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翻開厚重的中國共産黨百年黨史,從取得革命的偉大勝利到邁向民族的偉大複興,一件件飽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紅色故事、一個個繼往開來的曆史瞬間,是中國共産黨披荊斬棘、砥砺奮進最好的見證。
建黨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色印記——百件革命文物的聲音檔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中國之聲正式開播,同步在總台央視新聞、央廣網、雲聽等新媒體平台上線。100位講述人,用“最美聲音”刻錄百年記憶。
用聲音刻錄百年記憶,我是革命文物講述人、歌劇演員、教育學者戴玉強。我要講述的文物是曾由毛澤東主席珍藏的兩盒特殊的錄音帶,裡面錄制了“東方紅一号”衛星首次上天後傳回的音樂,現收藏在湖南省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

見證新中國航天事業起點的《東方紅》錄音帶(受訪者供圖)
1970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一号”運載火箭托舉“東方紅一号”衛星升空,中國航天新紀元由此開啟。那一天,收音機裡傳來了響亮的《東方紅》樂曲,中國人實作了對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擊。而這老錄音帶正是新中國航天事業偉大征程起步的見證。
真實影像!看“東方紅一号”發射全過程(視訊來源:紀錄片《宇宙高歌東方紅》)
時間就此再往前倒推12個年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時任“東方紅一号”衛星總體設計師的胡其正那時隻有23歲。1958年,蘇聯和美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之後,毛澤東主席發出号召,“人造衛星我們也要搞”。剛剛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的胡其正被配置設定到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牽頭成立的581組,從事衛星總體設計工作。
胡其正:蘇聯1957年才打上去人造衛星,很多科學家覺得咱們也應該搞衛星,但是衛星怎麼搞?沒有人搞過。基本上我完全改行。
之後,由于三年自然災害,更因為飛彈技術不成熟無法上天等技術難題,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計劃一再擱淺。直到1964年底,趙九章緻信周恩來總理,提出随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以及飛彈發射的成功,應該盡快恢複被暫緩的衛星研制計劃。轉年10月,中央調集了全國的科學精英商讨如何研制衛星。這場會議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内容之多,在新中國航天史上史無前例。胡其正說,當時困擾大家的第一個問題是,造一顆什麼樣的衛星?
胡其正:第一顆衛星上去是什麼目标?大家議論紛紛,各種各樣的要求,甚至于希望做個天安門形狀的都有。
“東方紅一号”最終确定為72面體的球形設計(圖檔來源:央視網)
數十天的讨論讓這顆衛星的雛形逐漸清晰:即72面體的球形設計。會議還确定了12個字的總體目标:“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
“抓得住”是指地面能夠跟衛星保持通信。當時國内還沒有正式的衛星測控站,為了能“抓住”衛星的軌迹,全國相關機關迅速突破了無線電測軌關鍵技術,建成了我國最初的衛星測控網。
用于追蹤衛星位置的各測控站(圖檔來源:紀錄片《宇宙高歌東方紅》)
“聽得到”的要求,需要能夠在太空播放音樂,讓全世界聽到屬于中國航天的聲音。當時負責樂音裝置的衛星實驗隊隊員沈震京說,設計人員不斷提出方案,最終确定“東方紅一号”使用發射機,将電子音樂版本的東方紅樂曲轉化為無線電信号,在地面進行廣播。之是以選擇電子音樂,是因為相比于八音盒和錄音帶機,電子音樂沒有觸點,更易實作。
“東方紅一号”衛星上搭載的《東方紅》樂音盒(圖檔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而為了實作“看得見”的效果,研制人員做了一件“觀測裙”,跟随衛星入軌後會展開形成直徑四米左右的球形,遠遠大于衛星一米的直徑,在地面上用肉眼也可以看到。1970年4月25日晚,“東方紅一号”飛經北京上空,人們仰望天空,看到了“中國星”!
“東方紅一号”觀測裙(圖檔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1967年12月,國防科工委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制工作會議,正式将其定名為“東方紅一号”。在定名後僅僅29個月,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幾個小時後,從衛星上傳來的《東方紅》樂曲,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電波,響遍神州大地。無數中國人守候在收音機旁,和樂曲一起放聲歌唱……
《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我國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印發喜報(局部)(圖檔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衛星成功發射的第二天,正在廣州參加東南亞“三國四方”會議的周恩來總理,剛走進會場就興奮地向代表們宣布了“東方紅一号”成功發射的消息。
曆史影像:周恩來總理宣布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視訊來源:央視網)
随後,毛澤東主席收到了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寄來的兩盤錄音帶,分别是在“東方紅一号”衛星飛經首都北京和海南島上空時直接收錄、未加剪接的錄音膠帶。
湖南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館長陽國利:毛澤東同志收到這兩盤錄音錄音帶後,一直将他們收藏在身邊,視若珍寶,直到去世。通過這件文物,我們也希望能将文物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所創立的“兩彈一星”精神傳遞給大家。
再聽響徹太空的《東方紅》(來源:紀錄片《宇宙高歌東方紅》)
時至今日,“東方紅一号”依然在太空中遙望着祖國,而這盤錄音帶所記錄的聲音,也将鼓舞中國航天事業永遠走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大路上。
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展廳(受訪者供圖)
毛冰玉:我是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90後”講解員毛冰玉,中國航天的每一個高光時刻都讓我們忍不住歡呼,就像我每次和大家講起“東方紅錄音帶”背後的故事,都能感受到航天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努力。這鼓舞我今後講好紅色文物故事,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監制丨劉曉龍 顧玉才
監制丨高岩
總策劃丨樊新征 崔欣
策劃丨丁飛 孫魯晉
協調丨黎春 馮爍 朱敏 李昊 劉夢雅 趙初楠 韓雪瑩
記者丨姜文婧 傅蕾
編輯丨杜希萌
講述人丨戴玉強
制作丨劉逸飛
新媒體丨王遠 趙初楠
音響資料整理丨方媛
顧問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徐鵬堂
鳴謝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