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10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WMO)釋出《2020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培群27日在解讀《報告》時表示,這是WMO首次針對亞洲區域氣候狀況釋出的報告,有助于當地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減緩氣候災害影響。
該報告是WMO改革之後,在WMO及二區協(亞洲)牽頭組織下編寫的,是亞洲區域應對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的災害與異常影響的基礎性氣候服務産品。作為二區協成員,中國氣象局共同牽頭編寫了報告的“實體事實”部分,對區域降水、冰凍圈、氣候異常的影響因子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内容的編寫作出積極貢獻,并為“風險和影響”章節的編寫提供必要資訊。
《報告》顯示,2020年是亞洲區域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該地區的地表溫度、海表溫度和海洋熱含量均大于全球平均水準,呈長期變暖趨勢。
氣候變化帶來多重風險,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尤其是洪水、風暴和幹旱,對亞洲許多地區人民的生産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報告》顯示,2020年,亞洲區域受洪澇和風暴影響的人群達5000萬左右,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低于過去20年的平均水準。印度和中國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分别為263億美元和231億美元。日本、伊朗、孟加拉國和南韓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除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外,氣候變化及相關自然和生物災害事件的增加,加劇了亞洲區域多層面風險,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導緻糧食安全狀況惡化。《報告》顯示,在亞洲,糧食安全和營養改善方面取得的進展已經放緩,沒有走上到2030年消除饑餓和各種營養不良的可持續發展目标的軌道。據估計,2020年營養不良人群的數量在東南亞有4880萬人,南亞有3.057億人,西亞有4230萬人。
發展和改善适應氣候變化的經濟社會,需要在長期觀測的基礎上深入了解氣候相關風險和氣候影響。《報告》指出,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背景下,需要加強對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測、影響評估等基本能力,提供精細、準确、可靠的天氣氣候資訊和産品;增強面向行業領域使用者需求的服務能力,重點開發提供基于影響的預測評估産品,使天氣氣候的資訊産品能夠适用于氣候變化減緩、适應和韌性建設。
《報告》還指出,在區域尺度上加強對氣候驅動因素的監測,增加對氣候觀測和早期預警系統及相關服務的投資,是應對複合風險、發展氣候韌性經濟和社會的重要内容。其中,對氣候變化适應行動進行投資至關重要,這是一項高回報的投資,具有多重經濟效益。
“總之,支援從疫情中恢複韌性、實作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标,需要更好地了解風險,對可再生能源和前沿技術等進行投資,并確定有針對性的和前瞻性的财政支出。”《報告》稱。
責任編輯:蔣晨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