜、香、辣完美結合。

那就是,

江津肉片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随着大家餐桌上的美食

越來越豐富,

江津肉片或因為制作工藝複雜等因素

漸漸被人們淡忘,

以至于手藝近乎失傳。

好在并未絕迹,

在江津一家小“巴壁館”裡,

竟然能吃到最正宗的江津肉片。

老闆還現場烹調,

希望能将這道江津的傳統名菜

傳承下去!

江津肉片制作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

何為“巴壁館”?

藏于江津的大街小巷裡,

比較不起眼,

隻有幾張小桌子,

客人來源全靠口口相傳,

江津肉片就藏于這樣一家小店裡。

該店位于臨江路31号

(天然氣公司斜對面)的黃桷樹家常菜館,

因店門口有一顆很大的黃桷樹而命名。

該店老闆甘擁軍,

已經做了30餘年江津肉片,

對江津肉片來曆、制作過程等最為了解。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江津肉片的來曆

始創于清朝末期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江津肉片創始于清末。那時,重慶江津縣城河街(現竹器街)有一家名為“興隆”的小飯館,主要經營河水豆花和一些川味家常小炒,因價廉物美、童叟無欺而深受食客歡迎,光顧于此的多為走南闖北的過往客商、擔腳擡轎的力夫和行船趕路者。

這些食客荷包都不豐厚,既想花錢少,又想吃得巴适、安逸。該館老闆通過閑時與他們的擺談、吹龍門陣,漸漸了解了食客們的喜食嗜好。于是,瞅準機會,開動腦筋,利用豬肉的邊角小料,烹制成油炸肉片,淋上自家配制的酸辣作料,味道鮮美,既保持了川菜的傳統風味,又經濟實惠,因而大受歡迎。于是,城内各大小餐館,紛紛如法炮制,競相打出“江津肉片”的招牌,久而久之,則漸漸享有名氣。

50年代後 小有名氣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50年代,江津名廚周清雲、羅燦雲、杜炳輝等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謀劃對其進行加工、改良、提高。他們針對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并重的特點,博采衆家之長,決心用别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推陳出新。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他們首先摒棄原有的邊角小料,改為精選豬夾心肉或裡脊肉作為主料,木耳、筍片、青菜心等為輔料,再輔之以雞蛋、豆粉、老姜、蔥、泡椒、大蒜、醋、料酒、醬油、白砂糖等調料,經炸、炝、熘等多道工序制成風格樸實、有着重慶江津獨有地域特色的重慶江津肉片。經過改進後的江津肉片,具有肉片厚薄均勻,張片伸展,色澤金黃,外酥内嫩,呈小魚香味的特點,保持了固有的大衆化和地方特色,使之成為雅俗共賞的正宗川菜和江津一道經典川式菜肴。

最後成為江津名菜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1959年,江津肉片在成都舉辦的四川省飲食展銷會上,以其獨特的地方風味,赢得各方食客和專家交口稱譽,贊揚其為“風味獨特的精品川菜之一”。1974年10月,江津肉片分别選入《四川菜單》及《重慶菜單》。

揭秘美食制作過程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1

選食材

豬肉選用的是豬身上最嫩的夾心肉,切片,加入豌豆粉、雞蛋等調成蛋糊;将黃瓜洗淨切片,蔥姜蒜也切片;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2

炸豬肉

炒鍋置于中火上,鍋熱後下油燒至六成熱,将肉片微炸呈淡黃色,撈起理散;炒鍋内油燒至七成熱,肉片再次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3

裝盤成形

肉外酥裡内,不多不少,剛剛好;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4

材料準備

取一隻碗放入白糖、醬油、醋、味精和水豆粉盛于碗中制成汁芡;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5

材料制作

鍋内留50克油,下泡紅椒、姜片、蒜片煸炒至油呈紅色出香味,下玉蘭片、木耳和蔥炒勻,下肉片後烹入芡汁,簸轉起鍋即可;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6

澆汁上桌

将芡汁澆在酥脆的炸豬肉上,美食出鍋,記得趁熱吃!

近乎失傳的江津肉片,竟在一家“巴壁館”裡找到了

7

美味價廉

夾一塊江津肉片,隻讓人感到口感外酥裡嫩,色澤金黃,好吃的要飛上天了!價格隻要28元一份。

位址:黃桷樹家常菜館(臨江路31号)

《江津日報》記者 王茜 廖秋平

總編輯 葉文青

值班副總編輯 袁孝椿 責任編輯 黃娅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