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文龍:從 “石油美元”到“商品人民币”

人民币要加速國際化,除了在根基上需要與優質商品綁定并提供更多便利性措施外,還需要在貨币層面的制度調整與之相适應
李文龍:從 “石油美元”到“商品人民币”

随着中國成為諸多産油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石油貿易結算中已經開始使用人民币,但在範圍與數量上都是較為有限的。圖/IC

文|李文龍

美元通過與黃金與石油挂鈎,取得了世界貨币的地位,并形成了植入全球各國金融與貿易體系的美元貨币網絡,影響了各國的金融交易與貿易,美國将此作為武器來控制各國。近年來的伊朗與俄羅斯先後被美國排除在SWIFT體系之外,就是美國運用這一武器的典型事例。

目前,美西方加緊在産業方面對中國采取脫鈎斷鍊的政策,未來不排除在金融與貨币方面對中國采取類似針對伊朗與俄羅斯的措施。為應對美國利用美元武器遏制中國,中國應積極推進人民币國際化步伐,利用中國最具有競争力的制造品為基礎,打造為全球接受的“商品人民币”,類比“黃金美元”與“石油美元”,以此增強人民币的國際化影響力與抵消美國可能對中國發起的“去SWIFT”等金融制裁。

美西方對中國“脫鈎斷鍊”的内在考慮

2009年美國奧巴馬政府上台以後,強調“重返亞洲”的戰略,将與中國的關系定位為 “競争和合作”。然而,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後摒棄了之前的競合思維,轉向與中國成為全面的競争對手關系。在此情況下,導緻了美西方和中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美西方轉變對華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西方認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吸納美西方經濟體制的同時将逐漸吸納西方政治體制,是以美西方鼓勵與支援中國加入WTO并不斷融入全球。

但實際上,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曆程,中國在充分借鑒、吸收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并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并未向西方靠攏,而是堅持發展自身的道路。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地位與經濟利益。

這樣的結果使美國加速調整其與中國長期接觸或者融合戰略。是以從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其對中國采取的就是“脫鈎斷鍊”,以此來孤立中國與阻住中國的全球化發展,確定美國的全球霸權不受挑戰與更加優先維護美國自身的利益。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與融入全球的步伐勢必受到越來越多的阻撓與負面影響。

金融與貨币層的“脫鈎斷鍊”或不能被排除

目前,美西方除了從軍事、科技與貿易領域逐漸加大對中國的遏制戰略,在金融與貨币層面,美西方也可能在逐漸準備與中國的“脫鈎斷鍊”,也就是将中國的金融體系、金融資産和貨币體系排除在全球現行體系之外。雖然這樣的舉措尚未實質性出現,但從今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釋放出關于将部分中資銀行排除在SWIFT之外的消息看,已經不是空穴來風,或者說已經開始某種試探。

實際上,美國将SWIFT作為金融武器打擊對手并不罕見。2012年美國将伊朗銀行排除SWIFT之外;2022年自俄烏沖突以來,美國将俄羅斯部分銀行排除在SWIFT體系之外。不論是對伊朗這樣的全球石油輸出大國與中東地緣政治大國,還是對俄羅斯這樣的全球核大國與全球能源大國,美國為自身利益,均能果斷運用SWIFT武器打擊對手,而不考慮由此可能對全球經濟貿易帶來的負面沖擊或對手的反彈報複。

作為對SWIFT依賴程度更高的中國,在與美國關系極端惡化的情況下,同樣存在被美國排除在SWIFT之外的可能性。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和主要的對外投資國家,在全球有諸多的資産和金融利益。2023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是41.8萬億元,占到GDP的33%,其中使用人民币結算的比例僅為30%左右。目前中國海外總資産超過9.3萬億美元,持有的美國國債為7800億美元。在極端情況下,如果中資銀行被美國阻礙在全球貨币交易體系之外,無論對中國國際貿易還是金融資産至少在短期内均将造成重大負面沖擊。

