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大決戰》的最後一集中,傅作義派人去請來時任國民黨軍華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4兵團司令官的李文,向他透露了與我軍的談判已經有了結果的消息。

大決戰劇照
李文聞言後臉色大變,黯然說道:“既然如此,我在家等候發落就是,總司令不必專門對我說!”
傅作義淡然一笑,告訴李文,自已打算将李文他們這些不願一起和平起義的将領們全部送回南京,也算是報答當年總統對自己的恩情。
李文很感激傅作義能夠放過自己,臨别前提醒傅作義要留意保密局的特務對傅冬菊下毒手,并稱自己這樣做是一命換一命,從此和傅作義兩不相欠。
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李文為何不願與傅作義一起和平起義?他回到南京以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李文字質吾,号作彬,在《大決戰》劇中,傅作義稱其為“質吾老弟”,便是以其字相稱了。
前幾天拜讀過一篇作者署名為牛o戈先生的大作,名為《看《大決戰》角色之間的稱謂,再說國民黨軍的社交倫理》。
若按文中的标準來衡量,劇中傅作義對李文的這個稱呼,似乎頗有值得商榷之處。
牛o戈先生在文中提到:
直呼對方做“某弟”的情況一般隻有兩種,其一是對方資曆職務都明顯低于自己,比如蔣校長稱呼自己的學生李仙洲、杜聿明和黃百韬等人;
其二則是對方與自己拜過把子且年齡又明顯小于自己。比如張自忠稱呼樊松甫以及劉汝明、秦德純、石敬亭稱呼馮治安。
李文當然沒有和傅作義拜過把子,是以并不符合以上第一條。從資曆上來看,傅作義出身于保定軍校,李文是黃埔軍校一期生。而就職務而言,傅作義是華北剿總總司令,李文則是華北剿總副總司令。
總體看來,傅作義不管是資曆還是職務,都确實是要高出李文一籌,不過卻也沒有蔣校長與李仙洲、杜聿明和黃百韬等人之間的差距那麼大。
按照牛o戈先生的研究,在民國的進階軍政人員中,對于資曆地位略低于自己,差距又不是特别大的這種情況,似乎還是以稱“某某兄”為多見。
是以,傅作義見面對李文的正确稱呼似乎應該是“質吾兄”,而非“質吾老弟”了!這一結論不知正确與否,有待讀者朋友們指正。
回到原來的話題,李文為何不願與傅作義一起和平起義呢?
一來李文畢業于黃埔軍校一期,是所謂的“天子門生”。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蔣校長在用人方面,一向是任人唯親的。
故而李文在國民黨軍中受到的重視程度和能獲得的資源都遠非被人稱為“布衣将軍”的傅作義所能企及。
确切地說,李文與蔣校長之間其實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也在客觀上強化了李文的身份認同和對蔣校長的忠誠程度。
二來李文出身于地主階級家庭,從小就過着優越的生活,與傅作義這種貧寒家庭出身的将軍,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思考問題方式,本來就不在一個層次。
傅作義更加關心的是北平二百萬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以及五朝帝都遺留下來的數不勝數文化遺産會不會因為自己的決策失誤而毀于一旦。
對于個人的榮辱得失而言,雖然也有權衡,但經過傅的老師劉厚同先生的分析和排解後,在其心裡已經明顯不及以上兩項迫切和重要了。
而李文則明顯更加重視自己的名聲與個人得失榮辱,缺乏傅将軍那種寬仁博愛的悲憫之心。你同他講二百萬人的性命和五朝帝都的文物有如何如何重要,他可能還會嗤笑你迂腐。
更重要的是,李文的父親李主一曾經殺害過中共地下黨員,惡行累累。而李文本人也曾在1931年率部參加過對豫東南以及豫鄂皖蘇區的工農紅軍的所謂“圍剿”。
他們手上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擔心日後遭到清算。
基于以上的原因,參加北平和平起義,肯定不是李文心目中的正确選項。
是以,在《大決戰》劇中,李文甯可束手就擒,也不願與傅作義一起和平起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麼,李文離開北平,回到南京以後的遭遇又如何呢?
1949年1月,傅作義用《大決戰》劇中提到的專機“天雄号”将李文、石覺等不願參與北平和平起義的國軍将領送回南京。
此時,蔣校長頂不住國民黨内部各方面的壓力,已經通電下野。李文等人不願投靠代總統李宗仁,就直接前往蔣校長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鎮,去拜谒校長并表達忠誠。
蔣校長對李文的忠誠與恭謹頗為欣慰。是以,沒過多久李文便被任命為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兵團司令官,重掌兵權。
不過,李文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1949年11月,他率國民黨第5兵入川,部隊駐紮在新津、成都與樂山一線。
還沒到一個月就再次被我軍二野所部合圍,李文等人進退失據,無可奈何之下,隻得派人與我軍接洽,談判投降事宜。
1949年27日,李文等人在四川邛崃被我軍解除了武裝。就這樣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李文沒有參加北平和平起義,卻又被迫在四川向我軍投降。
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事後,李文等進階将領享受了起義人員待遇,被集中在西南軍政大學進階班學習。不過,李文的投降并隻是迫于形勢,而非心甘情願。
是以,沒過多久李文便利用我方對他的信任從西南軍政大學逃走了。此後,他輾轉經香島去了海峽對岸。
蔣校長感其忠誠,安排他在“國防部”做了一段時間的中将高參。退役後,李文又為自己謀得了一個糖業總公司顧問的肥缺,享受着上流社會富裕而糜爛的生活。
1977年,李文因病去世,享年72歲。
總結一下,《大決戰》中的李文不願意跟随傅作義參加北平和平起義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是蔣校長的嫡系。
他們平時享受着比其他人優厚得多的待遇和資源,與蔣校長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再加上李文缺乏像傅作義将軍那樣的悲憫之心,對北平二百萬人民的生命财産損失以及五朝帝都的曆史文化遺産即将遭受的毀滅性打擊完全無感。反而更加重視個人的得失榮辱,私心頗重。
更重要的是,他與他的家族成員手上都沾滿了我方先烈的鮮血,擔心日後遭到清算,故而無論如何也不願參加起義,進而加入我軍陣營。
與其他國軍将領相比,李文的一生相對比較平庸,既無出類拔萃的能力,也沒有什麼彪炳戰績。
不過,李文為人圓滑機敏,遇事不像黃維那樣一根筋,再加上他抱上了蔣校長這根大腿。
是以,他雖然在北平、四川兩次遭遇困境,卻都成功逃脫,最終享受榮華富貴而終。
也算是求仁得仁,得償所願了吧!
參考資料:《名人履歷·李文》《博雅人物網·李文》《廣東省檔案館·黃埔軍校00632·李文》《邵陽文史網·李文》《中國國民黨進階将領征略》等
注:本文由閑人曆史故事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抄襲,請文抄公遠離
《大決戰》:黃維被俘時曾很不服氣,得知對手是誰後卻改變了态度
大決戰:她苦等黃維二十七年,終于盼到特赦,可結局卻并不圓滿
大決戰:傅作義和平起義為何不通知陳長捷?特務無處不在,怕洩密
《大決戰》:傅冬菊晚年生活簡樸,卻把存款全都捐獻給了希望工程
《大浪淘沙》中王複元的曆史原型,黨史上首例被處決的貪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