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谥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襄”作為谥号大意是指在開疆拓土、對外征戰方面很有功勞。齊國曆史上以“襄”字為谥号的君主名号有“齊襄公”與“齊襄王”兩個,但它們所指的并不是同一個人。

齊襄公
齊襄公,名諸兒,呂氏齊國的第十二世、十四任君主,是齊僖公呂祿甫的嫡長子、齊桓公呂小白的長兄,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6年在位,一共做了12年的齊國君主。呂諸兒之是以能夠得到“襄”字的谥号,與他生平最大的功績有關——滅紀。
紀國本是東夷族系的古老方國,至少在商代便已經存在,進入周代,紀國接受周王室的重新冊封,成為臣服于周王室的諸侯國,其君主的爵位為侯爵。紀國與周王室關系十分親密,周夷王時,紀侯向周夷王進讒言,使周夷王烹殺了齊國第五任君主齊哀公,紀國從此成為齊國的世仇。
齊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707年),“齊侯、鄭伯朝于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由于紀國識破了齊僖公的意圖,是以齊僖公放棄了偷襲紀國的計劃,但齊國滅紀之心已經顯露無疑,紀侯惶恐不安,于是通過聯姻的方式積極尋求魯國與周王室的保護。魯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紀國在魯國和鄭國的幫助下,擊敗了前來入侵的齊、宋、衛、燕聯軍。次年(公元前698年)齊僖公病逝,紀國暫時逃過一劫。
齊僖公像
僖公病逝是否與滅紀失敗有關,正史并無記載,但從齊僖公伐紀失敗不久就病死來看,齊僖公極有可能是因為伐紀之戰的失利而憂憤成疾、抱憾而終的。
《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在記載齊僖公之死時,便作了這樣的發揮:“齊僖公為兵敗于紀,懷憤成疾,是冬病笃,召世子諸兒至榻前囑曰:‘紀,吾世仇也,能滅紀者,方為孝子。汝今嗣位,當以此為第一件事。不能報此仇者,勿入吾廟!’”
東周列國志
齊襄公即位後,伐紀的勢頭有增無減,魯桓公于是再次插手。魯桓公十七年春,魯桓公出面調解齊國與紀國敵對關系,三方在“黃”地會盟。當時,魯國與齊國實力相當,再加上實力不弱的鄭國也站在魯國一邊,是以齊襄公表面上接受了魯桓公的居中調解,但暗中仍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滅紀。
當年夏天,齊襄公命齊國軍隊在齊魯邊疆制造事端,随後向魯桓公示好,請魯桓公主婚将周王室女子嫁給自己,并以此為由邀請魯桓公夫婦到齊國會盟。魯桓公為了與齊國重修舊好,便在第二年(公元前694年)春天帶着夫人文姜到齊國會見齊襄公,但三個月之後,魯桓公卻死在了齊國。關于魯桓公的死因,《左傳・桓公十八年》以及《史記・齊太公世家》都稱齊襄公與魯桓公夫人文姜通奸在先,兩人奸情被魯桓公發現後,齊襄公指使公子彭生謀殺了魯桓公,最後齊襄公面對魯國的質問時,隻好處死公子彭生作為交代。
從魯桓公夫婦自公元前694年春正月到夏四月整整三個月滞留齊國來看,在此次會盟中,兩國國君商讨的必然是涉及到當時雙方核心利益的國家大事,除周齊聯姻外,極有可能與齊魯兩國疆域糾紛及紀國問題有關。
魯桓公即便确如《左傳》與《史記》所說,死于齊襄公的蓄意謀殺,但真正原因恐怕也絕不會是兒女私情那麼簡單,而是魯桓公在齊國核心利益滅紀的問題上的堅決幹涉态度。魯桓公深知齊國一旦滅紀必将迅速壯大,成為魯國的勁敵,是以他在即位以來的十八年時間裡,積極聯合鄭國阻止齊國滅紀,使齊國在外交與軍事活動中縛手縛腳、十分被動。