人民币國際化步伐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快

長期以來,人民币國際化的道路是基于市場驅動,在提法上也相對謹慎。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的“人民币順應市場需求走出去”到逐漸提出“人民币國際化”,顯示了人民币在這方面的行動并不激進。但在2018年以來,中國與美西方關系不斷惡化的形勢可能迫使人民币國際化的步伐需要加快,甚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需要“被動國際化”來迎接海外嚴峻形勢的加速到來。

那麼如何加速人民币的國際化?中國已經在鼓勵人民币結算與建構CIPS體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與部分央行簽署了本币貨币互換協定,這些都有助于人民币在有關國家的使用,需要進一步加快與擴大實施。然而,如果隻是從以上視角推進人民币的國際化程序,可能無法完全應對目前嚴峻形勢下人民币面臨的海外壓力,為此需要新的思路與更底層突破來解決這些問題。

從美元視角看,其已經在全球牢牢樹立了世界性貨币的角色,但美元的全球地位并不是僅僅通過建立支付結算體系實作的。從本質上看,美元之是以能成為世界性貨币,核心是美元背後所代表的價值是全球性與權威性的,這是最為關鍵和核心的一點,也是人民币國際化下一步最值得思考的因素。

從“黃金美元”到“石油美元”的啟示

從美元成為世界性貨币的定位來看,重要的裡程碑是1944年成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根據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進行挂鈎(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其他國家貨币與美元進行挂鈎,形成“雙挂鈎體系”。基于這樣的安排,美元牢固樹立其以黃金等價物的地位,“美金”的說法也應運而生,在全球範圍内美元就等于黃金。黃金是曆史上全球範圍内作為權威高價值物的主要展現,是以美元也就順勢借助黃金成為全球權威高價值物的象征。同時,由于美元借助全球電子交易體系可以進行便利結算、交易且容易運輸與儲藏,這方面優勢超過黃金,是以美元迅速成為世界性貨币。美國通過美元牢牢把握着全球的支付結算體系,形成“美元全球神經網絡”嵌入到各國經濟金融體系之中,進而形成美國霸權的主要抓手。

實際上,美元成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貨币面臨内在沖突性。美國為發動越戰與增加國内社會福利,不斷擴張财政赤字,導緻美元濫發,進而引起美元實際上相對黃金有不斷加大的貶值壓力。美國為自身的國家利益綁架全球的金融體系是無法長期持續的。1971年,迫于各國使用美元兌換黃金的巨大需求,美國宣布取消美元與黃金的直接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随後崩潰,标志美元濫發與黃金數量固定之間的沖突是無法解決的。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德國馬克、英鎊、日元、法郎等貨币崛起對美元的世界性貨币地位形成威脅。20世紀70年代,由于全球對石油需求量不斷上升,石油成了全球範圍的工業血液。1974年美國與沙特簽署協定,規定沙特将以美元計價出售其石油。之後,歐佩克其他成員國紛紛效仿。美元與石油挂鈎,形成了“石油美元”,美元成了代表全世界能源與工業生産的貨币媒介符号,進而繼續扮演主要世界性貨币的角色。

從過去近80年的發展曆程來看,美元先後通過與黃金與石油挂鈎牢牢地建構了全球的價值交換、交易結算以及工業經濟的“貨币神經脈絡”,進而成為世界性貨币。在此過程中,美國利用世界性貨币的影響力來實作自己國家利益,如将伊朗以及俄羅斯貨币排出在SWIFT體系之外就是最明顯的事例,迄今也達到了戰術目的。但從戰略上看,美國動辄使用美元作為武器,實際上是削弱了美元作為世界性貨币的公信力,迫使更多國家轉向建立非美國控制的貨币結算體系。最近傳言沙特将不再與美國續簽石油的美元結算協定,說明美元的公信力已經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

人民币進一步國際化的迫切需求

從購買力平價角度衡量,中國已經是超越美國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即使基于美元現價,中國GDP也達到了美國的65%左右,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在貿易方面,中國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夥伴。目前全球大量的商品由中國制造,全球需要和中國進行交易換取制造品。

