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神奇的習慣

1971年,美越戰争進入第16個年頭。

康涅狄格州的兩名國會議員,向美國公衆釋出了一個驚天秘密:美國駐越部隊,有将近15%的軍官,都染上了吸食海洛因的惡習。

這個秘密,讓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感到非常頭痛。為了挽救部隊,他決定成立預防和戒毒辦公室,由李·羅賓斯負責。

衆所周知,人一旦染上毒瘾,一般很難戒除,複吸率幾乎100%。

但李·羅賓斯發現,将這些吸毒官兵送回國内後,大多都成功戒除了毒瘾:一年内複吸率隻有5%,三年内複吸率隻有12%。

這超乎尋常的資料,讓許多人又驚又喜。為了弄清楚真實的情況,李·羅賓斯的團隊進一步跟蹤觀察這些吸毒官兵。

他們發現,那些沒有成功戒除毒瘾的人,大多是因為回到國内之後繼續與有毒瘾的人接觸。

相反,那些成功戒毒的官兵,是因為回歸家庭後,周圍環境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沒有了戰争的壓力,也沒有機會再接觸吸毒者。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在《掌控習慣》一書中,習慣研究專家詹姆斯·克利爾對此做出解釋說:

所謂的習慣(比如毒瘾),就是一種不斷重複的行為。多次重複之後,這種行為逐漸不需要任何大腦認知過程,就能自動發生。

這種自動化機制,一旦深深烙印在人的腦海裡,幾乎不可能清除。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環境,減少觸發習慣的機會。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習慣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以“編碼”的方式存在于我們的腦海裡,比如:

一遇到壓抑的事情,你就禁不住點燃一根香煙;下班後一回到家,疲憊的你會自動打開手機遊戲;每次工作卡殼,你就掏出手機,然後登入社交網站,毫無目的地劃啊劃。

這裡潛藏的“編碼”是:

壓抑=香煙;下班疲憊=手機遊戲;工作卡殼=社交網站。

是以要想戒除這些習慣,首先要盡量避免出現壓抑、下班疲憊、工作卡殼的狀況。

相反,如果想養成某種好習慣,就必須建立并強化正向的“編碼”。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科學研究證明,向吸毒者展示可卡因圖檔,哪怕隻有33毫秒,都能再次激發複吸的欲望。

面對神秘的習慣,大多數人總會把原因歸于個人,是以如果想戒除某種習慣,他們總是會告訴我們如何掌控自己,比如禁欲、禁沖動等等。

但詹姆斯·克利爾獨辟蹊徑,通過《掌控習慣》這本書,他想告訴我們的是:

在自律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外部環境,掌握習慣規律,才能更好地養成或戒除某種習慣。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給壞習慣設障,給好習慣加糖

法國的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有時候,一部書稿,可以拖上一年乃至更久的時間。

出版社也拿他沒辦法,隻能一再推遲交稿日期。實際上,他自己也拿自己沒辦法,因為他的應酬實在是太多了。

有一次,一部早就答應人家的書稿,硬生生被雨果拖了12個月後,他終于決定要做個了斷。

為了逼着自己寫稿,他讓助手把所有衣服都鎖在一個他找不到的櫃子裡,隻留一條保暖的披肩。他的目的,是想讓自己沒衣服穿,進而無法出門。

事實證明,這一招果然奏效,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他幾乎足不出戶,天天待在家裡寫作。這部被逼出來的書稿,正是我們熟悉的《巴黎聖母院》。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其實,為了完成一項任務,有時候就是要逼自己一把。

雨果的做法,在心理學上叫做“創造承諾機制”。生活中,這個招數在養成和戒除習慣方面,運用非常廣泛。

比如,有些人為了戒賭,自願要求賭場和線上撲克網站把自己列入黑名單,或者故意在賭友中搞臭自己的“牌品”、“賭品”。

我的一個朋友,為了按時睡覺,搞了一個電源定時器,每到晚上10點,就自動切斷路由器和電源。

這些小事,看起來有點搞笑,其實非常實用,詹姆斯·克利爾認為:

破除壞習慣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它變得不切實際。不斷提高其難度,直到自己心灰意懶。

相反,養成好習慣的秘密,就是不斷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讓好習慣更有誘惑力,更加簡單易行。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19世紀初,口香糖不叫口香糖,因為它既不甜也不香,味同嚼蠟,以至于銷量一直上不去。

直到1891年,箭牌公司添加了留蘭香和多汁水果風味,口香糖的銷量才大幅增長,最後讓許多人都養成了嚼口香糖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大多也是如此,必須創造條件,讓它更香甜。

我的一個同僚,他和夫妻為了養成在家裡做飯的習慣,專門開設了一個名叫“旅行”的貨币基金賬戶,每在家裡做一次飯,就往賬戶裡存個50塊錢。到了年底,如果存的足夠多,他們就把這筆錢取出來旅行去了。

