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能保住自己還有一口氣,他甯肯裝瘋。
他裝瘋瘋到爬到大街上,睡到豬圈裡,吃腐臭的食物。
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是為了将來有一天,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得到施展,而不是枉來一生。
當然,這中間有等待時機報仇雪恨的成分。
他是誰?
他叫孫膑。
他是春秋時期的偉大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人。
孫武,大家應當有所耳聞。他著有傳世的《孫子兵法》。
按照時間的推斷,孫膑應當是孫武的五世孫。
膑,并不是他的本名。
他的本名,在史書上,找不到記載。
有人說他叫孫賓,也有人說他叫孫伯靈。但這些名字,都是後人道聽途說得來的,尚缺乏考證。
但膑這個字,卻可以确定是後人給他強加上去的。
因為膑,在古代是一種刑罰。這種刑罰,就是用刀剜去人的膝蓋骨,使人不能再站立行走。
不能站立行走,人,顯然就成了癱子。
任何父母都不太可能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癱子。
但這位孫癱子,卻是一個勇于忍辱,認定複仇終有日的偉男子。
我為什麼要在忍辱二字前面又加上勇于這兩個字呢?
因為忍辱是需要勇氣的。在萬般淩辱之下,如果沒有勇氣去忍受,人,往往會選擇自殺。
而孫膑在被人欺淩得隻能像豬狗那樣活着的時候,沒有選擇自殺,而是選擇了裝瘋,選擇了避免對方對他的進一步的殘害。
他又是怎麼落到這一步的呢?
是因為有一個人嫉妒他。
嫉妒他的這個人,說起來還曾是他的同窗好友。
這個人,在曆史上倒是有一個完整的姓名。
這個人叫龐涓。
《史記》記載:孫膑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惠王将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膑,乃陰召孫膑。膑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刑罰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隐勿見。
這個過程,用現代文來表述,大意是——
這個龐涓曾和孫膑一起求學于當時的兵法名家。
這個名家,據後人考證,是隐居于深山中的一代宗師鬼谷子。
龐涓早于孫膑下山,并在當時的魏國獲得了很高的職位。
當孫膑學業結束之後,應邀來投奔他的時候,他卻起了邪惡之念。
他覺得孫膑一旦出仕,會成為他的競争對手。
于是,他為孫膑制造罪名,使孫膑受到了被剜去膝蓋骨的刑罰,并在臉上刺了字,使之無法再見人。
人,到了這個時候,出入隻能爬行。那種屈辱,真的是生不如死。
但是孫膑,卻堅韌地活了下來。
又正是因為他活下來了,他在齊國建立了豐功偉績。
他後來是在齊國使臣的營救下,乘車逃到齊國的。
齊魏桂陵之戰,使他終于得到了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
在那一戰中,他以圍魏救趙之計,使齊兵大敗魏軍。
十三年之後,魏國夥同趙國,以龐涓為主帥,去攻打南韓,南韓向盟友齊國告急。
當時,齊王派田忌為将,并以孫膑為軍師,一同前往救韓。
在此役中,他更痛快淋漓地報了他的深仇大恨。
在此役中,孫膑以誘敵深入的辦法,将龐涓引誘到一個叫馬陵的地方,用亂箭将其射死。
當時,孫膑在馬陵這個地方的密林之中設下伏兵,并讓人将一棵大樹剝去一側的樹皮,然後,在上面寫下: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龐涓率兵追到此樹之下時,已是夜幕降臨。有人向他報告:樹上有字。
他感到奇怪,便讓人舉火把,要看看這樹上的字寫的是什麼。
就在這一刻,周圍的伏兵萬弩齊發,箭如雨下。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無法脫身,于是,拔劍自刎。
後人就此,無不贊歎孫膑用兵如神,并為他如此報仇雪恨感到快哉。
後人也就此總結出一句名言,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句名言已流傳至今。
(本文圖檔來自今日頭條圖庫。如侵犯了原攝者的權益,請通知本平台讓本文作者删除。)
我是本文作者夢野豔齊。請關注我。我願與您一起探尋曆史的真相。