然而,從綜合國力與經貿影響力基礎看,人民币還有很大空間上升去取得與中國國力相适應的貨币地位,但人民币在美國控制的SWIFT體系内進行擴充得空間勢必是非常有限,也是非常不确性的。更重要的是,人民币還需要防範美國将中國剔除在SWIFT體系之外的風險。在此情況下,目前中國要主動思考利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拓寬人民币國際化的道路。

從美元成為世界性貨币的曆程來看,無論是“黃金美元”還是“石油美元”,其均是牢牢與全球主要的價值物綁定,或者是與工業與能源核心原料綁定。那麼在此情況下,中國是不是也可以黃金挂鈎,或者是與石油挂鈎?對于人民币與黃金挂鈎,由于人民币發行數量龐大,用人民币兌換黃金實際上不可行。随着中國成為諸多産油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石油貿易結算中已經開始使用人民币,但在範圍與數量上都是較為有限的。

建構“商品人民币”的若幹思路

人民币要加速國際化成為世界性貨币,更應該從基于自身優勢的角度來考慮。這裡我們提出“商品人民币”的概念和思路。所謂“商品人民币”,是基于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的優勢,突出以人民币成為衡量中國出産的優質制造品的貨币媒介,也就是說全球可以通過人民币購買到中國生産的優質制造品。這可能是目前人民币快速國際化的基礎支撐。

據經合組織(OECD)最新報告,2023年中國制造業總産值占據了全球的35%,超過了排在第二位到第九位的總和(第二,美國占比12%,第三,日本占比6%,第四,德國占比4%,第五,印度占比3%,第六,南韓占比3%,第七,意大利占比2%,第八,法國占比2%,第九,中國台灣占比2%)。同時,中國商品的品質已經顯著提升,成本效益進一步改善。

尤其是2023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锂電池、光伏闆以及其他機電産品的出口數量與品質也進一步上升。目前來看,人民币國際化過程應該旗幟鮮明的與高成本效益的中國制造品進行結合,全方位采取措施将人民币更多貼上優質制造品的貨币标簽。也就是說,隻要擁有人民币就可以從中國購買任意優質制造品。

為了能達成這樣的安排,需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進一步嚴格國内商品的品質管控,将品質始終擺在第一位,確定生産出的商品以及出口商品在品質、數量與種類方面做到全球第一或唯一。二是聯合中國企業系統性建構中國商品的全球性銷售、運輸與維修維護網絡。中國商品既可以在全球範圍進行銷售與運輸,也可以在全球範圍内進行維修和更換,使得中國商品的輸出更加便捷。三是借助目前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進一步将數字貨币加速推向全球,如便利數字人民币、支付寶、微信等跟随中國遊客的海外需求與中國商品走向全球,同時積極采取措施便利海外企業與人士使用人民币移動支付,加速形成人民币在全球的數字化網絡布局。

當然,人民币要加速國際化,除了在根基上需要與優質商品綁定并提供更多便利性措施外,還需要在貨币層面的制度調整與之相适應。

一是對《中國人民銀行法》有關内容進行調整,以便與人民币的全球使用相适應。《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以人民币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可以看到,按法規人民币支付範圍限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相較而言,美元載明的是“對所有公共及私人債務的法定貨币”,對美元使用的條款并未限制其支付地域。有鑒于此,考慮到人民币已成為國際儲備貨币及全球主要支付貨币,應在立法層面取消人民币依法僅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支付債務的地域限制,推動人民币進一步全球流通與使用,從法理上支援人民币全球化的使用。

二是人民币要能成為世界性貨币,應該吸收美聯儲對美元貨币政策管理的有益做法。如美聯儲長期實施通脹目标制,通過政策利率操作和貨币市場操作來控制通脹率達到2%的目标,并形成周期性的寬松與緊縮政策閉環,核心是維持美元的币值穩定,至少對外宣示美聯儲極力維持美元币值的穩定,以此增強全球持有美元的信心。

基于此,中國貨币當局應考慮實施通脹目标制,将2%左右的通脹率作為貨币政策目标,及時收回臨時增發流動性,形成“寬-緊閉環”,以此來增強全球對人民币币值穩定的信心,進而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國際化程序。

(作者為浙江之江數字經濟創新研究院院長;編輯:王延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