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WMO亚洲气候状况报告:去年是亚洲区域有记录以来最暖一年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10月26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27日在解读《报告》时表示,这是WMO首次针对亚洲区域气候状况发布的报告,有助于当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减缓气候灾害影响。

该报告是WMO改革之后,在WMO及二区协(亚洲)牵头组织下编写的,是亚洲区域应对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的灾害与异常影响的基础性气候服务产品。作为二区协成员,中国气象局共同牵头编写了报告的“物理事实”部分,对区域降水、冰冻圈、气候异常的影响因子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内容的编写作出积极贡献,并为“风险和影响”章节的编写提供必要信息。

《报告》显示,2020年是亚洲区域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该地区的地表温度、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含量均大于全球平均水平,呈长期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带来多重风险,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尤其是洪水、风暴和干旱,对亚洲许多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报告》显示,2020年,亚洲区域受洪涝和风暴影响的人群达5000万左右,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低于过去20年的平均水平。印度和中国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分别为263亿美元和231亿美元。日本、伊朗、孟加拉国和韩国也遭受了严重损失。

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外,气候变化及相关自然和生物灾害事件的增加,加剧了亚洲区域多层面风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粮食安全状况恶化。《报告》显示,在亚洲,粮食安全和营养改善方面取得的进展已经放缓,没有走上到2030年消除饥饿和各种营养不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轨道。据估计,2020年营养不良人群的数量在东南亚有4880万人,南亚有3.057亿人,西亚有4230万人。

发展和改善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需要在长期观测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气候相关风险和气候影响。《报告》指出,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影响评估等基本能力,提供精细、准确、可靠的天气气候信息和产品;增强面向行业领域用户需求的服务能力,重点开发提供基于影响的预测评估产品,使天气气候的信息产品能够适用于气候变化减缓、适应和韧性建设。

《报告》还指出,在区域尺度上加强对气候驱动因素的监测,增加对气候观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及相关服务的投资,是应对复合风险、发展气候韧性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内容。其中,对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行投资至关重要,这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具有多重经济效益。

“总之,支持从疫情中恢复韧性、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更好地理解风险,对可再生能源和前沿技术等进行投资,并确保有针对性的和前瞻性的财政支出。”《报告》称。

责任编辑:蒋晨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