另外,為了養成好習慣,除了獎勵外,還要減少養成好習慣的障礙,讓它簡單易行。

很多人都想養成長期閱讀和鍛煉的習慣,但總是礙于畏難情緒,遲遲不敢付出行動。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詹姆斯·克利爾卻告訴我們,想要養成好習慣,一開始千萬别自己吓自己,最好以最簡化的方式入門。

比如,可以使用一種叫“兩分鐘規則”的方式,即把任何看起來艱難的習慣,都簡化作一件兩分鐘就能完成的事,然後先從這兩分鐘的事情做起。

“每晚睡前閱讀”簡化成“讀一頁”;

“做30分鐘瑜伽”變成“拿出瑜伽墊”;

“複習功課”變成“打開我的筆記”;

“跑3英裡”變成“系好我的鞋帶”。

事實證明,許多時候,沒能養成一個好的習慣,缺少的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和所謂的“門戶習慣”。其實當你一旦進入“門戶”,你多半會發現,自己做得往往會更多。

比如,當你讀完了一頁書之後,你多半會想着不如再多看一頁;當你已經拿出瑜伽墊時,你往往會覺得“反正也拿出來了,不如就做做瑜伽吧”。

養成好習慣的方法很多,但宗旨都是一樣的:威逼利誘,簡單易行,盡量清除各種障礙。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好習慣難易适中,好人生不斷精進

培養好習慣的方法,隻要遵循加糖和簡單易行的原則,可以想出許多。

不過生活中,阻礙好習慣養成的原因,有時候并不是技巧不夠多,而是另外一個更加根本性的難題沒有解決,那就是許多人并不知道,什麼樣的習慣或者什麼樣的事業,适合自己,值得去堅持。

有些人可以堅持一個習慣或事業數年,乃至數十年,但有些人堅持兩三天就放棄了,要麼覺得無聊,不具有挑戰性,要麼覺得太難,永遠都高不可攀。

1955年,10歲小男孩史蒂夫·馬丁,在迪士尼遊樂園裡賣遊園指南。

後來,他被調入園内的魔法商店,并試着跟顧客講笑話。他很快發現,顧客不喜歡他表演的魔法,反倒特别喜歡他講笑話。

知道了這點後,他開始有意鍛煉講笑話的能力,并在洛杉矶附近的小俱樂部裡表演。有時候俱樂部裡一個人也沒有,但他依然堅持鍛煉,一個人在台上表演。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裡,他不斷試驗、調整和練習,并争取進入電視台工作。終于,他得到了在脫口秀節目露面的機會,并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今夜脫口秀》和《周六夜現場》的常客。

最後,經過15年的努力,他爆紅了,創下63天前往60座城市表演的紀錄,一舉成為美國最知名的喜劇演員之一。

馬丁,顯然是找到了一項适合自己的事業,小時候的經曆告訴他,這項事業,他是擅長的,後來不斷錘煉的過程也說明,這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苦學十年,提高四年,然後有了瘋狂成功的四年。”

在《掌控習慣》一書中,詹姆斯·克利爾認為,最好的習慣,或者你想堅持的事業,必須遵循所謂的“金發女孩準則”,也就是難易程度适中,剛剛好。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馬丁的喜劇生涯,是“金發女孩準則”的最佳例證。每年,他都會擴充自己的表演劇情,但隻擴充一兩分鐘。在保留幾個肯定逗人發笑的段子的同時,添加一些尚未驗證效果的新料。

研究心流的心理學家也認為,一項事業或一個任務的難度高于自己的能力4%左右,不會太簡單也不會太難,最容易讓人沉浸其中,并達到心流狀态。

太容易,會讓人厭倦和膩煩,太難,又容易打擊自信心。

不過有必要提醒的是,盡管找到難易适中的習慣很重要,但如果一項習慣已經順利養成,也會成為自我設限的開始。

比如,晚上睡前閱讀一個小時,已經成為你的習慣。這是好事,但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因為你習慣了一個小時的閱讀,是以就算某一天有兩個小時的充足時間,你也隻會堅持閱讀一個小時。

詹姆斯·克利爾認為,習慣的真正好處,是你在熟悉或自動化了某種動作、思維之後,你就可以更加自由地關注更高層次的要求。但問題在于,習慣也會讓人的回報機制變得遲鈍和凝固,阻礙往上精進的步伐。

真正精通某個領域的高手,不是掌握一個好習慣後就萬事大吉了,而是學會不斷反思自己,并在舊的習慣基礎之上,不斷添加新挑戰,培養新的好習慣。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籃球運動員,娴熟掌握運球之後,會繼續鍛煉非優勢手帶球上籃,外科醫生的切開動作已經遊刃有餘之後,必須繼續鍛煉應對突發狀況。

從這個意義上說,尋找難易适中的習慣,隻是一個階段性的技巧,但我們真正要建立的是一種不斷往上精進的人生理念。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不是終點,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不斷試探和拓展自身能力的邊界,才是我們研究習慣背後,真正應該追求的真谛。

早起、跑步、讀書…那些自律的年輕人,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主筆 | 曾炜 編輯 | 黑羊

圖源 | 《我背後的陶斯》、部分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