面對這樣一位強敵,齊襄公在會談無果之後,采取非常手段将其謀殺,以此造成魯國政局的一時混亂,進而為自己滅紀掃清障礙。為了掃除滅紀的另一障礙,齊襄公以同樣的手段殺害了鄭國國君子亹(weǐ)齊襄公在一年之内連殺魯、鄭兩位諸侯國君,使魯、鄭兩國都陷入了混亂,暫時失去了幹涉齊國滅紀的能力。
魯莊公元年(公元前693年),齊襄公順利迎娶了周王室女子。失去魯國、鄭國保護的紀國,面對同樣與周王室實作聯姻的齊國再也沒有了抵抗的能力。同年, 齊國軍隊強行遷走了紀國郱(píng)、鄑(jìn)、郚(wú)三邑的百姓。
魯莊公三年、齊襄公七年(公元前691年),面對齊國的強烈攻勢,紀國一分為二,紀國與齊國接壤的酅(xī)地又成為齊國的附庸,由紀侯的弟弟紀季統治。魯莊公四年、齊襄公八年,不願做齊國附庸的紀侯将剩餘國土全部交給弟弟紀季,自己逃離國都,紀國滅亡,領土全部并入齊國,齊襄公終于完成了滅紀的戰略目标,使齊國領土大為擴增。
對于齊國而言,齊襄公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曆史上之是以對齊襄公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他私德有虧:與妹妹文姜私通、生活奢侈、失信于臣子,并且因失信于臣子連稱、管至父而招緻殺身之禍,使齊國陷入内亂。
齊國曆史上第二位得到“襄”字谥号的君主是田氏齊國的第七任君主齊襄王田法章。田法章是齊湣王之子,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65年在位。
公元前284年,五國聯軍在燕國大将樂毅的帶領下大敗齊軍主力于濟西,随後樂毅帶領燕國軍隊攻占臨淄并分兵攻略齊國各地,攻占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剩莒與即墨兩城不失。臨淄失陷後,齊湣王先後逃至衛、鄒、魯等國,最終在莒死于楚将淖齒之手。湣王被殺的時候,他的兒子田法章改名換姓到莒太史敫家裡做傭人。
不久淖齒被莒人殺死,莒人一同迎立田法章為齊國國君,并且在齊國境内宣告:“新王已經在莒即位了。”五年之後,田單在即墨用火牛陣大敗燕軍主力,随即收複齊國全部失地,并且到莒迎接齊襄王回到臨淄,齊國成功複國,齊襄王任用田單為相,把他封為安平君,安平就是當年齊襄公從紀國吞并的酅地。
田單畫像
齊國之是以能奇迹般地複國,除了依靠田單力挽狂瀾外,齊襄王的及時即位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它向齊人表明——齊王室仍在,齊國沒有滅亡。是以,在田單用火牛陣擊潰燕軍主力後,被燕軍占領的齊國城池才會迅速重新歸附到齊襄王的統治之下,這是單純依靠軍事力量所不能達到的。是以說,齊襄王雖然在齊國複國過程中并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但他作為田齊王室的代表,是一面象征着“齊國”的政治旗幟,凝聚着齊國軍民之心,是齊國能夠在短時間内收複全部失地的深層次原因。齊國複國後,國力損失殆盡,是以齊襄王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期間基本能夠做到虛心納谏、任用賢能,并且恢複了一度中斷的稷下學宮,是齊國曆史上一位比較賢明的君主。
稷下學宮圖
總之,齊國曆史上一共有兩位以“襄”字為谥号的君主,他們分别是呂氏齊國的第十二世、十四任君主齊襄公呂諸兒與田氏齊國的第七任君主齊襄王田法章,齊襄公與齊襄王并不是同一個人;齊襄公呂諸兒滅紀,齊襄王田法章複國,兩者在開疆拓土、對外征戰方面都很有作為,“襄”字的谥号都是名副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